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元好问:没有气节的文豪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两句诗可谓脍炙人口,尤其第一句,是如今影视剧、小说中情种们常用的台词。诗句虽然出名,可是作者的名声却并非如雷贯耳。我曾经拿着这两句诗去考周围的人,问他们诗的作者是谁?考倒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许多中文系学生都记不清了。

     

    按照钱锺书的说法,一只鸡蛋好吃没必要因此就去会见下该蛋的母鸡。不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这样的名诗不能造就一个名诗人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是元好问的作品。 元好问也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不过通俗的知名度远不如李杜,也不如小李杜,应该属于“三线诗人”了。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史学家,又是金元之际文学领域承前启后的人物。金朝在与南宋对峙时期一直处于上风,可是汉家的正统思想让历史忽略了这样一个朝代,让后世的学生对它知之甚少,几乎不被当作一个中国的朝代存在。元好问生于金朝对于他知名度的传播是不利的,偏偏他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诗人。他的祖先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来跟随魏孝文帝由平城南迁洛阳,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才改姓“元”。

     

    出生于尚武的鲜卑族,元好问对于自己民族的“背叛”却是非常彻底的,他的一生都以儒家为正统,甚至把恢复汉唐盛世作为政治理想。元好问生活于乱世,正是元吞并金、宋之际。二十二岁至三十五岁期间,元好问科举多次落第,并且在战祸中家破人亡。自三十五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几年间仕途渐渐有了一线光明。可是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才结束囚徒生活。

     

    虽然同受儒家文化教育,元好问与同时期许多南宋文人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比如文天祥被俘后,在元朝威逼利诱下毫不动摇,最终慷慨赴死。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而元好问在蒙古兵攻破汴京之初,就向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有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等等。他对金朝汴京元帅崔立投降蒙古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使得汴京没有被屠城,百万生灵免遭涂炭又很理解。元好问后来被胁迫参与为崔立撰写功德碑,后世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历史污点。

     

    只要能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就是好朝代,这是元好问晚年的思想观点。他在六十三岁高龄和好友张德辉一起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当儒教大宗师,忽必烈欣然接受了。他俩又提出减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至此,元好问彻底把自己当作了新朝代的子民。

     

    元好问一生推崇儒学,不过他的身上更多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务实思想,是个很另类的儒士。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