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王禹偁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小畜集》 平生诗句是风水 谪宦方知是胜游 宋朝如同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宋词是画卷中那抹最靓丽的色彩。不仅有着长河大漠塞北的粗豪;也有着烟雨杏花江南的明丽。涤荡过南唐花间的稠艳,宋词渐渐地就有了风骨。在着画卷中,首先见到的一位才子便是王禹偁,他有着很多称号:是北宋政治改革的先驱;是宋诗文变革的旗手;是廉洁刚正的清官;更是一位横空出世的词人。 王禹偁生于巨野之地,寒素之家。巨野今山东处, 王禹偁称自己为鲁人。鲁地是大圣人孔子的故乡,故儒学在王禹偁的学问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偁家以磨麦制面为生,所以偁又被成为“磨家儿”。正是这样一位农家子弟,经过自己的勤学钻研,日后终成为一大方之家。偁九岁的时候即能文,堪称神童。 当王禹偁还是稚童之时,便遍览了白居易元稹的《长庆集》,及到总角之年,在乡里的私塾中就学,每天除了接受经书教诲外,自己额外探索律诗一章,十几岁年龄,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 王禹偁贬官到商州,曾追忆自己少年勤学的往事而赋诗云:“偶叹劳生事,因思志学时。读书方睹奥,下笔便搜奇。”古人做学问正是因为踏实刻苦,方才有得一番成就。 毕士安曾孙毕仲游所撰的《丞相文简公行状》中记载过王禹偁这样一件逸事。少年时的王禹偁因为家贫而承担家庭生计的重担,年纪轻轻,为人处世却是非常到位。数次被推荐到济州团练的官府中商讨事务,任团练推官的毕士安曾问偁是否会读书识字,偁如实相告在市中读书。毕士安见其器宇不凡处事有方,遂有爱慕之意。便问:“若让你舍弃家中磨坊之事从我学习如何。” 王禹偁非常欣喜地应允了。于是偁便留在官府中读书为文。数年下来,积累了满腹的诗书,但是才华并不外露。一次毕士安陪着济州太守在后园中吃酒宴,偁也在跟随之列。为了助酒兴,太守出了一联“鹦鹉能言争似凤”,然后向众贵征求下联。当时来的尽是济州的文人显贵,但是却没有一联能合太守心意。太守离去之后,毕士安命人将太守之联书在后园的墙壁上, 王禹偁视之,心生一佳联,便悄悄地写在了壁上,“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看后大惊,忙整顿衣衫,以宾客之礼接见这位才学青年,并称他有“经纶之才”,从此 王禹偁声名鹊起,名噪当时。 王禹偁仕途极其坎坷,为人耿直,能直言,由于敢谏,“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因此而遭到权贵和一些同僚的憎恨,三次无辜被贬。淳化二年,庐州颇有权势的尼姑道安诬陷有名的学者徐铉与妻甥姜氏通奸,此姜氏便是道安的嫂子。此时王禹偁任大理寺事一职。便执法为学者徐铉洗去莫须有的冤屈,并且还据实追究道安的告奸不实之罪。但最终王禹偁却是被莫明其妙地被贬官为商州团练副使,并且还不得签书公事,权力被架空。后来王禹偁 作《三黜赋》明志,言自己“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兮。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一个士大夫凛然的气节顿时跃乎纸上,他的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后世士人竖起了一面先锋旗帜。 王禹偁还是变法的先师。端拱元年,宋太宗下诏求真言,偁在《端拱箴》中上书请求重视农业生产;节约财政开支;任用贤能官吏;抑制豪强兼并。太宗病殁,真宗及位,又下诏求真言,偁再次应诏上疏,要求真宗“治之在新,救之在速”,并提出五项政治主张,如同后来的稼轩面对南宋的江山摇摆上疏《美芹十论》一样,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但是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庆历新政中的很多主张采取的就是王禹偁当年上疏的内容,悲事,亦是幸事。 王禹偁同柳开关系甚好,同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先驱。偁所作的诗文一扫唐末五代时的纤弱之风,也没有柳开等宋初作家的奇僻艰辛。自以为“文以传道明心”,偁平生推崇韩愈的古文,但偁取其精华,又注加入了自己的特色,行文明丽清新,给宋初文坛吹进了一缕春风,后欧阳修受其影响甚深。 王禹偁体验的文学形式多样,各有建树。全宋词中存其词一首《点绛唇》,极其清新可人。在词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蒸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事凝睇,谁会凭栏意。 云雨无情,此处却无端生出愁恨来。似是无道理之言,却是词人此事内心的写照。景色与心情无关,江南依旧是一片山明水秀的佳丽之地。