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二十五)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卷二五】 周邦彦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片玉词》
      
      师师,那年我们爱得深沉
      
      一生沉浮在宦海波澜的周邦彦,命运也确实让人叹息。他的仕途极其坎坷,无论当道的是新党还是旧党,他都是一个失意者。周邦彦醉心在词曲中,无意却成了宋词的集大成者。王国维说他是“词中老杜”,这一说让他成了圣人。当欧阳修过于旖旎;柳永过于俚俗;王安石过于随意;秦观过于纤弱;周邦彦带着他的片玉词在百家中便脱颖而出。
      
      周邦彦生在一个诗礼簪缨的家庭,少时在西子湖畔长大。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典籍,年少便是才华横溢。但周邦彦并不仅仅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本,读书之余他经常出入秦楼楚馆,过着恣情而欢的日子。因为随意放纵,在乡里留下了不好的名声。古书上一段文字记载他说:“性落魄不羁,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年少气傲的周邦彦在钱塘这个地方得不到重用,心里又是不甘寂寞,刚好当时朝廷扩充官员,在科举考试中,周邦彦高中,于是成为一名太学生,开始了游学和仕宦的人生旅程。
      
      做太学生时,周邦彦写过一篇《汴京赋》,大力赞美当时北宋京都汴京的繁华与富庶。那个时候朝廷正值王安石变法,周邦彦在赋中顺带歌颂了新法,这一举给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了祸根。因为周邦彦是真才实学,那赋写得流光溢彩,中间他又多用一些古文奇字,神宗皇帝让亲近的侍从在宫廷中大声地诵读,侍臣知识有限,字大都不认识,就取偏旁来念。这一来,神宗对这个有才学的年轻人很是赏识,一高兴便将他提拔为太学正。以前做太学生时相当于布衣平民,现在太学正职务是掌管太学生,周邦彦可谓是春风得意。
      
      正当周邦彦认为前途一片光明时,神宗皇帝薨。太皇太后执掌政权,她极其反对新法,于是将新党人物逐一罢黜。周邦彦一个小小的太学正,正因为当年写过一篇《汴京赋》,被人告发,于是贬出京师,远赴庐州做教授。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周邦彦第一次经历人生的挫折,心里那番苦楚不知有多深。他一个人默默地上路,去一个偏远的群山连绵的僻野。
      
      周邦彦是一位全才,除了精通诗词歌赋外,书法也写得绝妙,苏黄米蔡之后,恐怕能与周邦彦争锋的人寥寥无几。他又是民间音乐手,当年逛青楼时为风尘女子大量倚声填词,使得他精通音律。他还会自己谱曲,和柳永合在一起被称为音乐界的“双子座”。后来南宋词人一直奉周邦彦为圭臬,并把他的词集当作填词的准绳。
      
      周邦彦作词如同杜甫写律诗,行思非常严格。她妙解音律,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顾曲堂”。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这周郎便是当年火烧曹营三百里,美女小乔的相公周瑜,周瑜死地惨烈,被诸葛亮三气之后连呼“既生亮,何生瑜”吐血幽愤而亡。周瑜不仅是玉树临风,对音乐也是很有造诣。当年有一歌女为了使风流倜傥的周瑜看她一眼,故意将曲子弹错,引来美男子的侧目而望。周邦彦的顾曲堂,已不知当年是否也有过美人来听他弹弦。
      
      周邦彦诗书儒雅,从帝都到地方都有他的风流韵事。当年汴京最有名的歌妓是李师师,无数男人为她的美貌而痴迷,一曲罢后,贵族公子赠给她的红绡不计其数。周邦彦对师师也是一见钟情,他用他的那支翰笔,为师师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词,师师被周邦彦的才气打动,对他也是暗自心许。多少次的密约,让他们爱得深沉。
      
      喜爱风流的天子宋徽宗,微服游逛青楼时见到师师后,便是欲罢不能。经常换上便服,由几个小太监陪着往师师这边来饮酒寻欢。这种情景在《三国演义》中也出现过,元宵灯会时,宋江在青楼里听师师弹琴,突然有人来报徽宗来临,师师忙谢客起身迎接,宋江让师师转达招安的事情。
      
