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学民俗学建设的实证——评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2-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既是前代诸多神秘观念与现实感受、思潮结合的载体,又是明清战争中兵器威力的想象,及秘密宗教幻术法宝信仰的文学展示。刘卫英博士的《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具有开拓性、系统研究的论著,也是我国民间文艺学研究的一项可喜收获。该书广泛总结吸收前贤研究成果,同时运用了民间故事类型学理论,首次全面系统整理明清小说宝物描写状貌,以及所展示的宝物崇拜心态。研究方法上注重将民俗信仰与小说创作结合,本文生成过程研究与接受传播研究结合,在系统动态流程中观照,很新颖也很有意义。

     

      首先,该书以明清神怪题材为主,又涉及历史演义小说,从中概括出宝物描写的多种形态和四大情节叙述模式,即:“遇难——获宝——脱困”模式;“寻宝——夺宝――成功”模式;“授宝(借宝)――解难——却敌”模式;“失宝(盗宝)——误用——归位”模式等,其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多种关系、在历史演义等文本中的泛化及其佛经故事来源,从而总结出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图景,表现套路。

     

      作者认为,小说宝物叙事模式的构建和不断复制,是明清时代小说家们吸收民间信仰,结撰小说情节和吸引读者的需要,他们千方百计地力图将神物信仰崇拜和神秘传闻变成“文学成分”,构筑了小说神怪斗法、宝物描写的为人喜闻乐见的套路,它们(当然还不止这些)就实实在在地“制造了一种新的结构因素”,将小说中特定人物更加紧密地、有序化地固定起来。现实社会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如师徒)和相关情感关怀,就在诸多宝物的有机介入过程中被再现、延展和戏剧化传奇化了。角色符号(如人物姓名及时代、仙师所在山洞、地名等)可以变化,然而人物之间的伦理规则、关系性质却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于是,小说描写就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民俗心理等多种文化要素综合、重铸的结果。

     

      其次,该书材料丰瞻,非常重视文本实证,涵盖面广。不仅以明清小说为主体,进行横向的面的收罗,还旁涉佛经故事,道教文学以及前期各类小说资料,注重纵向史的溯源,增加了著作的厚度和内蕴。该书下编“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若干来源与文化意蕴”,各以宝珠、宝瓶器物、宝镜、返生草、长生草及柳的植物崇拜等进行专章论述,以大量实证性例证,找出其佛教道教及民间崇拜的渊源及其逐渐整合、濡化的过程。比如在宝珠一章中,对于宝珠的论述不仅尽可能收集明清小说中有关描写,还引用魏晋以降的相关文言小说材料,并扩张到了《大正藏》、《道藏》等宗教典籍。以宝珠意象为母题,纵横交错,使文献资料覆盖面很大,充分体现了文艺民俗学研究的特色。

     

      其三,该书没有停留在明清小说的民俗信仰研究上,而是在跨学科性的材料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点,进行文艺美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维审视。如人类学审视可见,早期工具崇拜和神物传说,是小说宝物崇拜的深远来源。明代外来“奇巧”兵器的刺激,让宝物崇拜“集体无意识”跃升为对现实挑战一种本能的应激性反映。民俗学审视可见,明代法令常给神怪文学网开一面,便于生成神怪文学传播和再创作的民俗土壤。超现实神秘传闻增多,与小说中神奇宝物想象互动共生。宗教学审视可见,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上行下效;许多宝物及描写来自佛教尤其是密宗;民间秘密宗教法术幻术也与宝物描写彼此催奋。社会心理学审视可见,群体心理具有强大的暗示感染作用,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思考和谈论改进战争工具,其于宝物期盼至为相关。这种多维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充分展示文艺民俗学的学科特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