“诗缘情而绮靡”,此语出自西晋陆机的《文赋》。在此之前,“诗言志”的说法更为普遍,它将诗歌视为人的理性思绪的载体,应以表达个人的志向怀抱为己任。相对于“诗言志”,“诗缘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本质,它强调诗歌是人的情感的结晶,应该清词丽句,文采灿然。从“言志”到“缘情”,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标志着诗歌,或者说文学,渐渐摆脱了它在传统经学中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缘情说”在西晋出现并非偶然,它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东汉末年,政权更迭,战争频仍,生命如草芥般散弃于荒原,政局动荡使得儒家学说难以为继,生命短暂,则催发了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诗人们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个体内心的真情实感,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中古诗歌时期,就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绽放出了绚丽的艺术之花。 中古诗歌的成就,与当时个人主体意识的苏醒密切相关,基于此,目前学界治中古诗史者,在考察此段时期诗歌发展时,都会将视点投向当时文坛的佼佼者。具体而言,究竟是以“点将录”的形式,由个别杰出诗人缀连起诗歌发展历程,还是站在历史格局之外,以宏观视角,对群体诗人作通透的观照,基于自身的学养、学术兴趣,学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路数来切入此段文学史,阮忠先生的《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选择了后者。他曾考察过两汉和唐宋时期的诗歌发展状态,其间的心得体会,凝结为《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和《唐宋诗风流别史》两本大作,在对中古诗歌的源自和影响流绪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把中古诗人群体纳入了历史的宏观体系,从诗人群体形成的基本点出发,梳理了诗歌在此阶段的嬗变,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 在书中,作者提到,“真正诗人群体的产生并有明确记载的是在中古时期”,对朝局的关注或疏离,对人生的领悟和探索,对诗歌的爱好和体悟,共同的兴趣和追求,将散落九州的诗人们聚合一处,用他们的吟唱悲歌,谱写了中古诗歌的灿烂篇章。作者主要选取了五组诗人群体来观照中古诗歌,三曹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阳夏八谢、竟陵八友,父子、兄弟、叔侄、师友,甚至政敌,他们聚合在一起,更多是由于共同的审美趣味,他们并不是有机构成的组织,而往往是松散的群体:曹操雅好文学,故而有建安诗人环簇身边;竹林七贤放诞佻达,诗酒度日;贾谧权倾天下,京师文人以文才事之,有“二十四友”之称;谢家把握两晋政权,家族中子弟嗜好诗文,啸傲山水,引领一代诗风;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网罗天下名士,八友入其彀中。强权者对文学的态度、地域环境、职业环境、家族环境,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了中古诗人群体面貌的复杂多样和诗歌创作的多面涵盖,中古诗人群体诗歌创作中的诗史现象、游仙现象、玄言现象等,都体现了这些合力的影响。 该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诗证史,一方面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还原具体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诗歌流派的总体变化。作者认为,对于中古诗人而言,战争和动荡是他们生命的底色,生活的痛苦深深地浸入了他们的内心,这使得叙说世道人生的艰难,关怀黎民百姓的苦难,成了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由此,勾勒出一幅幅当时社会的真实画面。政治的诡谲莫测,仕途的凶险交错,让中古诗人对人生幸福的渴求演化为对神仙、游乐的追求,游仙诗、求道诗大行于世,这都折射出了诗人逃避惨淡的现实生活,转而在神仙方术中寻求生命永恒的心态。但中古诗人在骨子里仍然是向儒的,尤其是魏晋之交的阮籍、嵇康,在求仙的同时,他们往往在诗歌中以云网、高罗、网罗为意象,表现“社会之网对人的束缚”。渴望离开凡间喧嚣,又难以摆脱内中羁绊,作者以他的敏锐,体会出了中古诗歌崇道又崇儒的双重品格。中古时期长达四百余年,历经多个朝代,政局的更迭必然导致世风的变化,从而影响诗人的内在精神和品格。作者将五组诗人群体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和世风作了一定对照分析,把握住了每个阶段诗歌的文辞风格和基本精神。 考察中古诗人群体在诗歌风格方面的传承和演化,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中古时期在时间跨度上较长,不同阶段的诗歌自有其独特风格,陈子昂曾在《修竹篇序》中提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从慷慨激昂的建安诗风到柔靡轻艳的齐梁诗风,诗歌从内容上、形式上,都在不断地改变演化。在我国古代诗歌研究界,长期以来,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诗歌从建安到齐梁,是一种倒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沿袭此种观点,而是以开阔的眼光来审视之,在他看来,“诗风之变的发生源于社会生活和诗人情志,实为常理,还有诗人创作的构思方式、遣词运语的不同,也会导致诗风的变化”。既然诗歌的演变为常理,建安诗和齐梁诗,也就谈不上孰高孰低了。并且,从曹植到谢灵运,再到永明体,诗歌越来越追求文辞华美,格律精严,新体诗的产生,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倘若忽视新体诗产生之前,数百年间,诸多诗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也“就忽略了诗风演化的渐进特质”。每个阶段的诗歌,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值得研究的价值。作者这样看待诗歌风格的演化,以“变”来审视中古时期的诗歌发展,并跳出以往中古诗歌评论高魏晋低齐梁的窠臼,赋予了“变”全新的内涵。 该书探索了古代诗歌研究的新思路,材料殷实,表述清晰,结构浑然有序,是一本值得读者深入细读的好书。 阮忠教授简介: 阮忠,男,1952年生,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主任,海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有:《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韩非子的人生哲学》、《唐宋诗风流别史》、《道家智谋》、《散文概说》、《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公开发表庄子研究、汉赋研究、两汉诗歌研究、中古诗人群体研究、古代文化与散文风格研究等系列论文90余篇。另编著或参与编著20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