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悟通论》是著名学者杨义的又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该书很好地沿袭了著者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提倡的“实-通-化”的学术思路——即在历史还原的前提下求得敏锐的感悟和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加以贯通而达到化境——不但以“感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以“感悟”作为言说对象,遍览古代典籍,拂去历史的尘埃,对中国文化中凝聚着中国智慧优势的“感悟”范畴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提升,提出和深入阐述了“感悟思维”、“感悟哲学”、“感悟诗学”等一系列重要诗学命题,为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诗学的建构提供了极其有益的方法论上的启示。 在当下难以计数的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中,为何独独只有杨义在自己的诗学思考中拈出了“感悟”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关键词,并提出建立一种现代感悟诗学的原创诗学发展思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 杨义具有一种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深厚学养和学术视野。我们知道,要提出一种原创理论或一种学术思路尤其是要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没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长期的潜思默想是不可能的。数十年来,杨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坚持学术打通原则,大胆地突破学科界限,由现代文学而古代文学,由中国文论而西方诗学,由文学而史学、哲学,由文学史而思想史、文化史,其学术思路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具有极其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积极倡导大文学观,主张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开拓了文学之地理学、民族学、图志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分支。如此深厚的学养和宏阔的学术视野,无疑使杨义较其他人更能够准确地把握到中西诗学的异质性,并进而准确地发现“感悟”乃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优势所在。 杨义具有一种建立与大国形象相对称的大国学术的学术自觉。近百年来,西方诗学独统天下,中国文论迟迟拿不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在西方诗学面前唯唯诺诺,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让杨义痛心疾首,他深深地觉得这与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形象极不相称。杨义坚定地认为,文学上的“中国经验”,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我们有深厚的根柢和充沛的底气,去创造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思想理念和话语体系。作为中国学者,我们也有责任从本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经验和文化智慧中,发掘出具有现代价值和鲜活的生命力的学理和学说,用以丰富现代人类的总体智慧。在他看来,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要建立中国的学术体系,是不能把立足点建立在一些外国流行的空泛观念之上的,也不能从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自己的血脉,切实的办法是返回中国历史文化的原点去。”因此,杨义十数年来所有的文学研究和诗学探索,都是在试图“返回中国历史文化的原点”。他经过“苦苦思索”,终于发现感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具有优势的形式”,是“沟通中西方的重要思维方式”,如果能将其内在的潜力和奥妙发挥出来,或者说形成一种感悟哲学,必将完善中国现代理论方法,建立中国现代理论体系(第2页)。“若能以悟观文,由文出悟,则是古中国文论中足以同西洋分析文论并峙的一种审美心理优势。若能悟与析兼用,大概足可以拓出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新境界的。”(第1-2页)应该说,“感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诗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并不是杨义的独特发现,但把感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特别是把感悟作为一个与西方分析哲学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把感悟作为中国原创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主张把感悟思维同西方理性思维有机融会起来,却绝对是杨义对当代学术特别是当代诗学发展的贡献。感悟,成了寻找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触发点,也成了杨义建立大国学术的一个切入点。 总之,正是因为杨义不但学识丰瞻,视野宏阔,而且具有一种建立大国学术风范的学术自觉,这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开拓,创化出了具有鲜明原创品格的诗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原创不是凭空的原创,它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支撑原创性,以宏大的气魄开拓原创性,以卓越的智慧建构原创性。这应该说是《感悟通论》给我们当下整个学术研究的一种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