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残垣、破砖断瓦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历史见证。
作为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300年前修建的圆明园已然走过了太多的沧桑。它的屈辱经历,其实就是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缩影。西方列强的入侵,撕开了圆明园的伤口。300年后,当我们试图寻找和抚摸这些伤口的时候,发现其距离真正的愈合仍遥遥无期。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至今仍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对历史低吟浅唱,遥诉对故国家园的绵绵思念
圆明园,300年之殇
圆明园,万园之园,痛史中的痛史,一个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作家周国平
残垣断壁,芳草萋萋。
站在圆明园的大水法面前,除了感到时光的停滞,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来描述眼前的场景。一场名为“荷花节”的活动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乾隆当年盛赞的圆明园荷花,如今又重在2000亩水面上争奇斗艳。然而,这座具有300年历史的皇家御苑,却仍无法掩饰自1707年建园后漫长历史中无尽的哀伤。
当年的“万园之园”,如今多数只剩下了碎石瓦砾。这不仅是圆明园之痛,更是历史之殇。
流失的国宝
青砖绿瓦的楼台亭榭,堆山植树的壶天胜景,历史书中记忆的圆明园,今天看上去又有了新的让人遐想的空间。一套“绝版纯金画卷”《圆明园四十景图》近日正在坊间热卖,而当年根据乾隆旨意,由著名宫廷画师历经9年绘制而成的原版彩绘本,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默默遥望着东方故国的家园。
正是这些数不胜数的国之瑰宝,才成就了圆明园“万园之园”胜景之外无与伦比的地位,那是何等的荣耀和辉煌!而今天,要寻找当年的影子,我们却不得不离开中国,去英国伦敦,去法国巴黎,去日本东京。散落在那里的圆明园国宝,如同《圆明园四十景图》一样,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完成对历史的低吟浅唱。
“火烧圆明园的1860年,正是中国大规模流失文物的开始阶段。”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的牛宪锋感叹,西方列强的入侵,正式撕开了圆明园的伤口。而圆明园流失海外的国宝到底有多少,连圆明园文物管理处也已无从查考。“搜集整理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这显然是个长期的过程。”该处主任助理宗天亮的话语中明显带着无奈。
未知者身价几何无法定论,但有据可查的每一件却都足以惊世骇俗:被誉为中国绘画史无上珍品的东晋顾恺之名画《女史箴图》,当年是圆明园中的秘藏,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宋徽宗《五色鹦鹉》,现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宣德青花莲花大碗,藏于巴黎枫丹白露宫……甚至在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小国,也不时有中国国宝的足迹。
命定的劫难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劫,另一个纵火焚烧……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如是揭露英法联军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行。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点燃了圆明园,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整个园林几乎化作一片焦土。圆明园成了哭泣之园!
从此开始,圆明园连遭“火、木、石、土”四大劫难,直至伤筋动骨,奄奄一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次劫难中幸存的圆明园建筑和大量古树被毁。“包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在内,无数宫廷所藏珍贵文物和古籍遭列强洗劫。”牛宪锋表示,经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清朝覆灭后,北洋军阀的政客们又将魔爪伸向了圆明园内的石料,一车又一车的石头被达官贵人们运走,很多官员的私家官邸甚至陵墓都使用了不少圆明园石料。圆明园一时间成了采石场!
此后,大量农民涌入圆明园,挖山填湖,种水稻,建房屋,园内既有的山形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圆明园遗址遍布稻田、工厂和学校。直到2006年,仍有数百家住户和单位在圆明园内“驻足”,甚至一家大名鼎鼎的家电公司合同到期后仍拒绝搬迁而被告上了法庭。
艰难的保护
谁来保护圆明园?如何保护圆明园?
从1860年开始,多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号,但却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今,面对这座镌刻着民族耻辱记忆的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却依然饱含争议。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真实的遗址,真实的建筑,再加上绿化美化。”宗天亮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没什么困难”。
而多数普通人今天提到圆明园,却很容易产生走进历史轮回的错觉:2005年的湖底铺膜风波,2006年浙江一机构要异地重建圆明园的“壮举”,以及圆明园湖心岛被当作私家花园出租的闹剧……一次又一次吸引眼球的风波,只能让人徒留一声叹息。
或许,对这座古老的园林来说,热闹只是别人的,而它却只有带着一身的伤痛,选择无言。
国宝回家:一条崎岖之路
与国际上不时发生的文物归属争议相比,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流多是通过民间购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文物就是民族血脉,让流失的国宝回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无法释怀的牵挂。
两个多月前,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夜,由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圆明园管理处承办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活动首归仪式”隆重举行。十余件散落在北京市的圆明园石雕构件,被捐赠回归圆明园。
“一个民族的天才的最高化身之一是其文化遗产。这些被掠夺了文化遗产的男女公民至少有权要求归还那些最能代表他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把无可替代的遗产归还给他的创造者》文件中如此感性地呼吁国宝回归创造者。然而,现实中促成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中国流失海外国宝回归,又谈何容易?
