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读书人都喜欢买书。书买到手读后就收藏起来。随着年长岁久,日积月累,书籍越攒越多,收藏就具有一定规模。藏书也就成了一门学问,于是也就有了大学里的图书管理系。 读书人视书籍为生命。古人有言:壮士穷死不卖剑,秀才饿死不卖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是藏书。罗振玉就是一位坐拥书城的大藏书家,他也是近代考古学家、金石学家。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后移居江苏淮安;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清末任学部参事,辛亥革命后携亲眷避居日本京都,潜心著述八载。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版、佚事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考古专著。 1919年罗振玉回国,寓居津门。1928年移居旅顺,在新市街扶桑町购建私宅。1932年春,在私宅后面购置土地,新建一座三层藏书楼,藏书面积约4500平方米,取名为“大云书库”,将在津门的全部藏书移此收藏,并在大连城内开设“墨缘堂”书铺。“大云书库”这个名字是沿袭了他在日本和津门所建藏书楼的名字。“大云”二字出自敦煌北朝写本《大云无想经》。1940年6月,罗振玉病逝于旅顺,葬于水师营西沟。他在旅顺居住生活了12年。谢世后,大云书库藏书,由家人共同嗣守。 当时大云书库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呢?说法不一。罗振玉曾自言大云书库藏书“五十万卷”,这话含有一定的水分;据其孙罗继祖回忆,藏书约有三十余万卷,这个数字比较接近实际。为什么呢?因为从津门往旅顺的书库搬运中,曾装了六千多麻袋。每袋的书籍厚薄以平均五十册计算,也就是三十余万册。就这皇皇三十余万卷私人藏书也足以让世人瞠目,艳羡不止了。家庭藏书一万就很不容易了,起码要建有150平方米的书库,更何况是一万册的三十倍呢。笔者供职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有二百多名教职工,学生三千多,在图书馆庞大的书库中,为了通过上级评估,经过七拼八凑也刚刚凑够十万五千册书籍,这才是罗振玉私人藏书的三分之一。 大云书库的三十余万卷藏书是由罗振玉先生自清末开始,历时四十余载辛苦搜讨,花巨资购置积聚起来的,其中不乏稀世之宝,善本孤本占有一定的比例。文化名人郭沫若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1929年撰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自序中称:“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史料。”在古代典籍的收藏方面,罗振玉也是卓有成就。他堪称为近代书籍、典籍收藏第一大家。 很快,罗家藏书惨遭损失的消息传到陕北延安,惊动了中共高层,爱书如命的毛泽东十分痛心,立即指示东北局和旅大地委要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和保护罗家藏书,并要求组织力量进行归类整理。旅大地委按照中央指示派出当时在大连休养的原辽北省教育厅长廖华,前往旅顺,主持对罗家藏书寻找、保护和整理工作。 1951年,罗家藏书和典籍在毛泽东的关注下,得以保护整理并获得最终归宿,成为大连市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罗家藏书楼——大云书库的三层建筑至今尚存。1955年苏军撤出旅大后,已由我人民解放军接管,改为部队的军人招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