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二十四)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卷二四】 贺铸

      【派别】 婉约派

      【文集】 《东山词》
      
      剑吼西风的侠士
      
      想那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之愁的词人心中该有多少的苦楚。年少侠气的贺铸在世事的沉浮中,将那一身英雄之气褪得如水东流。他的词多流露出婉约哀伤之意。缠绵悱恻之语,很难让人相信,出自于一个久为武官的词人之手。他的眉间,藏的是怒气;他的骨里,渗的是凄婉。贺铸的一生极其悲哀,又极其悲壮。
      
      贺铸的人生具有传奇色彩。他生在旧时王谢之家,与皇室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太祖的原配贺皇后是贺铸的祖姑,五世祖贺怀浦、四世祖贺令图都是当时朝中名将,掌控着军中大权,后来他们在阻击契丹兵南侵的战役中壮烈牺牲。太宗即位后,对贺家人的成见恨深,贺铸的祖父和父亲官居仅为八品。
      
      贺铸生在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将之家,从小就羡慕义薄云天、慷慨大义之士。但是家道的衰落,让他对世事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态度,心中愤慨不平。他想乘长风破万里浪,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现实上他只是一名低级武官,一生就这样沉沦于下僚。
      
      贺铸因有一段侠义情结,所以为人极耿直,遇见不平,便是愤然而吼。他恨不愿屈尊奉承豪门贵族,当然也得不到权贵的赏识。对于豪门子弟,贺铸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很好的出身,另一方面他又是容忍不下他们所犯的过错,做县令时,曾经重重鞭笞过一贪污的贵族公子,堂上众人也是俱怕他那股英气,所以侧目,不敢正视他。拒宋史记载贺铸“身长八尺,面如铁色,眉目耸拔。”长成这样的相貌真是惊世骇俗。身长七尺,按当时的计量单位来算大约二米还会多一点,面如青铁色,怒目金刚状,估计只能用铁塔来形容他。时人也送过一个绰号“贺鬼头”,与他较像的是“温钟馗”温庭筠。他们两个,人见都是人怕,却写那种花前月下的香艳之词,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词作,还真的不敢相信。
      
      贺铸虽然官做得小,但绝不是没有才能。他在处理那些琐细的职务时很有耐心,并且为人谨细,为官很有一番政绩。
      
      程琪在他的墓志铭中说;“贺铸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碰到权贵,从来都不肯阿谀奉承。迁到临城做县令,三天之内,便将前任县令滞留下来的三百多件案件悉数作了判结,全县百姓,听了这件事情,对贺铸刮目相看。”有人说:“如果贺铸生在汉朝,就有可能成为卫青;如果生在晋朝,就有可能成为谢安。”但是他生在居安自守的宋代,注定了他,虽然有满身的抱负,而无可以施展的机会。
      
      贺铸虽然长期担任武官之物,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有书卷气。贺铸平日喜欢校书,看到书上有错误的地方,便用朱黄泥覆在其上改正,弄得他手上常有泥迹,被人讥笑。
      
      贺铸不仅作词工整,他的诗文也是上乘之品。贺铸词给人的最大的感觉是有诗化倾向,他能在当时词坛百家争鸣的盛况下异军突起,算是做到了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受到很多后人的指诟。王国维批评他说:“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瞻,惜少真味。”贺铸词确实存在很多毛病,从他一首《晚云高》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秋尽江南叶未凋。晚云高。情山隐隐水迢迢。接亭皋。
      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玉人何处教吹箫。可怜宵。
      
      这首词一字不落地引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不同的只是贺铸在杜牧诗每句后添了三字,拾人牙慧,这样作词也太容易。如果放在现在。不被说成是抄袭也算是侵权,贺铸他必然要吃不了兜着走。
      
      贺铸自己谈作诗有几点诀窍:“虽然平淡,但不流于浅俗;虽然奇古,但不邻于怪僻;虽然题咏,但不窘于物象;虽然叙事,但不病于声律。”贺铸将诗理与词理打通,有一种诗词同化感。贺铸的一股浩然之气不可屈,在词中体现出来便是要剑吼西风,见其《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薄书丛,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絃桐,目送归鸿。
      
