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神话中,凤凰是一个将诞生与消逝结合在了一起的神兽——在自己的灰烬中,凤凰获得新生。 与其说“凤凰涅磐”是神话,还不如说那正是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就像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中,曾经存在着不知多少古国。它们先后消逝,然后,在它们的废墟上,新的国家诞生。历史的车轮碾过,当所有古国化为尘埃,在这片废墟之上,华夏民族破而后立,开创了今日之中国。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这不是一个狭隘的称呼。观那些失落了的古国的历史,我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今天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都可称为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我们已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这从那些零落的古国历史中能够找到证明。 历史是门奇怪的学问。这门学问似乎并不关系到我们的生活,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解历史的愿望。这就是人类的天性——越是消逝了的,人越想弄清真相。我们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像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小龙人》中的小龙人那样,相仿设法也要解开有关自己的一切谜团。我们之所以要了解那些失落了的古国的历史,也正是源于这个天性。 在前一本书中,我们为读者介绍了18个已经失落的古国。在历史上,那18个古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在这一本书中,我们同样介绍了18个失落的古国,这些古国却大多是籍籍无名的。不管是赫赫有名还是籍籍无名,这些古国都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蝴蝶效应”的理论来讲,没有这些古国,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所以说,任何一个曾经存在与中华大地上的古国,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重要意义。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越是不为人知的历史,越有巨大的价值。当我们知道嫘祖来自于西陵国的时候,就知道黄帝与嫘祖的结合并非偶然;当我们知道徐国是东夷集团执牛耳者时,才知道徐姓的起源;当我们了解了庸国灭亡的那一幕时,才知道“庸人自扰”的来历;当我们解读了巴国神话时,才看到神女与性背后可能隐藏的历史真相…… 当然,因为多是籍籍无名且已经失落了的古国,要了解其历史就成了更加困难的事。很少有人有遍览群书的机会,也很少有人有上下求索、反复查证的时间。在历代史书上,对一些古国的记载可能只有几句话,甚至全无记载。 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机会,编者竭尽全力寻找这些古国的历史,并将其奉献给读者。虽然不能完全还原这些古国的风貌,但我们仍可以从历史的碎片中“管中窥豹”。编者当然希望将神秘消失的古国的一切详细地介绍给读者。然而,史海钩沉并不简单,许多遗憾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在碎片中推测全局。 也正是由于史料的支离破碎以及编者的才疏学浅,虽然经过精心求证,但本书仍难免有漏误出现。如读者发现漏误,还望不吝赐教。 昔日的文明已成昨日黄花,古国的遗迹已经残缺不全。现在,就让我们沏一杯香茗,在茶香中翻开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吧。 目录 第一章 嫘祖的娘家——西陵国 第二章 天下徐姓从此出——徐国 第三章 开启中国古史宝藏的钥匙——庸国 第四章 巴人的乐土——巴国 第五章 若隐若现的历史——奄国 第六章 “不知有汉”的国度——滇国 第七章 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它的痕迹——邛都 第八章 西域的天堂——焉耆国 第九章 安西重镇——疏勒国 第十章 荒台废址几春秋——车师国 第十一章 西传东渐的媒介——康居国 第十二章 割据岭南近百年——南越国 第十三章 越国一脉——闽越国 第十四章 合纵连横巧周旋——吐谷浑汗国 第十五章 云南的王者——南诏国 第十六章 雪域高原上的传奇——吐蕃国 第十七章 雄踞高原的青藏王国——古格国 第十八章 立马吴山志未酬——金国 后记 第一章 嫘祖的娘家——西陵国 华夏文明的另一条根 许多人并不知道西陵国的存在,这并不奇怪。这个古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léi)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释说:“西陵,国名也。”这两处史料结合到一起,就是说,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的黄帝娶了西陵国王之女为妻。也就是说,我们最尊敬的祖先黄帝的妻子嫘祖,原本是西陵国人。我们都相信黄帝确有其人,也相信嫘祖确有其人,因此,这个西陵国就既有可能确实存在。 那么,这个西陵国在哪里呢?据专家学者考证,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就是当年西陵国的所在。 盐亭县始因为与产盐的盐井比邻而得名。近现代,人们在盐亭发现了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遗迹、唐代《嫘祖圣地》碑,还发现了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的传说。人们因此相信,盐亭县应该就是当年嫘祖的出生地,也是西陵国的所在。在盐亭县城南60公里还有一座嫘祖山,上面有个嫘祖穴,据说是嫘祖出生地。上个世纪末,人们又在当地祖家湾古墓群中发现两幅石刻 ,分别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如今,盐亭每个与丝织有关的地名都有一个嫘祖蚕桑织业的故事在流传,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当然,盐亭只是西陵国管辖境内的一个区域。西陵国的势力范围到底有多大,详细数据无从考证,今人也只能做一下猜测。盐亭境内有一条河叫做潺水,上古时称西陵河。当时生活在附近的上古各小部落,就是沿西陵河建起了西陵诸侯国,选后来出生了嫘祖的部落的领袖为酋长,其势力大约北达今天四川的梓潼、剑阁、昭化、广元,西至四川的三台、中江、广汉,南抵四川的射洪、蓬溪,东止四川的阆中、南部、仪陇、巴中。 西陵国是上古巴蜀地域里的一个非同一般的古老王国。人们曾经在西陵国境内发掘出过高60厘米的青铜跪俑,其年代比三星堆更古远。还有一座上古界碑,上面刻有50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西安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似,是属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就时间来计算,比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时期的文字古远得多。 那么,西陵国人为什么在这里聚集、定居呢?这与盐亭一带的地理条件是由密切关系的。 巴蜀之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有着非常适合居住的环境条件,境内有山、有水、有丘陵,属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不大,特别适合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盐亭一代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方圆数百里。当地人的种类,按照被广泛认同的人类起源学说,应该是从非洲抵达中国南方的晚期智人的后裔,与中原地区生活的原始人类在开始时接触不多,但生理特征应该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以地名做族名,吃有一个个小部落联合在一起,就好像炎帝、黄帝先后领导的部落联盟一样。当时,长江尚未疏导,四川西陵一带游水患严重,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只有盐亭一带利于人类居住。盐亭附近有做雷丘(即雷公山),在那里曾经居住者西陵国部落联盟中的雷氏部落。这支部落以狩猎种植为生,兼营养蚕缫织,也徐这个雷氏部落就是西陵国的统治者所在的部落,而嫘祖的名字也可能与雷氏部落的“雷”字有关。 