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身通一:陈寅恪论政治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9-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陈寅恪先生是纯粹的学者,一生几乎不涉足政治。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即有这样的话: “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但在大变革的年代里,政治却会找上门来。当年梁启超曾经积极投身政治,且又立场屡变,为一些人所诟病。陈先生为他辩解说:“先生少为儒家之学,本董生国身通一之旨,慕伊尹天民先觉之任,其不能与当时腐恶之政治绝缘,势不得不然。……迨先生‘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出,摧陷廓清,如拨云雾而睹青天。然则先生不能与近世政治绝缘者,实有不获已之故。此则中国之不幸,非独先生之不幸也。又何病焉?”史家的通识使陈先生知道,人生世上,无法与政治绝缘。就以陈先生自身而言,即使不涉足政治,哪怕不谈政治,其自身的独特存在,也是对政治的某种言诠。而且以陈先生那样的世家子弟,真要割舍对政治的情结,也是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陈先生有时也喜谈谈政治的。他因家世因缘,喜谈清季掌故,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残存的《寒柳堂记梦未定稿》里也留下了一鳞半爪。就是当代政治,陈先生也常常发表见解。袁世凯称帝,陈先生“深感廉耻道尽,至为痛心”。蒋介石北伐成功,全国名义上统一了,要用三民主义统一思想。陈先生认为那是俗谛。蒋介石要用顾孟余当中央研究院的院长,陈先生不答应,专门坐飞机赶到重庆参加中研院会议,为的是投胡适一票,并且说:“我们总不能单举几个蒋先生的秘书”。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以独特的方式表明了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中科院请他任历史二所的所长,他提要求说,当所长可以,但不学马列,不学政治。实际上是拒绝了。大跃进的时候,周扬来拜访他,说起失误,周说社会主义是个试验,陈先生对这个解释不满意,说试可以,但不能差得太远。这些事都说明陈先生对政治很关心,政治态度也一点不含糊。他还写了大量的旧体诗,虽然语多晦涩,但明眼人也能看出其中不少都是对现实政治的有感而发,比如“尊朱颂圣有成规”,明显的是“谤诗”啊。然则陈先生在说“我从来不谈政治”时,究竟何所指而云然?我想,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恐怕是下意识地拿梁启超、胡适、郭沫若这些在学术界身份地位与其相侔的在做参照。与这些人相比,陈先生不曾直接从事政治,谈得也不算多,确乎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了。

      虽然直接谈得不多,但陈先生却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曲折地传递给了我们他关于政治的若干见解,这就是他的史学论文。伟大史学家的生命总是与国家、时代、民族血脉相连,陈先生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见,有时就隐藏在严谨科学的论文之中。这里谨举几个例子。在1951年作的《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中,陈先生考证了唐高祖在起事之初确曾称臣突厥的史实,但并不是贬低他,而是高度的褒扬他。陈先生表彰道:“初虽效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杰所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哉!”在1952年作、1956年刊的《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中,陈先生对王导作了高度的赞美:“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不谓为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读读这两段议论,想想当时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破旧立新的文化政策,当能明白陈先生用心之所在。更早一点,在1942年为弟子朱延丰《突厥通考》所作的序里,陈先生更是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谋划方略:“惟默察当今大势,吾国将来必循汉唐之轨辙,倾其全力经营西北,则可以无疑”。而后来直到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外交上,从一边倒解脱出来;文化上,从重于批判转到重于继承;经济上,上世纪末作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决策),也确乎证明了陈先生的先见之明。

      陈先生论文既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在读过之后当深思陈先生著文目的之所在。在世家大族里成长起来的对政治的牵挂、对时局的关心始终在潜意识里伴随着他,不是能消泯得了的。这一点,在陈先生或许并不自知,或许虽然知道但不明说。特别是在解放后,陈先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加自由主义的思想越来越不合时宜,他也就“著书唯剩颂红妆”了。但其中的微言大义,我们如细细加以体会,还是能够把握一二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