      他希望能像先祖一样驰骋沙场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多结交一些死生同、诺千金的豪杰之士。当他走到暮年,回忆年少时的凌云壮志、肝胆照人。那番“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仍让他热血沸腾。想起当年的豪迈飒爽、一诺千金;想起当年的开怀畅饮、联辔奔驰,猎守的情景离离再现,那么的清晰,就如同发生在昨日。
      
      而今却觉得如黄粱一梦,惆怅中溅下英雄血泪。他困顿下僚,羁宦千里,到处漂泊无定,才能也是无人赏识。渐渐地当年那个豪气冲天的少年转眼间成为白发悲翁,但是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沉沦下去,心中始终萦绕着一股英侠之气。他将满腹的热情与愤怒寄托于琴弦,在天际鸿雁的翱翔中,遥想着自己应有的风华。但他始终不能解开心中的那个结,目送征鸿,怅然而叹出“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的豪放之语。
      
      贺铸词,大多还是婉约之音。作为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生活自然少不了,年少的贺铸曾与一些风姿绰约的绣幌佳人相恋,让他度过了一快非常畅快的时光。那些风流适意使他的词添了不少妩媚之气,如其词《攀鞍态》:
      
      逢迎一笑金难买,小樱唇,浅蛾黛。玉坏风调依然在,想花下攀鞍态。
      
      伫倚碧云如有待,望新月,为谁双拜。细语人不闻,微风动,罗裙带。
      
      他看着她,樱桃樊素口,远山蛾黛眉,行至花下,像极了唐代的那个羞花的女子。新月朦胧,清辉倾泻在她的身上,如同下凡的仙子。她凝神望着皎洁的月光,虔诚地对月而拜。软软的细语被微风吹散,流淌在月光下,不曾可闻。她的裙袂飘飘,似为这轻柔的夜风而起。人们都说行至中庭赏花的女子有着花容月貌,那么昂首望月而拜的女子当有着慧质兰心。李白《玉阶怨》中的那个宫人,“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与她一样,在月夜中,生出了愁绪。
      
      贺铸一直被视为婉约词的正宗。他的词大都有着绵密细腻的温婉风格。贺铸生活上坎坷,沉抑于下僚,曾有过很多次与心爱女子成别的经历。七尺男儿,不能留住心爱之人,所以他又多悲歌。贺铸用情执著,对世事始终存着一丝希望,遭逢困顿的时候,他既不像东坡那样超然物外,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像小山那样沉缅风月,几度梦回与君同。在贺铸的心中,总有他的祖先留下的那份自豪,所以在夙愿未成,欢情衰歇的时候,他仍然执着地品尝着人生的清苦。见其词《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词牌大都是有着一番来历,《青玉案》取自于汉人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贺铸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改创词牌。他将《青玉案》改为《横塘路》。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是曹植对洛神的传神描写。后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据此创建武功招数,北冥神功便有这凌波微步一式,段誉运此功与与乔峰比试脚力时快如鬼魅,煞是好看。
      
      晚年住在横塘别墅之中,偶有一日在窗前看见一女子远远地从这里经过,却不打他这横塘路来。见到女子渐远的背影,遥对芳尘,不由得黯然伤神。他在忖度着女子如锦瑟般的年华是和谁相度。人已远去,恐怕只有春才知到吧。
      
      他想起女子在清辉的月下抚琴而歌,婉转而唱。落花飞舞,飘到雕花的琐窗朱户上,让人沉醉。天边飞云冉冉,他行到横塘水畔,在长满杜衡香草的泽边徘徊,思着刚才的那一幕,一直到夜色降临。他想得到郭璞授予江淹的那支五彩之笔,那样就可以助神力将自己心中失魂落魄的情感叙述出来。万种的闲愁,似一川烟草,又似满城风絮,如江南梅雨连绵不绝地萦绕在他的心中。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及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合称为三大写愁名句。黄庭坚作诗说“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而今唯有贺方回。”贺铸从此便成了断肠人。
      
