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这是惨烈的一幕。史家称,外交官持节被戕,亘古罕有!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山东。 当晚,50余名日本兵闯入交涉署,大肆抢掠,将外交文件、地图等弃置满地,国民政府旗帜和孙中山画像也被撕毁。蔡公时用日语同日本兵理论:“这是中国政府外交机关,非军事单位……日本皇军应尊重睦邻友谊和外交礼节……”日本兵不等蔡公时说完,就用枪托将他打翻在地,又将署内其他中方外交人员一齐捆绑,轮番毒打。 此时,一日军士兵进来宣读其司令官所下屠杀外交官员的命令,蔡公时镇定地将这个消息翻译给大家:“日本兵要剥去衣服,枪毙我们。我们没法,赴死可也。” 日本兵上前,先将蔡公时的耳朵割掉,又残忍地将其鼻子割下,双目剜掉。据后来侥幸逃出的勤务兵张汉儒回忆:“当时我虽已血流满面,痛之彻骨,但还惦记着蔡公时主任不知被日军作践成什么样子。我借手电所见:诸人大多有耳无鼻、有鼻无耳、血肉模糊,其状之惨,令人毛骨悚然。蔡主任被削下鼻子,割去双耳,挖去双目后,整个头部和胸前被鲜血染红。” 在极度痛楚中,蔡公时仍大声怒斥不止:“日军决意杀害我们,惟此国耻,何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日本兵见蔡公时骂不绝口,便将刺刀捅入他嘴里,使劲旋转,将其舌头剜掉。 是夜,蔡公时与交涉署十余名随员全部被枪毙。他们在赴任不到一天之内,壮烈殉国。 日军进而重炮攻城, 抗战文物收藏家樊建川说,他在读到蔡公时的殉国遗言时,热泪盈眶。“回想蔡先生非常状态之下的声嘶力竭之语:‘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我垂首,无语。” 蔡公时是诗人,早年他曾写过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七律。“英雄血和杜鹃开”、“不抱丹心莫错来”、“功名都在死中求”等句,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1928年的“五三惨案”,其性质之严重,实不亚于九一八事变。济南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家振认为:“济南惨案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侵略行为和偶发暴行。从日本内阁会议确立侵华总政策,并武力推行既定国策的历史进程来看,济南惨案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序幕。历史证明,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正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实施分割满蒙、征服中国、兼并亚洲、称霸世界的这一征服计划的侵略历程。” 蔡公时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李烈钧的题词称赞他为“外交史上第一人”;冯玉祥为他题词“誓雪国耻”;李宗仁题词“民族精神,千古卓绝”;徐悲鸿曾为他创作过巨幅油画《蔡公时济南被难图》。 蒋百里——亦武亦儒真豪杰 蒋百里担任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他在就职训话中发誓:“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明责任。” 当时,他身着黄呢军服,外罩红缎里子披风,腰挂长柄指挥刀,足蹬锃亮的长筒马靴,骑一匹高头大马到校。 半年后,蒋百里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 说时迟,那时快,蒋百里掏出手枪,朝自己胸部开了一枪,随即倒在血泊中。 他于前一晚写下的遗书中说:“仆之殉职,虽轻若鸿毛,而与军人之气节有关。”他在留给老母的信中写道:“为国尽忠,虽死无关重要,然于陆军前途及民国有益。” ‘ 所幸的是,子弹未打中心脏,蒋百里被救活。他离任后,保定军校的学生每人洗了他的一张小照,留为纪念。 在自杀事件震惊全国之前,蒋百里,这个中国军人曾震惊了日本和德国军界。 1905年,蒋百里以步兵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根据日本军部规定,士官榜首由天皇亲自赐刀。这项殊荣被一个中国人获得,成为日本陆军历史上的一段尴尬,军界耿耿于怀,以至从下一届起,步兵科中日学生分开授课,以防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获得第二名的是蒋百里的密友蔡锷,后来成为著名的“护国将军”。 蒋百里认为自己在日本学的只是初级军事,而中国国防应当取法乎上,学习德国陆军,遂赴德国军队深造。他的出色才华很快崭露头角,著名军事学家伯卢麦将军非常欣赏他,拍着他的肩膀说:“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学家,这也许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名震中外的军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民国时著名记者陶菊隐说,他早在青少年时代就闻蒋百里之盛名,“初以为他是个须髯如戟的伟丈夫,而见面之下,温文尔雅不类其人。” 