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面铜镜全国罕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德文队长告诉记者,铜镜是古代人用来照面的日常生活用具,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是在甘肃史前社会齐家文化墓葬中,距今约有4000余年历史。虽然其制作粗糙,但确已具备了中国铜镜的基本形式。 李队长说,目前六安地区出土的最早铜镜是在战国中期的楚墓中,距今约2500年左右。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从战国到两汉,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及五代和两宋时期,六安地区共出土青铜镜2000多面。其中两汉时期最多,达到1080面。这不仅让六安成为安徽出土铜镜最多的地区,而且出土铜镜的精美及完好程度,都是全国罕见。“你没看见这些铜镜,有些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仍然跟新的一样”。 宋代镜子开始有“商标” 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镜、西汉时期的禽兽纹镜、唐代的双鸾瑞兽葵花镜比比皆是。李队长说,经过商周的发展,镜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流行,且由原来的实用型逐渐发展成一种艺术品,但两宋时期,铜镜开始衰落。原因是宋代每位帝王甚至每个年号均新铸货币,大量铸造钱币导致铜材料的匮乏。为确保铸钱铜材的使用,统治者明令规定“包括铜镜在内民间不得自造,违者连坐”,这无疑阻碍了制镜业的发展。 然而,即便这样,六安地区仍出土了220多面宋镜。不过这批铜镜总体呈现出质薄而轻的特征,在镜形方面新出现了带柄镜和钟形、桃形镜。虽然继续沿用五代镜的纹饰,但普遍存在简化的现象,只重视实用而不尚花纹装饰,图案模糊、粗糙。另外,宋镜开始商品化,许多铜镜都冠以铸造产地的州名,标明姓氏,具备了今天商标的作用。李队长告诉记者,宋代称镜子为“照子”,原因是宋太祖祖父为赵敬,为了避讳,所以当时的镜子都改称为“照子”。 古铜镜诉说古六安的繁华 六安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铜镜?“这很大程度和六安的历史有关”,李队长说。战国时期六安全境均为楚国管辖,当时楚国的都城就在寿春,那时期当地肯定有专为官方制造铜镜的作坊存在。另外,两汉时期,六安国的统治时期又比较长,政治稳定,经济就比较繁荣,这些无疑都为青铜镜的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队长说,六安地区是我省正式发掘清理的两汉时期墓葬的重点区,目前已清理两汉墓葬近两千座。除了大量的铜镜还有许多丰富的陪葬品,这些都说明古六安的繁华。 另外,李队长告诉记者,后天的地下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除了和地下的土壤有关外,墓葬内的密封程度也很重要”,李队长说,在他们发掘的很多墓葬中,许多墓葬都用密封性能非常好的白膏泥密封,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汉代六安国青铜大部分来自铜陵 在六安出土的2000多面铜镜中,不少铜镜都有铭文。这除了为墓葬的断代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而且很多镜子的背后还注名了产地和出处等铭文。其中明清时期的铜镜最为明显,“湖州孙家”、“湖州祝家”、“湖州薛惠公造”、“湖州薛怀泉自造”等铭文。“这些文字的出现,说明明清时期,浙江湖州曾是镜子的主要产地,否则在这区区的几十面镜子中,不可能同时出现如此多的湖州。” 另外,李队长告诉记者,在汉代的一些铜镜中,也有不少带有铭文的,“日有喜,月有富……”大多反映出祈求延年益寿、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另外也有其他的,如其中一铭文为“汉有善铜出丹阳”,丹阳即现在的铜陵、宣城一带。这说明早在汉代,铜陵的铜就已闻名遐迩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大部分的青铜都来自距六安仅数百公里的铜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