      一次,周邦彦正与师师会得难解难分,不料徽宗来访,周邦彦来不及避开,急中只好躲入床下。徽宗不知道床底有人,与师师照例卿卿我我一番。后拿出一枚新橙对师师说:“这是江南刚呈过来的橙子,味道极美。”师师破开新橙浸入盐水中,调笙奏乐,与徽宗共赏。周邦彦回家后,根据昨晚的事情填了一首词《少年游》,这词一经传唱,马上传遍了京城。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她的纤纤素手,握着并州出产的快刀,将新橙破开,浸泡在晶莹的盐水里。兽炉里的青烟在屋里袅袅地萦绕,迷漫着新幽的香气。华美的帷帐也是觉得暖意融融。相顾而坐,他看着她调弄笙管,吹奏笙曲,美妙的乐声从小窗中飞出,如天籁般。他静静地听着,忘神,时间不经意就在她的唇边滑过,夜已深。他起身,欲走。她含羞地看着他,三更时刻了,驿道上人迹稀少,马滑霜浓,她对他轻声地说:“还是留一宿吧”。
      
      后来师师在徽宗面前唱这首词,徽宗问何人所填,师师答说周邦彦。徽宗马上龙言大怒,急上朝召来蔡京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周邦彦,听说征税很不得力,为什么京兆尹不如实报呈。”蔡京不知所以,退朝后叫来京兆尹细问此事,京兆尹说征税最多的就是周邦彦。蔡京心想:“既然皇帝要办他,也只能迁就圣上的旨意。”于是给周邦彦罗织罪名,说他职事废弛,贬出汴京。离开时,师师去送他,在柳条成荫的渡头,师师哭得梨花带雨。
      
      那天刚好徽宗去找师师,师师不在,他一个人在房里喝着闷酒,干坐了好几个小时。师师回来,徽宗见她脸上满是泪痕,便生了几分怒气。徽宗问师师:“怎么刚才不在。”师师答说:“得知周邦彦获罪被贬出国门,略致一杯薄酒相送。”徽宗又问师师周邦彦临走时有没留下词作,师师拿出书在锦帕上的一首《兰陵王》,婉转而歌,徽宗听了又是转怒而喜。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度。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荫直直,淡笼在轻烟中,翩然舞弄着丝丝碧绿。隋堤上,拂水的柳条飘飞,如她柔胰的嫩手,缓缓地挥动,含着万分的不舍。他轻轻地离去,谁知道京城里曾留下过这样一个倦客的痕迹。故乡远在千里,久居帝京的生涯,他早已经厌倦。年去年来,长亭路上被折下的柳枝,连缀起来该是有千尺白尺。寂寞时,他喜欢追寻着往日的踪迹。如今又是那饯行的酒,伴随着凄迷的弦声,灯火明灭,照着那张黯然的脸,他在神伤。寒食节又至,梨花飘雪,榆火飞红。一帆轻舟如箭般在江上远去,他在船上,回首间,已经过了数座亭驿。与她,将是天南海北,相见,也只能在梦中。他心中的凄恻呀,渐生,渐生,又渐满。别浦中的水滢滢地回旋,流到那清冷空寂的渡口,欲坠的夕阳,洒向无边的芳草萋萋,一切是那么的哀凉。想起以前月下的楼台,波光水色映着的美人如玉,他们相拥,听着悠悠的长笛之声,共醉。往事如烟水,相逢只是梦里人。他在舟里,独自泪流。
      
      这种相别的场景的真的要让人断肠,不觉想起徐志摩的送别诗《沙杨娜拉》,也是那种的不舍。
      
      趁航在轻涛间,悠悠的,
      我见有一星星古式的渔舟。
      像一群无忧的海鸟,
      在黄昏的波光里息羽优游,
      沙杨娜拉!
      
      徽宗听完周邦彦词,见他是那么的愁苦,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不久又召回周邦彦担任大晟乐正,后又升职为大晟乐乐府侍制。不过对于这件事情有人考证过纯属子虚乌有。
      
      元佑八年,周邦彦迁往溧水任知县,属下主簿的妻子生得貌美,并且还弹得一手好琴。周邦彦见后便念念不忘,整日是茶饭不香。后设宴邀主簿夫妇就席,席间周邦彦趁机与她推杯环盏,眉目传情,后据写了一首《风流子》: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 欲说又休,虑乘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商。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词中用了几个美丽的典故,“金屋”说的是汉武帝的故事,汉武帝年少时,她的姑姑长公主打算把女人阿娇许配给她,刘彻对姑姑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待月西厢”说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元稹《莺莺传》中莺莺赠诗给张生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秦镜”说的是东汉秦嘉宦游离家时,他的妻子因病不能随行,秦嘉后寄给妻子明镜和宝钗,并写诗说:“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韩香”说的是晋代贾充女儿爱慕青年才俊韩寿,偷偷江家中珍藏的御赐西域奇香赠给韩寿,贾充闻到韩寿身上的奇异香味,便将女儿下嫁给他。周邦彦不真不愧是用典高手,那么杳无痕迹在穿梭在词中,他只是想表述他对她的一往情深,只是这种想法如云烟般美好。
      