在陶菊隐眼中,步兵科毕业的蒋百里马术绝佳,骑马根本不用缰绳、马鞍和马鞭,只是上马时缺少一股子赳赳武夫的劲头,“他这个武学生,到头来还是脱不了书生本色的。”他的德国友人回忆,秋天橡树落叶中,有人席地而坐,朗诵歌德的作品,丰神俊朗如神仙中人,这就是蒋百里。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评价蒋百里:“百里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他的学生多是典兵大将,他的军事著作虽不算多,而片语只字都可作兵学经典……百里先生的淹博宏通,实是一位罕有的学者、儒将。” 蒋百里写过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文史学家曹聚仁说,蒋百里本人正像达·芬奇,有多方面的光芒。“百里先生一生既为军事学家,又为政论家,也擅长文史研究,诗词都不错,字也写得很好,说话滔滔不绝、风趣横溢。” 不过,蒋百里一生的顶峰仍是军事。他提前20年断言,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并拟就多种国防计划。“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等文,驳斥了“速胜论”和“速败论”,认定战争将相持下去,但中国必胜。1938年,他代理此前一直由蒋介石亲自兼任的陆军大学校长这一重要职位,本想贡献于抗战,数月后却病逝于广西宜山。 收录其一生军事思想精华的《国防论》,于1937年出版,他在扉页上题:“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王小亭——抗战中的摄影记者 这是一张题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的照片,这幅照片比王小亭本人有名。1937年那个多事之秋,全世界有1.3亿人看到过这幅照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 胶片被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两个星期后,刊登在美国影响极大的《生活》杂志封面。传播学者分析,公开发表的这样一幅照片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舆论,并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由于上海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本的轰炸完全针对无辜平民。罗斯福总统立即向日本提出抗议,各国也纷纷谴责日本的行径。 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军队,所以发生“误炸”。同时,日军高额悬赏捉拿王小亭,他被迫逃往香港。 除了这幅“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外,人们今天能看到的当年淞沪会战的影像资料,大部分也都出自王小亭之手。据其子王健龙回忆:当年处在炮火中的上海,差不多每天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有时一天轰炸多次,父亲每天扛着拍新闻纪录片的电影摄影机,身上还挂四五个照相机,奔走于战区。其时沪上各家报纸所登载的战地照片,大都出自他的镜头。 王健龙记得,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回来很兴奋,有时回来话都不愿讲。“他每天拍摄着那些他看到的已经死亡的和正在死去的人,心里非常难过。” 一天,王小亭回到家中,心情很不好,因为他去拍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孤军血战,眼见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去。 这段史实是: 然而这已是一个模糊的名字了。 笔者先向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打听,他拍着脑门说:“王小亭,他拍的那幅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的照片非常有名。”不过,他接着说,除此以外,再多的就不知道了。 专门研究中国摄影史的吴群,曾在《摄影文史》杂志上发过一篇文章,题为《抗战初期最活跃的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文章很短,没有关于王小亭的个人背景,重点是引用蒋齐生主编《摄影史记》中的记载,介绍那幅著名的照片。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大陆关于王小亭的资料确实不多,“王小亭那幅照片是因为拍得太好了,所以我们今天还知道,其实好多当时他拍的抗战照片我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他感叹道。 今人已不了解王小亭,不过,哪怕只见过那幅令人震撼的照片的人们,都会被他感动,人们写出这样的文字:“请记住他,王小亭。一个记录地狱的摄影师。记住他的伟大,他的真实,他的残酷,以及他难以言语的温柔。” 摘自《民国那些人》徐百柯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9月版2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