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傅斯年与李方桂的风骨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9-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近日,读石兴泽先生着的《学林风景——傅斯年与他同时代的人》,其中一则旧事颇令笔者唏嘘不已:

     

    1940年,中央研究院拟设立民族研究所,院长朱家骅通过总干事傅斯年请李方桂担任所长。李方桂坚辞不就,不耐烦地对傅斯年说:“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傅斯年听后不恼,躬身作了一个长揖,边退边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作为20世纪前半叶卓有影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1896-1950)长期执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其“炮轰”孔祥熙、宋子文之举,尤为大家所熟知。李方桂(1902-1987),被誉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自1929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被遴选为院士。对印第安语言、侗台(壮侗)语族语言、汉语与藏语等,他有精湛的学术贡献。

     

    李方桂口吐“狂言”时,年方三十有八,但已是学行并茂的学者。他以“一个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来厘定傅斯年的事功,堪为允当之言,因为傅斯年“能让你做你所想做的事”。就担任所长一事,他们寥寥几语,折射出学人的风度与风骨。

     

    谢绝官职,不仅源自李方桂清逸的气质——“一不拜官,二不见记者”,更出自所长一类的职位,对学海泛舟的学者而言,要承担相当多的行政事务,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大有折损。学术,被他们视作安身立命之所。从最低层次而言,担任行政之职,并不能得到额外的益处与便利。以官位炫耀于世者,恐遭学人病诟与腾笑,倒是那些专心问学者,能赢得嘉许,获得职业颜面。总之,显形的、潜形的规则,制衡着学林的生态,如果学人在学术世界中不依学术而凭非学术性力量,获得尊严,其生存空间、精神操练,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方桂将人才如此分为三等,当然有可议之处。他当着总干事兼所长傅斯年的面而言,算得上佛头着粪吧。他出言不“逊”,想得出他对傅斯年的气度,有十足的把握。而傅斯年果然不以其为忤,反而自嘲为“三等人才”,又可见其胸襟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