      王国维曾经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娼妓之别。”王国维把周邦彦词比喻成娼妓,这个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周邦彦艳词中多是描述那种别后相思,且在词意中寓托自己的困顿失意,并不是真的词语尘下。周邦彦早年出入秦楼楚馆,如今零落在外,对往事有无限的回忆,常作词缅怀,见其词《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音音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昔日繁华的章台路,今日却冷落静寂。梅花初谢,映着红蕊初绽的一树桃花。旧日的燕子去后又回,不辞辛劳地啄着春泥,是为了让窠穴能避过风雨的劫难。他怅然凝眸,站在花下。想起当年那个娇美痴憨的少女,她立在晨风里,婉转而唱,画扇遮不住她的一片笑语盈盈,如今想来是如此的令人心动。昔日的歌舞佳人尽去,再也没有人来共论赏心乐事。看着天际间的孤鸿,他的愁绪渐渐染上了眉头。骑着马儿,徘徊又徘徊,不愿离去。池塘里下起了无边的丝雨,见到那一帘的飞絮,又是倍觉凄清。
      
      周邦彦一生辗转各地,因为郁不得志,羁旅行役的词作也是笼罩着清幽孤冷的气氛。独自在外,他强烈地思念着江南的故乡,写下了不少追忆的词作,其中以《苏幕遮》写得最好。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燃起一缕沉香,青烟徐徐而上。云绕的烟雾让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伫立窗前,鸟雀在林间欢快地鸣叫,天在热闹的气氛中渐渐放晴。有的鸟儿飞到屋檐下叽叽地催人快醒。荷叶上的露珠,被阳光一点点晾干。田田的叶子,看起来神清骨秀,微风掠过,不胜娇羞,在风中婀娜而舞。远在天边的故乡呀,何日才能重返你的怀抱。明明家乡是在钱塘,却要久居在长安作羁旅之人。曾经相伴的渔郎你还记得他么,那个五月的夏天,你们一起乘着轻舟,荡入荷塘深处。他一直都没有忘记,那哗哗摇橹的声音,是多么的让人魂牵梦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得荷之神理者。”钱塘的风景给多少的文人留下了不灭的映象,柳永作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引来金主完颜亮的挥师南下,原来也不只文人喜欢江南,草莽豪杰也是爱极那一抹的山水的柔情。
      
      周邦彦咏物词很多,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对所咏之物作形神兼具的刻画,同时又能摆脱所咏之物本身,将自己个人的失意与人生融于一身,这样就会使所写之物显得具有神态。他的下笔轻盈,有清疏明快之感。如《花犯》: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梅花静静地开,与那粉墙交相辉映,细细看来还是有去年的那番风味。梅瓣上似还点缀着露痕,已是铅华尽洗。想起去年独倚寒梅,花下自赏,洁白的花瓣中有着暗香沁人,如同素素的被子被香气熏过一般。今又见花,花却是匆匆地凋零,仿佛是怀了无限的恨意,让人见了也要憔悴起来。羽白的花瓣,缓缓地飞坠在湿湿的青苔上,想着青梅煮酒时分他该是要离开这里了。也许是乘着一叶扁舟,在飘荡的江中梦见有一枝红梅,横斜水中,黄昏照水之时发出淡淡的幽香。《蓼园词选》里说:“愚谓此词为梅词第一。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不过个人觉得陆游的《咏梅》和姜夔的《疏影、《暗香》也是写得极妙的,说周词是否为第一这个还有待商榷。
      
      周邦彦的词名很大,在南宋很受士大夫的推崇。伶人歌妓都以能歌周邦彦词为荣。所以在后来很多酒宴中,那些玲珑女子婉转而歌的便是周词。吴文英在《惜黄花慢》序中说“吴江夜泊惜别,邦人赵簿携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张炎《意难忘》词序中说:““中吴乐氏号秀卿,乐部中之翘楚者,歌美成曲,得其音旨,余每听辄爱叹不能已,因赋此以赠。”像这种记载的还有很多,但是也有人对周词做出严厉的贬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美成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贞字。情感芜杂低劣。”王国维对美成词感情也是很复杂,既爱又恨,一边把周词喻为娼妓,一边又为己取名为清真,周邦彦不正是号清真居士么。爱恨两难消呐。
      
      【小传】周邦彦(1057—1121), 钱塘人。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阁,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辞章,出教授庐州,知溧水县。还为国子主簿。哲宗召对,使诵前赋,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徽宗欲使毕礼书,复留之。逾年,乃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酋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卒,年六十六。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