在黄帝世代到来后,西陵国因嫘祖与黄帝联姻而与中原统一,应该也经历了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 在前一本书中,我们曾经介绍过神秘的古蜀国。古蜀国是在西陵国之后若干年出现在四川盆地的,它与西陵国也徐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关系。是不是正是西陵国人创建了古蜀国?或者西陵国被建立古蜀国的部落灭亡了?西陵国人是在古蜀国的统治下生存下来,还是遭到驱逐甚至被全部消灭?历史没有告诉我们谜底,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 西陵走出华夏第一后 大约4500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了嫘祖。黄帝是炎帝之后的中国共主。他本是有熊国的君主,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嫘祖则是西陵国国王的女儿。黄帝为何千里迢迢从中原跑到远在西南的成都平原迎娶嫘祖?或许,这跟古蜀人先进的文明有关——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 黄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不过却都是一些只言片语,民间传说则要具体生动一些。 传说,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西陵国国王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儿。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族中的老幼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 玉帝听见了,很感动,就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去给族人吃。到了夏天,蚕开始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族人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惬意。受到启发,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记述教给族人,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人们因此称国王的女儿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全都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西陵国求婚。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 跟黄帝完婚后,嫘祖可能还和黄帝在成都平原上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记》说,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今乐山一带);二儿子昌意,生在“若水”边,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垄江畔。 嫘祖与黄帝的结合,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婚礼,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婚姻关系的前提下,两个大部落联盟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缫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此时,中原地区并不安定,南方的九黎部落联盟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向中原进攻。 九黎部落是一个大联盟,由不少部落联合组成,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而其中最强大的部落首领就是九黎部落共同的首领,这就是“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传说的来历。他们原本和炎帝部落一样,在今渭水流域一带偏西南一点。炎帝神农氏传到帝榆罔(wǎng)这一代,国势逐渐衰弱,原来臣服的部落纷起争夺,其中最强悍好斗的,就是九黎族。由于和炎帝杂居,有的记载还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 九黎族的文化并不落后,据说他们是最早使用铜器的部落。当时,山洪暴发,铜矿顺流而下,九黎族将这些铜矿收集起来,炼制青铜,制造锋利的兵器。这个时候,还是新石器时期,其他部落的武器还是一些石刀和骨刀,九黎部落的战斗力对其他部落来说是惊人的,人们对九黎又恨又怕,以致后来把蚩尤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 面对九黎部落的进攻,炎帝部落倾全力抵御。起初,炎帝采取和好政策,但九黎部落仍不罢休,到处征伐,其他部落怨声载道,等炎帝醒悟过来时,九黎部落已经异常强大了。最终,两大集团在今天河北一带的涿鹿发生了“涿鹿之战”,炎帝部落被打得落花流水,获胜的蚩尤到处侵略兼并,整个中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战败的炎帝只好向黄帝求援助。 此时,黄帝已经带着嫘祖和儿子回到有熊国。通过这次西陵国之行,黄帝已经联络了一些长期遭蚩尤压迫的部族,包括西陵国。这些部落的加盟,是黄帝战胜蚩尤的前提。 黄帝下定决心要诛灭蚩尤,但也不想走炎帝的覆辙。为了对付九黎部落的青铜兵器,他命人训练猛兽,以用来作战;此外,黄帝部落有一种厉害武器,就是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绝对是一种可怕而又有效的武器。黄帝手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和力牧。风后可能是伏羲氏的子孙,居住在海边;力牧则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用兵如神,后来的兵法家都把他们奉为祖师。 黄帝跟蚩尤的对决也是在涿鹿展开的,在此之前,传说他们已经大战了七十一场,却依旧难分胜负。黄帝把蚩尤围在涿鹿山上,围了三年也没有攻下来。 黄帝打了多年的仗,总结了不少经验,制定了一套兵法。有了兵法后,黄帝的军队进退有序,攻守有方,已经有王者之师的风范了。为鼓舞士气,黄帝还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kuí)捉回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500里都听得到。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联络远处的士兵,传递战争消息。另外,为了在大雾的天气中辨别方向,据说皇帝还发明了指南车。 有了这些发明,黄帝自然添了几分胜算,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结束了战争。 战胜蚩尤后,黄帝理所当然地代替炎帝,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以武力夺取了天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国家了。这个时候,嫘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做衣服。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嫘祖觉得,男女之间的婚嫁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为了部族的发展,所有人都应该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整个中国人人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当时,不论是中原地区的部族,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人不称道嫘祖功劳的,都说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嫘祖晚年随黄帝到南方巡视途中,不幸辞世。临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定要让自己的尸骨在故乡盐亭下葬,黄帝悲痛不已,将嫘祖安葬在盐亭青龙山。 嫘祖以发明丝帛而在西陵享有盛誉,与黄帝联盟联姻后,巡行天下,教人们养蚕,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更是功不可没。她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后,炎黄第一母。 西陵国大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