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马连良:“我肯定不去台湾”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他回来

     

      1949101,新中国成立,各地纷纷筹建国营的京剧团,有不少剧团都把目光瞄准了困居香港的马连良。

     

      就在此时,台湾也派人到香港来“争取”马连良。这个“全权代表”,正是马连良的二女儿马静敏。台湾方面许诺马连良来台后,将稳坐“国剧宗师”的第一把交椅,“给他国宝级的待遇。”

     

      几年前的一场官司,已经让马连良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对待艺人的态度,马连良从内心深处恐惧与国民党当局接触。

     

      马连良最想去的地方,还是自己的故乡北京。可是,上海、天津、台湾都接连向马连良抛出了橄榄枝,唯独北京没有一点消息。

     

      1950年秋天,马连良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三女儿马力在信中说,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他回来。“因为那时候时局还不太稳定,给香港的信也不敢写太多东西,我只是告诉父亲,毛主席、周总理都问起他,请他赶快回来,过去的问题不会追究的。”马力说。

     

      就是这寥寥几句,已经让马连良感动莫名了。“我父亲后来总爱念叨,说共产党才真正把艺人当人看啊。”马连良的六子马崇延说。

     

      但是,在香港听到的关于共产党的诸多流言,让马连良还是不能对大陆完全信任。“我父亲知道自己有三大问题:第一是政治问题,他一直戴着‘汉奸’的帽子;第二是经济问题,他在香港有一大笔债务;第三就是嗜好问题,他多年抽鸦片,一时很难戒掉。”马崇延说。

     

    派儿子马崇仁“打前站”

     

      1950年冬天,长子马崇仁肩负父亲的重托辗转回到了大陆。他首先找到了父亲的老朋友、当时已经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梅兰芳,把马连良的种种顾虑说了出来,想请梅兰芳帮着拿个主意。“结果梅先生告诉我,他已经给我父亲写过信了,首长们都欢迎我父亲回来。”马崇仁说,“他还告诉我,主管我们北京戏剧口的政府机关在东城霞公府,应该去找他们谈谈。”

     

      马崇仁来到了北京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处,主管戏剧的领导的反应却很冷淡,“马先生回来,欢迎啊,不过据说马连良和李万春以前对待同仁都不太宽厚。”

     

      京剧界里,马连良对于合作者的要求确实是最严格的。他常常对配角说,扶风社的戏“六分靠我,四分靠你们”。他不惜重金请最好的演员为自己配戏,扶风社里一个小小的龙套上台前也必须剃头刮脸,保证水袖、护领和靴底“三白”。据说当年有个票友下海的演员临时为马连良配戏,到了台上竟被扶风社的严整“吓”得一个字也唱不出来了。

     

      艺术上的严格要求竟然被理解为“与同行关系紧张”,这让马崇仁对共产党请父亲回来的诚意又产生了怀疑。他只好带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回香港向父亲“复命”去了。

     

    “我肯定不去台湾”

     

      在北京家中,马崇延主事。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却没钱交学费。马连良的五子马崇智已经参军。

     

      由于香港与大陆的隔绝,马连良几乎与留在北京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家中的事他一概不知。怕父亲在关键时刻犯糊涂,马崇延决定亲自到香港走一趟。

     

      马崇延终于见到了已经五年没见的父亲,“我父亲瘦多了,他压力很大。”马连良仔细问起了家里的情况,马崇延告诉父亲,家里一切都好,根本没像外界传说那样被“共产”,儿女们上学的上学、参军的参军、就业的就业,都很有出息,南宽街的大宅子卖给了“马列主义翻译局”,政府也是该给多少给多少,没有半点克扣,“以前国民党军队住过我们家,到处弄得乱七八糟。解放军很有礼貌,住在家里的时候每天都打扫院子、借物就还。北京治安好极了,真正是夜不闭户。”

     

      家里人的话终于让马连良彻底放了心,“他告诉我,‘放心吧,我肯定不去台湾。’”马崇延说。

     

    叶剑英广州接见

     

      1951101,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在金陵酒家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两周年联欢会,马连良、张君秋都受邀参加。联欢会开始没多久,张君秋就发现,马连良不见了。“我赶紧问周围的朋友,一个朋友悄悄告诉我,‘怎么你会不知道?马先生现在回大陆去了!’”

     

      马连良是从金陵酒家的后门悄悄溜走的,在中南局文化干部胡兴寿的周密安排下,他和琴师李慕良一起钻进了一辆小轿车,“开车的是个英国警察,都没敢用中国人,车直接往罗湖口岸开,那边有咱们的车等着。”

     

      马连良平安抵达大陆之后的第三天,按照计划,马崇仁也押着戏箱到达了广州。

     

      马连良和张君秋在广州受到了热烈欢迎。叶剑英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表示“我是你们的忠实观众”,“接待方面也为两人提供了许多方便,照旧供给马先生大烟。”中南局主管文艺的局长武克仁说。

     

      马连良、张君秋在广州短期演出后如约来到了武汉。武克仁为马连良和张君秋单组建了一个合作股份性质的剧团“中南联谊京剧团”,实行团长负责制,经济上自负盈亏,不受国家资助。

     

      “中南联谊”组成后,马连良并未在武汉久留,就带团北上赴南昌、天津和北京演出,希望尽快挣钱还上中南局垫付的4万港币债款。这次的“还债演出”不太顺利,原本马连良在天津是最有“人缘”的,但1951年底“中南联谊”到达天津时正赶上“三反”、“五反”运动,马连良的戏一向票价不低,“看得起他的戏的人都不敢出家门了,最后我父亲反串霸王,陪张君秋唱了一出《别姬》,也才上了八成座。”

     

    终于回到了故乡北京

     

      1952年初春,离家整整五年之后,马连良终于带着“中南联谊”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北京。

     

      马连良在北京的首场演出定在长安大戏院,戏码特意选择了《苏武牧羊》———“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向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这出他十年前创编的剧目,说的似乎就是他自己,演的就像刚过去那五年。

     

      马连良的老母亲已经年过八旬,终于将儿子盼回来之后,老太太的身体再也不能支持了,“我奶奶在剧场听了一半《苏武牧羊》就不行了,我父亲极孝顺,他再也不想离开我奶奶了。”马崇延说。

     

      不久之后,苦苦支撑的“中南联谊京剧团”还是解散了,而解散的原因,不只是马连良不愿离开北京那么简单。用马崇仁的话说,“他们京剧团有个团委会,这时候内部有了点矛盾。”生性温和的马连良不愿给团委会提太多意见,只能选择了“好聚好散”。

     

      195271,马连良接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饭店参加庆祝建党31周年联欢会。那天,周恩来和马连良交谈了很久,他主动安慰惴惴不安的马连良,“马先生,你不要把去伪满演出的事放在心上,你是演员,靠唱戏养家糊口,没有政治目的。”

     

      “这是给了我父亲一个最正式的评价,他踏实了。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共产党一句,更没有说过后悔从香港回来。”马崇延说。

     

     

     

    马连良在首本名剧《借东风》中饰演诸葛亮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