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幸存者》、《大秦帝国》 08年读到的那些好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幸存者》/李西闽著

     

     

     

    《风雅颂》/阎连科著

     

    去年读到的几本好书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 李西闽《幸存者》

     

    (纪实文学,万卷出版公司20089月版)

     

      这是关于汶川大地震最真实、最令人难忘的记录。作者是大地震的亲历者,有着长达76小时被废墟掩埋的黑暗记忆,他的幸存,对于证明生命和信念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或许,回忆是痛苦的,但李西闽简约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苛不饰、直白其心的个体经验,同样能够感人肺腑。这是一些用血换来的句子,像针尖一样锋利,也像石头一样质朴,它不仅在提示我们这场灾难有多么的深重,还告诉我们,灾难的背后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是一种心灵的内伤,而文学所要面对的,正是这种被心灵所咀嚼和消化过的苦难。

     

    ■ 孙皓晖《大秦帝国》

     

    (历史小说,共六部十一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5月版)

     

      这是我近年读过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帝国的历史,一种原生文明的思索,作者的笔力结实、厚重。当商鞅、白起、王贲、秦始皇这样一些雄浑的人物从历史中站立起来,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缘于对一种业已消逝的大精神、大风骨的向往。就小说叙事而言,《大秦帝国》可能略显笨拙,但我看多了那些轻浮、油滑的作品之后,对这种下苦工夫、见真精神的写作,反而有着特殊的热爱。

     

      孙皓晖以一个学者的见识,成功地写出了一个野生的中国所具有的大气象,那些大争之世的血气和雄心,读之、感之,往往令人激情澎湃。

     

     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纪实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月版)

     

      阅读这样的文字,是痛苦的,也是揪心的。它让我看到,一个具有勇敢心灵的写作者,是多么的值得尊敬。李兰妮,深受抑郁症折磨,同时又不幸身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一个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活着的病人,通过写作来回访残忍的记忆,倾听灵魂的私语,辨析痛苦的形状,探讨疾病的成因。

     

      这些文字有些是日记,有些是补白,有些是思想的断片,有些是资料的链接,而维系它们的内在线索正是作者那颗真实、赤裸的心灵。在我看来,它们是在指引我们,心灵如何才能穿过黑暗和死阴的幽谷,看见光明。我无法想象,李兰妮在写作过程中,是怎么经受身体和文字的双重折磨的,但我确实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脆弱的病人成为精神巨人。

     

    ■ 雷平阳《我的云南血统》

     

    (散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6月版)

     

      在一个精神挂空的时代,我喜欢阅读雷平阳的散文,因为他的文字品质是落实的、饱满的。“我的云南血统”是一个精神标签,也是作者观察故土和亲人的私人视角。这个视角是小的、低的、内在的,但充满庄严的气象。一种以土地、乡愁为背景的写作,在今天这个崇尚轻浅经验的时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我尤为感佩的正是:雷平阳身处一个纷乱、嘈杂的人世,却没有失去写作的方向感——他的感受是有来源地的,他的用词也有自己的精神根底。或许,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并学会扎根于此,是每一个作家都需要郑重思考的问题。

     

    ■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

     

    (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

     

      这本书或许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玄想,但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提醒我,批评也是一种发现,需要有想象力,也需要有经验、知识和生命的秘密对话。耿占春的文字,藏着他对世界的感受,以及他的迷惑和痛苦,这种保留了感悟性、文学性的研究话语,对于日益被学术规范所窒息的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知识的面具下,还要有个体的感受;在材料的背后,还要有思想者的呼吸——耿占春的写作坚持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叙述不是板结的,而是具有语言的动感和个人的表情。这本以“象征”为命题的论著,探讨的其实是人类精神境遇的某种寓言,他的话语风范及他所抵达的理论深度,均不可多得。

      

    文学修养差不必看《小大亨》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翻译小说

     

        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说出版于1973年,刚刚由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分一卷平装和两卷特装本。小说被誉为是20世纪下半叶的“天书”,和20世纪上半叶的“天书”《尤利西斯》相映成趣。如何评价它,是每个读者自己的事情。如果想挑战自我的阅读欣赏水准,最好读读这本书。

     

        威廉·加迪斯《小大亨》,译林出版社出版,两卷本。这本小说是美国20世纪中一部所谓的后现代派小说,通篇都是对话和潜在对话,描绘了美国社会的光怪陆离和五彩斑斓,形式感非常强。文学修养差的就可以不必看这本让你感觉自己是个白痴的书了。

     

        保罗·奥斯特《月宫》,上海文景文化公司出版。保罗·奥斯特的小说最近两年被翻译过来8本。他是一个拓展了小说空间的作家,也是一个能够将博尔赫斯式的短篇小说写成长篇的作家,他的小说可读性都很强,但是都有言外之意和独特的形式感。

     

        雷蒙德·卡佛《大教堂》,译林出版社出版。雷蒙德·卡佛是美国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都非常简短,有意识地做减法,在海明威之后,开拓了一代文风。本书是他生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集子,要想领略美国短篇圣手的水平,本书值得一读。

     

