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9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这是除春节、中秋和元宵节之外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天中节、沐兰节、女儿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龙日、艾节、夏节等等,而我以为,它更是名副其实的诗人节。唐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说明至少自唐代起,人们就把“万古传闻”的端午节当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了。现在,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保护,由湖南汨罗、江苏苏州、湖北秭归三地共同申报的端午节习俗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是楚国太傅和三闾大夫,但身处动荡年代,空怀报国之志,屡遭谗毁迫害,公元前278年二月,62岁的屈原万念俱灰之下于湖南汨罗江纵身一跳以死表明心迹。为祭祀屈原,淳朴而哀伤的群众自发往汨罗江里投粽子,争相划船去营救,由此逐步形成每年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 唐代是文化特别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时期,纪念诗人的端午节自然成为隆重的节日,不啻老百姓隆重纪念,朝廷在这一天还赏赐群臣。有杜甫《端午日赐衣》一诗为证:“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迭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是年46岁的杜甫在长安仕途不顺、生活潦倒,闻知唐肃宗李亨率大军攻到陕西凤翔县,准备收复长安,衣衫褴褛的杜甫便赶往凤翔投奔肃宗。李亨见杜甫于国难之时还心系朝廷,就高兴地接纳了他,还封他个八品的左拾遗,此时恰逢端午节,又赏赐他一些新衣物。杜甫当然喜不自胜,遂写下这首《端午日赐衣》,诗里充满欢快之情,甚至还感恩地要“终身荷圣情”! 到了宋代,名流大儒几乎都有端午入诗。欧阳修有词《渔家傲》,将民间过端午的情景描写得十分传神:“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苏轼也有《浣溪沙》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从这两首中可以发现,民间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色彩正在逐渐淡化,变成包粽子、浴芳兰的纯粹时令节日了。再读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写端午之时,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罢粽子,头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以求全家人平安健康,至此时太阳已斜,家人早已备好酒菜,他高兴地举起酒杯…… 端午节里赛龙舟,随着日月的推移,已由当初百舟竞划救屈原演化为一种民间体育。如唐人卢肇《竞渡诗》云:“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宋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写的都是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尽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端午节毕竟是诗人节,纪念屈原不会改变。宋人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还有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不难读出作者对诗人的深挚的追忆与怀念。 再读明代诗人贝琼的《已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石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里诗人特意提到陶渊明,应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谓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人同此心,在端午日是一定会祭奠伟大的祖先屈原的,正所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