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这位曾经在政治漩涡中数度沉浮的哲学圣人,在临近晚年的日子里公允地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以期世人能够完整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自己。他将这种愿望完全寄托在《梁漱溟》这本以年谱形式编写的回忆录里,晚年委托给与自己相伴近六十年的学生、秘书李渊庭夫妇编写。两位老人没有辜负梁漱溟先生的厚望,年届八十的李渊庭在双眼视神经萎缩、看和写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协助妻子实现了先生最后的心愿。更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梁漱溟先生在拿到经过整理编写的样稿之后,对其内容和文字都进行了认真的审定。可以说,这本以直引方式编著的《梁漱溟》几乎字字吐露着先生的心声和真挚的情感。 能够编辑《梁漱溟》于我而言实为一件幸事,编辑的过程也是心灵进化的过程,浅显语言中饱含的深刻内涵星星点点坠落到我的心里,但感觉却是那么沉重,内心不禁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新儒学大师而感叹,而又为其学问和预言而骄傲——“世界未来是古中国文明之复兴”。 长久以来,对于哲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纸质文字基础上,总觉得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抱着这种想法,自然一切和哲学沾边的东西都近而远之,尽可能地逃离。这种态度连锁的反映就是对于研究哲学文化的学者知之甚少,而偶然有机会编辑《梁漱溟》却让我对哲学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升。生活在动荡年月的梁漱溟,自觉地将人生、社会同哲学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梁漱溟先生晚年回忆时说,“我固然做过记者,教过书,可是实际上比较重要是做过社会运动,参与政治。搞乡村建设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政治活动恐怕是占我一生很大部分。”“对中国几十年来的现实政治,我是也进了一份力量。”“我自己承认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并且是本着自己的思想去实践的人。”这位中国新儒学启山林之人,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经一度出家梁漱溟,因佛学的伴随而度过了艰难漫长的等待时期,佛学思想的融入使他的哲学思想更加精进,更加深刻,梁漱溟先生自己曾说,“在思想上给我很好启发的是佛学”,“我总是把我的心情放得平平淡淡,越平淡越好”,“我好像是个乐天派”。 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动荡的梁漱溟,晚年自撰座右铭,总结其一生——“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位老人的哲学境界深深触动着每一位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在这个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信条也许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新年伊始,群言出版社2009年推出的《梁漱溟》将这位气和情淡的哲人真实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从人生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
梁漱溟先生专题请点击:
“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