伤痛折磨数代文物人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退休专家,解放前就开始致力于文物研究的这位八旬老人,提起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明显动了感情。“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复杂,”罗哲文过去几十年中经常到国外博物馆参观,“看一次,难过一次。”
与罗哲文老人相比,牛宪锋在国外看到中国文物的第一反应是“好奇”。这位担任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宣传部长的年轻人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自己是带着感情在工作,“想知道那些文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很难有机会来看。”
牛宪锋今年3月曾去美国出差,其间他到了纽约和华盛顿收藏中国珍贵文物的博物馆。与中国国宝零距离的接触让他感慨万千:“原本应该在国内的膜拜和厮守,却要远赴万里之外只求惊鸿一瞥……如果真的在乎,谁都不应该心安理得。”
民间力量大于国家声音
5月18日,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从大西洋底的一艘沉船上打捞出价值约5亿美元的50万枚金银币。而西班牙方面却第一时间表示,这是一艘西班牙沉船,政府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目的不是保护商业利益,而是保护国家遗产。
与国际上不时发生的这些文物归属争议相比,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流中,却似乎一直鲜有国家的声音,而多数都是通过民间购买来完成流失国宝的回归。“我觉得民间先行比较好。我们可以有主观的愿望,但政府出面操作起来相当复杂。”牛宪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据介绍,民间先行,目前的主要方式就是私人购买,或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出面协调、组织资金购买或在中间牵线搭桥,最终促成国宝回到中国。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2000年和2003年,中国保利集团与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先后花费巨资,将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铜像从海外购回。
牛宪锋供职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主的民间机构,2002年10月18日成立后,第二年即启动了“国宝工程”。“国宝工程是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启动的全面、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牛宪锋表示,他们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回赠、回购、讨还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
家底尚未摸清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当年,为了存放法国军队抢自圆明园的文物,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主持修建了中国馆。“有国内专家到了之后说要看看馆藏的中国文物,他们都说不行。”牛宪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对方担心中国人看了后会“提出归还等要求”。
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我们当时组织了一些专家专门对此做了驳斥。”牛宪锋表示。
根据联合国统计,流失到中国境外的文物大约有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个博物馆。而国内则有专家估计,流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
事实上,包括圆明园在内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数量到底有多少,没人能给出一个准确数字。“我们要先摸清家底,那些文物到底在什么地方,他们目前保存状况怎么样。”宗天亮的这个说法,得到了罗哲文和牛宪锋的认可。“要对流失的文物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然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让它们回来。”罗哲文表示,家底一日不清,全面回归就很难。说这番话时,老人像在谈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感伤。
狮身人面像胡子如何完璧归赵
国宝回归需要有人去踏踏实实地做,但方法必须改变。花钱去赎买被抢走的东西,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两年前,笔者曾经参观过一次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区简直让人震撼。笔者不大懂文物知识,相信很多中国参观者都不是专家,但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博物馆里都看不到如此丰富的中国文物。
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这些文物已经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而属于孕育了它的民族和土地。
里外里等于被盘剥两次
近年来,我们不停地听到国宝回流的消息,无一例外都是在某个拍卖会上花高价购买的。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由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迄今已经耗费数亿元。一件《研山铭》手卷就花去了2999万元人民币。
这是令人迷惑的,为什么要花巨款去买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一方面,国宝外流直接源于当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的羽翼庇护之下,无数西方人来到中国发文物财,坑蒙拐骗无所不用。《五月槐花香》等电视剧就描绘了这个历史过程中有良知的中国文物收藏者的挣扎。余秋雨不是也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散文,讲述敦煌文物是如何被偷运到海外的吗?
我们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就是当年被强盗们抢走的东西,里外里就等于我们被盘剥了两次,我们应该认同这种逻辑吗?促使国宝回归,除了购买,难道就不能有其他的可能吗?