南朝谢眺在《入朝曲》中写道:“江南佳丽处,金陵帝王州。”繁华不可胜数。词人用依旧两字,不仅是仅承旧说,实在还透露出了心中那种无可奈何的哀情。一片烟雾朦胧的江南水村渔市,却见得一缕淡淡的孤烟袅袅升起。虽没有“大漠孤烟直”那般雄阔,却充满了江南温润的柔情。仰望苍穹,看见那天际中的鸿雁在振翅高飞,薛宝钗有诗句云:“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但此时的王禹偁却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空有一身的抱负却是无施展之地。陈胜曾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偁看见这鸿雁,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怎么会不感叹嗟伤,凭栏远眺,天际征鸿,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中也写过:“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此应是稼轩得王禹偁用境之妙。但偁词更涵蓄一些。“独自莫倚栏,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也许此时偁的心中升起了一种浓浓的凄伤悲凉。 此词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意境中以开阔见长。在宋初的词中难得一见。后许多词家都有模仿这首词的痕迹,王奕清在《历代词话》中称赞此词极是“清丽可爱”。此词的创作应是为宋词的开篇做了一个很好的奠基。 像这种清爽的文气在其诗篇中也有体现,像唐时的山水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其一首七律《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性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帐?村桥原树似吾乡。 初读来便觉得有一股浓郁的乡村气息迎面扑来。山野里的风光是如此让人迷醉。此次是王禹偁因徐铉案而被贬于商州之地。词人信马而游,穿过黄菊夹道的山径,马蹄生香,兴致正浓,方时泉水淙淙,斜晖脉脉。一人一马就这样徜徉在群山万壑之间,数峰无语,独自吟诗,忽生惆怅。或许是想起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之句。词人百感交集,看到那如花的美景: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红红与白白,应是别有东风情味。良辰美景却是要奈何天,伤心乐事不知是谁家院。他一回头看见了村庄里的小桥,看见了原野上的大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当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了。 王禹偁第三次是被贬往了黄州,后来大文豪苏东坡也因乌台诗案被贬往此地。王禹偁在知黄州任内,政绩显著。他看到监狱里的犯人,时有患病,互相传染,有的甚至因此死去,便起怜悯之心。他向朝廷提出建议,在各路设置病囚院,以便囚犯犯病后能及时得到医治,此言被朝廷采纳。王禹偁廉政爱民,造福一方,为黄州人民所拥戴。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王禹偁这样一则逸事。王禹偁知黄州,一次梦见有两只老虎深夜进入郡城中打斗,其中一只败而死去,身子被吃掉将近一半。偁又听到夜半许多鸡在啼叫。后来将此事告诉司天之官,司天之官占卜说长官将会有灾难降临。就在这年春天,王禹偁奉命往蕲州任知县,此时的偁已是年老迈衰,且患着重病。直行到四月才到任。为答谢圣上写了两联:“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如此又似乎是诗谶之说,皇上看了便问:“禹偁 其亡乎。”果真不到一个月,王禹偁死于黄州。 虽然王禹偁一生仕途不达,但他对北宋历史的影响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为宋朝文学的繁盛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传】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主簿 、知县、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等,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等利国利民之策,为此屡遭贬斥。自编《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共存诗580余首。
|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