      秦少游在情感及人生上很像晏几道,作相思离情的小令两人更是神似。贺铸的小令不像他们那么清婉,但也有些也是脍炙人口。如其词《独倚楼•更漏子》: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京师的东门之外,一对情人即将道别,她折下柳条赠给心爱之人,含泪看着他远远地离去。《诗经》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这样盼着盼着,过了一秋又一秋。她每天要做的事情,便是登上小楼,伫立凝望。她的愁苦一日深似一日,如那波澜不起的古井。夜幕降临,她还是站在那里,晚风吹进了双袖,却展不平她紧锁的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并不是一句空话。
      
      贺铸和妻子伉丽情深,妻子是济国公赵克彰的女儿,豪门富户,她在家里过的是闲适舒雅的生活。嫁给贺铸后吃尽了苦头,却没有半句怨言。贺铸和元稹很像,娶到的女子,贤淑如斯,真是前辈子修来的福气。元稹曾为妻韦从作悼亡诗《遣悲怀》,其中的一句让人动怀,“唯将终夜常开眼,报得平生未展眉”,堪称悼亡诗中的极品,元稹为人却不怎样,朝秦暮楚,浪子情怀。贺铸后来也为其妻做过悼亡词《半死桐》,与东坡的那首鼎鼎有名的《江城子》可以相媲美。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再次来到苏州的时候已是物是人非,曾经他们一起经过这里,现在却不能一同归去。他看见被清冷的霜雾萦绕的梧桐半是枯萎。鸳鸯单飞,也作哀鸣。鸳鸯,是因为失去了伴侣,而他,不也是失去了爱妻么。
      
      原野上的青草,沾染上了露珠,初日将露珠渐渐晾干,可是他的泪水何人能够抹去。旧屋新坟,将两个人隔开,一个人间,一个地下。窗外淅沥地下着下雨,滴打着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飘在风里,溅到心上。两鬓斑斑的他,独卧在寒床里辗转反侧,如此静寂的夜,在清晰的雨声中他想起妻子曾为他挑灯补衣,顿时酸甜苦辣的滋味一并涌来,让他不禁老泪横流。此时他不再去理会未过横塘的女子,他看着窗外,缓缓地忆着曾经与妻子一起生活过的点滴。
      
      今夜,他不想别人,他只想她,一生深爱的妻子。如同那个天才诗人,有着三大苦难三大痛苦的海子,作的一首情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苏轼有有一首《水龙吟》,吟咏杨花。虽然是和词,但是超过了原词。词人都喜欢作咏物词,用咏物来寓己。贺铸有一首《芳心苦》,咏的是荷花,其中一句经常被失意之人引用。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回塘里的杨柳,依依随风而飘,别浦上双飞的鸳鸯,优游自在。浮萍暗长,阻断了采莲舟的道路,池中的红莲,开得如焰,却是无人知晓。蜂蝶打叶上经过,它们不知道怜惜荷塘里散发出来的幽香,红瓣凋零,她的芳心一片愁苦,真的是要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红颜的逝去么,没有人回答她。
      
      刚刚还是行云带雨,一转眼就是云消雨霁。夕阳的晚照映在湖面上,荷在风中轻飏,低摇着头,似乎在和谁诉说着她的心事,当年不肯嫁东风,如今在秋风中只剩得残荷,怎么不临风而叹呢。
      
      其实爱荷的人很多,黛玉就喜欢李商隐诗中的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多情的余光中先生在雨中等待一位佳人时,见到满池的红莲,心喜不已。后还特意写下一首长诗缅怀这次约会。引其诗《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喏,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荷和红莲都让人沉醉,在姜白石的词里,也在贺铸的词里。那个步雨后的佳人,成了莲的化身,已分不清,何是莲,何是人,一切都是姝好。
      
      一个豪气的侠者,一个多情的书生,一个孤独的老人,集结于贺铸一身。虽然在生前郁不得志,但他那剑吼西风的形象在人们的心里已经镌下痕迹。他的壮志悲歌,他的儿女情长,也是无端地让人牵挂。
      
      【小传】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北宗狂客,晚年更号庆湖遗老,祖籍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长于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宋太祖孝惠后族孙。贺家五世担任武职,贺铸的仕宦生涯,也从武弁开始。历仕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等职。元祐六年(1091),以李清臣、苏轼之荐,改入文阶,为承直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晚年退居吴下,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