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出版社出版 张恨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今年既是他正式步入新闻生涯,又是他公开发表小说9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油然让我对他产生一种敬意,进而产生别样的思考。 张恨水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仅仅是小说,还有包括诗词、散文、戏剧、对联、杂文、新闻等在内的诸多文学遗产,其洋洋洒洒的三千万言作品。民国时代,他可谓独领华夏通俗文学数十载风骚,并一度被老舍誉为“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严格来说,张恨水在带给我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的传奇人生及其作品传播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一种包括文本、戏剧和影视剧在内的“张恨水现象”。 “张恨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着,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他及其作品文本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身前事后的诸多谜团,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介绍——一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考证。对于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对于后者,则涉及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甄别,而此项工作对于张恨水研究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是一项艰难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我要特别提及的是,这种“张恨水现象”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张恨水及其作品的传播,既需要一种史学意义上的学术定位,更需要一种通俗意义上的大众化普及。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张恨水情归何处》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融系统性、普及性、史料性于一体的著作。这部书稿,采取散文化的叙述方式,语言通俗,文笔流畅,以“情”为线索,勾勒出了张恨水的非凡人生。 对于这位文豪的感情生活,业已成书的近30种研究专著中并没有十分系统完整的叙述。由于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欲掀开这层神秘面纱的读者得到的更多的是小道消息,以至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诸如“恨水不成冰”、“张恨水系情场浪子、赌中豪杰”、“张恨水与张友鸾、张友鹤、张慧剑为四兄弟”等奇谈怪论。 《张恨水情归何处》则能够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一个敢恨敢爱的张恨水、一个拥有多重人格的张恨水,一个不一样的张恨水。 作者从大学时代便开始从事对张恨水作品及生平的研究,迄今已有20余年。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他参考了总量不下6000万字的原始资料。作者曾经拜访过张恨水的几十位家人、乡邻及其研究者,实地访问了他生活过的一个个地方,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及照片,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在目前已出版的诸多张恨水传记中尚无法寻觅踪影。 本书所指的“情感”并非狭义的爱情,而是遍涉人情(包括夫妻情、血亲情、师生情、友情)、山水情、笔墨情以及种种闲情,从中你可以了解他与前后3位夫人的恩恩怨怨,他与祖父、父母、手足、儿孙间的血脉相连,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张学良、鲁迅、老舍、胡蝶等名流的息息相通,他与赚取过他的泪水和笑声的姑苏城、天柱山、西子湖之间的一世情缘,他独摘中国现代文坛8顶王冠的豪情壮志,他陶醉丹青、甘为书箱、藏身花草、魂授舞台的闲情逸致,等等。 面对长辈,张恨水是典型的、传统的“孝子贤孙”; 面对恩师,他恪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 面对3位妻子,他以良心为基础,分别给予她们足够的关心和爱心; 面对弟妹,他“长兄为父”,推枣让梨; 面对儿女,他是慈父和“民主的老子”; 面对朋友及同事,他是受人尊敬的老大哥; 面对权威政要,他不卑不亢; 面对读者、学生,他以诚待之; 对大好河山,他魂牵梦绕; 对琴棋书画、饮食粉墨,他显示出风流才子的本色; 对事业,他痴心永恒、以苦为乐; 对祖国,他这位抗战胜利勋章的获得者曾经反复强调: “如果一个人连祖国都不热爱,就不值得交往。”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恨水情归何处》能够还原一个至真至纯的张恨水,能够让读者走进一个真实的张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