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沈从文1928年写了小说《龙朱》。他很用力地雕塑龙朱的貌美: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 我很有幸验证了这一点。 这就要说起我对沈从文的热爱了。追溯到2006年夏天,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携带数册沈从文书籍上了路。从常德出发,入凤凰,又过怀化入洪江、芷江、新晃,复返凤凰,小住数日后,又去了花垣、保靖、永顺、龙山等地。我怀揣着一份沈从文1934年回湘西的地图,为了找寻箱子岩和鸭窠围两处地方,我费尽了周折。一路上失望与惊喜参半。在河滩边,或是在船上,听着河流的声音,阅读沈从文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情书,觉得世界被沈从文的文字软化。如果你携带一本沈从文的散文集行走湘西,你会觉得,世界是那么地水草丰富,连一只吊脚楼边的小羊的叫声,都充满了诗意。正是这次历时一个月的湘西行走,我决定在凤凰买一套房子。 二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沈从文这个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八十年代初开始,他的作品突然被一次又一次地再版,这个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学大师,这个曾经站在大学讲台上十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作家,这个喜欢上自己的女学生执著追求的浪漫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都极尽了中国地方性叙事的温暖之美和率性之味,解放以后,因为他的历史问题,历史上他曾经和胡适、徐志摩等人走得很近,又因为他也曾经和鲁迅先生发生过争执,所以,他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别类”。 1979年,一个叫做荒芜的诗人发表的一首诗,揭开了沈从文作品走向大众的序幕,诗是这样写的: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瑞典文学院的马悦然教授写了这样一段话:“知道沈从文去了,我很难过。想到他一生的境遇,更觉得伤心……最可悲的,中国年轻的一代根本就没有读过沈从文的作品:听过他的名字,却不晓得他写些什么。大陆作家高行健在瑞典时,我将沈的作品给他读,因为他也不曾读过。他读完了,大为吃惊:30年代的中国就有这样的文学?!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 作为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继承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纤细的形貌,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许多纹络,但不掩他的美貌。他和弟弟沈虎雏均学了理工。他的讲座从1949年前后开始。他详细报告了沈从文的“思”与“信”相互矛盾的一生。甚至,他也仔细回顾了家庭成员对父亲的误解。 解放初期,张兆和要去石家庄参加革命大学的学习,沈龙朱也加入了革命宣传队,就连刚入少先队的沈虎雏每每回家也都嚷嚷着要父亲去写觉悟书。为什么沈从文要写觉悟书呢,沈龙朱交待到了诸多传记里没有的一个细节:沈从文所在的北京大学为内城,到了1948年底时,北京已经被完全被困,北京城外的清华大学、人大都解放了,只剩下北大等城中心的一小块土地。国民党固守的部队没有办法,只好在东单公园附近砍伐树木,平整土地,临时建了一个飞机场。国民党的相关组织者给北大的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均送了机票,是全家的机票。这是一个生死大考,瞬间的抉择关系着一生。经过慎重思考,沈从文决定留下来。朱光潜也留了下来,他们是为了下一代,他们在记忆里舔舐烽火和硝烟笼罩下的国民政府,认定共产党三个字是干净整洁的一个旗帜。 三 其实沈从文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文人,不管他自己如何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但他的阅读,他的积累以及他的社会阅历,都将他堆积成为一个大知识分子。他年轻时批评胡适,胡适可是他的大恩人。他的独立思考,导致他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狂热地信仰某一种东西。 可以说,他是比有着美国背景的胡适更自由主义的第一代自由主义作家。然而他深深地意识到,建国以后,歌功颂德将成为唯一的主题,自然地写作将被捆绑式地写作代替。他忧心不已,终于决定不再写作。他曾经写作过80多部作品,曾经一度被誉为中国的“大仲马”,这样一个热爱写作的人,突然要决定不再写作,可以想见,其内心的折磨必然如枯萎的禾木遇到烈火一样,在渐渐燃烧的过程中变成灰烬,变成虚无。 沈龙朱在讲座结束后回答大家的提问,他很随和,坚持说自己不是什么教授,不过是一个退休老头,你们不必仰慕我,你可以仰慕沈从文。我负责给他递话筒,脑子里忽然又想起沈从文新婚不久,因为母亲病重回湘西的场景,在船上,他坐在被子里给张兆和写信,开头照例要写上三妹或是三三:船正慢慢地上滩,我背船坐在被盖里,用自来水笔给你写这封长信。这样坐下写信并不吃力,你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