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传媒上有人提出在重点高等院校是否应有选择地使用国外优秀教材的问题。我不禁回忆起在联大就读的四年中所选修的课程使用的大多是国外优秀教材。在联大,理工科几乎完全使用这样的教材,法学院各科系亦不例外。当时所谓的洋教材不外是英美教材。以我就读的经济系而言,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丁佶先生所讲授的会计学所使用的教材是Kester所著的“会计学原理”。这本书附有大量习题,同学们尽量争取人手一册,便于每周六下午的会计练习作业课,其他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虽未指定固定的教材,但要求阅读的参考书全为洋文教材,各位教授在讲课时所提到的专用名词或重要内容都是中英文并列,板书几乎不见中文,这样同学们耳濡目染便对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学说有所了解,如说学术上与国际接轨,当时的联大确实做到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才发觉除高科技要向西方学习外,对法律、经济、企业管理等领域要补的课太多了,对国际上通用的规章制度要重新学习,虽已在着手进行,但发觉这方面的人才实在太缺少了,这不能不说是过去政策上一大失误。 联大同学大多来自战区,经济窘迫,怎样来购买国外教材其困难自不待言,我回忆当时有下列几种办法解决。一是节衣缩食,无论如何找钱买上一两本非用不可的国外教材;二是抢先到图书馆去借阅,当时图书馆书源短缺,迟去便借不到了;三是向高年级同学购买。高年级同学修完这门课后一般在广告栏上贴一张售书招贴,说明某书待售,要者可到某号宿舍找某人洽购,他们卖书得款后,再向更高年级同学购买急用的教科书,这样,一本国外教材可以在四年中数易其主,旧书相对价廉,这种办法深受同学的欢迎。 另外,早在七八十年前上海书商就影印英美教材和出版物,抗战年代上海龙门书局迁入内地,我们在联大所使用的国外教材几乎均是购自该书店的影印本,书价当然便宜多了。现在不许翻印外国图书,情况与前大不相同了。 如今大专院校如果采用国外优秀教材,因外国图书价格高昂自会增加同学的负担,不过我们现在的经济情况不知要比抗战年代好上多少倍了,我认为大多数同学可以承受得起,对经济困难的同学,不妨借鉴当年联大同学使用的穷办法。 我认为大专院校有选择地使用一些国外优秀教材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需的。研究联大办学成果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涉及联大大量使用国外优秀教材促使学术上与国际接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谈及的并不多。我写此小文,聊供参考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