追索文物有章可循
那些曾经劫掠过中国的国家,如今都对当年的强盗行径承认不讳。1949年以后,他们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全部废止,但对历史上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做出任何补偿。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大主教图图在其《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中说:“如果有人偷了我的钢笔,然后请求我宽恕他,那么他必须退还我的笔,否则其悔过和坦白等于零。只有条件允许,坦白、宽恕和赔偿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1995年通过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窃文物或非法出境文物公约》规定:被窃文物的保有者,应当将其归还给原所有国。该公约还说,在与出土国法律一致的情况下,非法出土的文物,或合法出土但非法保有的文物,应视为被窃。
对历史进行清理和赔偿,更多是个政治问题,细致而全面地进行计算和赔付几乎变得不可能了。但就文物而言,毫无疑问,掠夺者应该无条件将其归还给中国和其他被掠夺过的国家。
持有中国和其他曾遭受侵略国家文物的西方人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并且有各种理由辩解。一个英国人就跟我说,世界上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人们到了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的文物。但他却无法回答一个简单的反问:这样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在北京,却一定要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方面拒绝归还文物的理由是:“将一个国家产生的东西归还给原地的承诺,将把大英博物馆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馆掏空。”这是一个基于私利的回应,不足以作为理由。
国宝回归需转换思路
西方国家从中国劫掠文物是其国家行为,如今世界知名的大博物馆也是归这些国家所有,西方国家理应秉承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如数交还。中国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负责制定海外国宝名录并和西方国家进行谈判,促使其归还国宝。目前希腊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已经成立专门组织,开始做讨还文物的工作。另外,埃及已经有成功的实践,19世纪,一个意大利人将狮身人面像的一截胡子偷运到英国,藏入大英博物馆,埃及在修复狮身人面像的时候,几经谈判,终于促使英国无偿归还了这段重达数百公斤的胡须。
对于散落于国外民间的国宝,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收回。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又看到一条新闻。8月1日,意大利文化部和美国盖蒂博物馆达成协议,盖蒂博物馆同意将原属意大利的40件文物归还给意大利,其中包括一尊非常珍贵的维纳斯雕塑。这件事,被意大利文化部长弗朗切斯科·鲁泰利视为该国文物追讨取得的历史性胜利。
吸引国宝回归是一件千秋功业,需要有人去踏踏实实地做,但在方法上必须改变。我们不可以花钱赎买我们被抢劫走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在大英博物馆寻找中国国宝
“大英博物馆从未收到(中国)归还文物的请求。我们将中国展品视为讲述人类文明成就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次走进大英博物馆陈列中国展品的33号厅,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它看上去没有希腊馆和埃及馆那样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但当来自中国的2000件陈列品映入眼帘时,身为一名中国人,仍会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感到自豪。但在这之后,就是对其未能被完好地留在中国而心生遗憾。
“这个我从来没见过!”中国人到伦敦一般都会选择参观大英博物馆,而33号厅内,这样的普通话叹息和惊讶不时传入耳畔。
圆明园珍宝不轻易示人
33号厅并不大,但收藏的来自中国的国宝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却几乎是世所罕见。
辗转在玻璃展柜之间,人们很容易被拉回到数千年前。一具出自东汉时期的瓷器,正在演示一种名为“六博”的游戏。游戏始于商代,兴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而鼎盛,但于东汉末年却突然神秘绝迹。玻璃柜里两个人就那样面对面安静地坐着,打着奇怪的手势,他们在想什么,今人已不得而知。苏东坡曾有“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青翁鹅山酒”的诗句,赞的是宋朝建窑的兔毫。大英博物馆内便陈放着不同的兔毫盏、瓶,而且还有黑瓷,也就是建窑瓷器中的上上品。
大英博物馆共收藏了2.3万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除陈列出的2000件外,其余九成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一般游客无缘谋面。比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殊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之一。
敦煌壁画割痕清晰可见
展厅中央墙上,有一幅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三位菩萨的模样已经有些模糊,久远的鲜丽色泽也略显暗淡,但仍然真切可见的是,壁画当年被用利刃剥脱下来的道道割痕!
《西清古鉴》中记载的一尊出自西周的卣曾经是乾隆皇帝手重把玩的稀物,如今也被放在这个遥远岛国的玻璃柜里。万历年间为宫廷特制的景泰蓝蟠龙大盘只剩下两个,一个在大英,一个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和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一样,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些中国特色的珍品,很容易在感触历史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可谓,“敦煌者,中国学术之伤心史”。
“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
国宝可否归国?中国人何时在国内也可以看到自己祖先留下的灿烂遗产?
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馆之初,就确立了“为世人收藏整个世界”的原则。他们对收藏来自不同国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释是:“将不同国家的藏品放在一处,是为了显示各国人民的联系。”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追问,大英博物馆新闻总监博尔顿仍然是同样的口吻:“大英博物馆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大英博物馆将中国展品视为其作为一个世界博物馆讲述人类文明成就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实,流散在英国的中国国宝不只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不远处的大英图书馆就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西方有些人将其对亚洲与非洲历史和文化的占有归结于“先进的工业文明”。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生物学家杰瑞德·戴蒙德在《枪炮、细菌和钢铁》一书中的质问:谁说工业化就是文明?在我看来,贪婪、劫掠、偷盗就是不文明。 【链接】文物回归两大争议
争议一:高价回购值不值?
宗天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回购过程中我们出的价总是特别高,好像有些人光是有钱了,没有考虑文物实际的艺术价值。这样就抬高了国际市场上中国文物的价格,将来可能造成很多虚假的高价。 郭宪曾(陕西文物局副局长):另一方面,购买行为刺激了文物的盗掘和走私。 罗哲文(资深文物专家):有的东西不值那么多钱,抬高了价格,的确使自己吃亏了。 牛宪锋(民间基金会宣传部长):在国外很多拍卖会上经常能见到中国人,外国人开始不敢相信他们出的价格。现在收藏热了,大家都在追,像股票一样,想不涨都难。 争议二:政府该不该积极追索? 郭宪曾: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从源头上阻断文物流失,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罗哲文:有些事情,政府一出面反而弄僵了,需要先了解情况,然后分别处理。事实上政府也在出面,不过现在交涉的对象主要是建国后走私的文物。 宗天亮:我个人觉得,文物回归关键还在于政府出面交涉。 牛宪锋:这个不太好说,可以有主观的愿望,但是必须知道实际操作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