        扎迪·史密斯《白牙》,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扎迪·史密斯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年轻小说家,这本书是属于那种描绘了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伦敦北部生活的佳作,而且小说的时间背景从20世纪末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描绘了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有趣纠葛。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4岁,我实在是感到惊讶——她的各种知识和那种伶俐的幽默感,实在是结合得太好了。

     

    >>本土小说

     

        阎连科《风雅颂》,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虽然写的是大学教授,但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的精神自传,是作者拷问知识分子灵魂的作品。对阎连科来说,这本小说也是超越自我、拓展写作资源和题材的一次绝好的努力。

     

        孔亚雷《不失者》,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描绘当代青年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相当深入的小说,和时下本土大部分喧哗的小说相比,它直指人的内心世界,描绘了另外一种心灵图景。它的品质相当纯粹和精致。

     

        吴玄《陌生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吴玄的小说总是带有强烈的烟火气和时下人的欲望经过了淬火之后的冰凉。他的文字还具有讽刺精神,使一些我们无法察觉的东西能够现身于被遮蔽的聚光灯下。

     

        曾维浩《离骚》,《花城》杂志2008年第5期发表。作者10年前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弑父》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具有寻根文学品质的好小说。《离骚》延续了作者对文化性与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入打量,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小说。

     

        我自己的《教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借这个机会来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本小说在表现当代新阶层人群的外部生存景象和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对当代城市生活五光十色的信息量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丰富性。

     

    世上有“神”也在自身

     

    ■白烨(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邓一光《我是我的神》

     

    (北京出版社20081月版)

     

    邓一光长于写军人,在这部充满英雄之气和悲慨情怀的作品里,他描述了蒙古族老军人乌力图古拉与几个儿子的人生坎坷与内在冲突,讲述了人们在命运的起承转合中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由受他人种种影响到自我追寻精神依托的艰难过程。世上本无“神”,有“神”也在自身。这是乌力家族第二代人的可喜觉悟,也是整个民族的难能觉醒。伴随着这种个人的、家族的精神寻找,小说别具一格地描绘出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两代军人的命运与心路,记录下他们半个多世纪经历的风风雨雨,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时代,也充分表现出作家自己在艺术创作上对自我精神世界和精神本体的追问与追寻。

     

    凸凹《玄武》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月版)

     

        长期生活于京西的凸凹,动用了数十年的生活积累,完成了他的这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以50年历史为背景,以京西农村为场景,堪为抒情史诗般的乡村变迁画卷。作品在着力描绘农村生活几十年历史演进的同时,对中国乡村基层权力的运作内幕也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令人触目惊心中又发人深省;对乡村农人精神从萎缩到自信成长的细节刻画,尤为令人肃然起敬。霸道的村长王立平与无告的老农万明全在长期角力中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农民精神力量的增长与增强。这是比增产和增收更为重要的收获,因为它意味着普通农民在人生中的自立与自强。于此,作品把50年农村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揭示无遗。

     

    徐坤《八月狂想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6月版)

     

        在文学和小说领域里,对北京奥运会作出较好呼应与反映的,无疑当数徐坤的《八月狂想曲》。《八月狂想曲》以北京奥运为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奥运本身,它以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为主要线索构架故事,塑造了以黎曙光为代表的一代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崭新形象。作品既直面现实又高扬理想,背叛与误解,诱惑与沉迷,沉痛与无奈,欢笑与泪水,牺牲与奉献,共同营造了现实与浪漫相融合、真实与梦想相对接的雄浑意蕴。为新人造影,为奥运高歌,以充满青春生力和时代活力的气息,构成了以独特的方式对百年奥运梦想和国运昌盛的讴歌。

     

    党益民《石羊里的西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810月版)

     

        西夏王朝的盛极一时与迅疾衰败,一直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党益民以一个党项后裔的使命感和小说作家的想象力,以一个石羊里藏匿的历史遗迹,复现了西夏王朝的复杂历史,走进了历史的漩涡之中,并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困境中,着力再现了西夏王朝的内乱与内耗——父子、叔侄、兄弟之间的夺权与角力,从而逐渐失去强盛的国力,走向最后覆灭的过程。作者在外战与内战、兵战与心战的立体画卷之中,慨叹着一个民族的勃兴,也悲叹着一个民族的衰亡;作品在西夏秘史的出色文学演绎中,字里行间都回荡着对“和”字的深切呼唤,从而使这份西夏历史的个人想象,具有了今人的深刻反思,具有了现代的启人深意。

     

    张正隆《枪杆子:1949

     

    (人民出版社20089月版)

     

        军旅作家张正隆擅长军事题材的纪实文学写作,尤以描写东北战事和“四野”战史见长,这本书正是他在常项题材上的强力发挥。作品在充分搜集和详尽占有一手素材的基础上,从“‘狗皮帽子’进关了”开首,依次写到“虎啸津门”“北平和平”“长江不是三八线”“南下——难下”“跨海之战”,追踪着“四野”的脚步一直写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因为作者以上百名“四野”战将、士兵和普通百姓的自述为主,以自己的叙述连缀为辅,使作品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与可靠的史料性。作品在复现这些峥嵘岁月的同时,精彩描述了战争高层的决策过程与双方的斗智斗勇,生动刻画了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等国共双方诸位风云人物。这既是一本匠心独具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有血有肉的战争史书。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