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小众读物骤然变大众读物 走红之路如出一辙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3-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沉思录》一年冒出18个版本,《道德情操论》紧随其后,短短几个月已有11个版本现身。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在国内图书市场创造的神话,从去年年初一直延续至今,这本书不仅长期踞守畅销书排行榜的显要位置,而且在许多书店屡屡创造单日销售最高纪录。《沉思录》中文版面世51年来共有26个版本,仅最近一年就冒出了18个版本,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译者。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今年也开始步《沉思录》后尘,热度不断攀升。中央编译出版社有关负责人称,这本书上市时间还不长,但销量已有七八万册。与此同时,短短几个月时间《道德情操论》有11个新版本现身。

     

      说这两本书到底有多热,最近一本新出炉的书可算是佐证,该书名曰《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不仅把两本书的大致内容捏在了一起,也是对图书市场当下热点的一种真实写照。

     

    走红之路如出一辙

     

      无论《沉思录》还是《道德情操论》,都已出版多年,且一年前还都属“小众读物”。

     

      《沉思录》记录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感悟。《译林》杂志创办人、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李景端说:“尽管这本与心灵对话的哲学随笔是本好书,最早的译本1958年就有了,但以前并未被人重视。”《道德情操论》则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书评家黄集伟说,《道德情操论》距今已有250年了,但其步入中国的时间迟了很多,最早的中译本出现在1997年,仅仅是在学术圈里受到关注。

     

      短时间内两本冷书骤然变热书,成为大众读物,这让许多业内人士都深感意外。

     

      出版社热衷于此,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两本书内容好,更因其是失去版权保护的作品,可谓人人可出,人人可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沉思录》的图书腰封上被特意标明“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据说是20071120,温总理在新加坡进行访问,在会见使馆工作人员、企业和留学生代表时说:“……它(《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精明的出版商从中嗅到了商机,拿来做了新版《沉思录》的推荐语。

     

      《道德情操论》的推广模式与《沉思录》如出一辙。它的腰封上也赫然写着“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介绍、作者全部要靠后站,温总理的推荐语被精心编排到了最前面,推荐语的出处、原话摘录都一清二楚。

     

    译本太多泥沙俱下

     

      记者随意翻开《沉思录》第二卷第一句话,两家出版社的译文风格大相径庭。“在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今天,我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非常鸡婆、忘恩负义、狗眼看人低、满口胡言、见不得人好以及不善交际的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翻译是“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景端认为,通常能出哲学著作的出版社,必须要有相当专业素质的编辑才能胜任,可是现在各类出版社都在出,泥沙俱下的众多译本,很容易误导读者。“就拿《沉思录》来说,梁实秋、朱汝庆、何怀宏三人的译本,被译界许多人认为比较忠实、严谨地保持了原作风格,但这些译本却被粗制滥造的译本淹没了。”

     

      在李景端看来,短期内出现多种译本,难免有抄袭之嫌。“同样一句英文,要独立想出多种不同的中文来表达,无疑相当困难。于是,许多译者常常参照别人的,纷纷玩起文字游戏。”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重译太多是浪费,世界名著最多有四五种版本就足够了。

     

    出版社读者都在跟风

     

      这两本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精华,都是历经岁月沧桑公认的好书,理应让更多的读者来读,但出版商如此的宣传推广方式,不同人士看法不一。资深出版人安波舜认为,出版社的做法无可厚非,通过国家领导人、名人的阅读喜好,吸引更多的人读书,这样总归对社会文明有好处。黄集伟则说:“这是违背广告法的,广告法有明确规定,不能拿国家领导人做广告。”李景端认为,读书是很个人化的行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思想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出版社这种做法很不负责任。

     

      在王府井书店购书的读者赵可里说:“《沉思录》《道德情操论》我都跟风买了,但读起来才发现自己兴趣不太大,结果没怎么看就丢在一边了。”和赵可里一样,许多读者的阅读被时尚牵引着,什么书热买什么,什么书红买什么。“目前国内还缺乏有公信力的书评机制,读者往往是听了某些宣传买书,很容易无所适从。”资深图书编辑刘方说。

     

      对于不少出版社纷纷走入跟风怪圈,李景端批评说:“很多出版社走市场以后,并未真正了解读者的需求,但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眼睛专盯热点书,不管自己的编辑队伍如何,不论自己的弱项是什么,什么书好卖出什么,这样势必让搭车、跟风、山寨、克隆现象成风,势必造成所出的书缺乏品位。”

     

      或许,随着书号网上实名申领制全面推行,出版界跟风、重复出版的老病根会得到有效遏制。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