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心得》一度激起中国人学习孔子智慧的热潮之后,和胡玫即将拍摄《孔子》电影之前,一部名叫《亲爱的孔子老师》 的小说,又在社会上开始掀起一股“孔子热”。由于该书以独特的写法重新塑造了一个更加人性化和更多人本主义色彩的孔子形象,刚刚推出的第一个月,就成为作家出版社畅销图书的第二名。在东北最大的书店北方书城,竟出现了一个星期连续3次添货的热销景象。 本书由著名畅销书作家吴甘霖著。在本书中,作者“化身”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随孔子去面对和解决涉及管理、人生、处世、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管是作为当代的的管理者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遇到。而孔子许多富有人性化的做法,给当代人很多启示。 鲁国一对父子互相告状,许多官员都说儿子不孝,应该把他杀掉。当时孔子身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教化的方式,使两人觉悟得到 大大提升,变得和睦恩爱。当谈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孔子讲了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不教而诛就是虐待,教化比拳头更有力量!” 子贡的一段亲身经历,也很说明问题:鲁国国君很注意形象,因为有些鲁国人被卖到国外去当奴隶,于是鲁国就颁布了一项政令:谁能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离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结果子贡赎回了十几个在卫国在当奴仆的鲁国人,但却表现得非常大公无私,并没有去官府领钱。 本以为自己做了件好事,没想到却被孔子老师臭骂了一顿。为什么?老师认为,国家制定这个政策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物质的刺激来调动国民的积极性。子贡的做法看似树了个好标杆,但别人该怎么办?如果都倡导这种做法,那么穷人无力去做这个事情,大多数富人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又吃亏的事情,最终国家一项重要的政策就可能流产。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仅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动机重要,结果更重要”的道理,而且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那么虽然不那么“大公无私”但更有人情味、也更全面、更智慧思考问题的孔子形象。 在以往对孔子的误解中,莫过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因为不少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此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明确孔子的原意是:“不管是在一个国家中还是在一个家庭里,不管是上级和下级、父母和儿女,都应该各自明确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内耗。”这样的理念,与我们现代强调的建立和谐组织和和谐家庭需要“到位而不越位”的做法,何妨不是一脉相承呢?哪是那种封建帝王思想与封建孝道的意思呢?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孔子形象。但这是不是作者的刻意编造呢?作者吴甘霖说:绝对不是。他介绍:自己不仅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更从《史记》、《孔子家语》等著作进行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其实非常有人情味也很有人本精神。但是在历史上,其形象却遭遇了了两重异化:一是神化,二是妖魔化。于是,吴甘霖便采取小说体这种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许多鲜活的故事,让这个真实的孔子的形象还原。 这个人性化的孔子形象一亮相,就受到读者和许多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评。山东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深刻的道理完全可以写成极有趣味的故事,伟大并不意味着古板。《亲爱的孔子老师》还原了一个亲切、鲜活而充满睿智的孔子形象,他离我们如此之近,读来好似声气相闻……理应受到广大中国人的欢迎。” “中国鞋王”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则称赞说:“这是一本每个企业家都应好好学习的著作。因为,学到了本书的道理,就掌握了子贡为何成为“儒商始祖”的真正秘密。” 而北京住总集团房地产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姜水则从年轻人成长的角度来评述:“本书是一本让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单位和社会的首选图书。因为,它所倡导的“千万不当‘书呆子’、‘不仅要读书,更要会办事’”等理念,正是单位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远在大洋彼岸的原美国《侨报》副总编辑、著名中国文化学者张卫东则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对《亲爱的孔子老师》在中国再掀‘孔子热’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说明这个还原的孔子形象真实而且亲切,另一方面更说明“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我相信它不仅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会更好走向世界。”的确如此。在日前挪威驻华大使馆举办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上,当该国大使司文从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和作者吴甘霖手中接到此书时,立即对之进行了高度赞赏与肯定。不少国际机构也纷纷对此书表现了强烈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