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蒋梦麟把北大比喻为水泊梁山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前天,终于把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读完了,读书不易,尤其读钱穆的书,他的书籍好似文言文,却又不似文言文那么艰涩,可是要想读透了,还是要认真的阅读,所以,这本书读下来书脚已经开了线,书的外边已经翘起来高高的,好似过去的看得专业书那般。读完钱穆的书,接着便拿起从图书馆借来的“蒋梦麟文化随笔”。最近连续读一些过去文人的回想录,北大的人物总是在此书和彼书中出现,而且随着作者的变化对人物的理解和认知大有差别。我把这些文人且分为去台湾和留在大陆的人,因为他们的观点上差异是明显的。
     
      比如:对胡适,一些人写他敢于抨击时弊和政府叫板,一些人说他投靠政府,提倡多年的好政府,最终还是依附国民党去了台湾。钱穆的书中,说胡适家里宾客盈门,有去讨学问的,有去陪太太打牌的,唯独他和一个教授朋友没有去过。结果,胡适自己反而去了钱穆家,因为他想告诉钱穆,他介绍来的那位教授朋友明年不再续聘。钱穆为什么写这一段呢?明明白白胡适的为人可见纸上,不过胡适也算是一代伯乐,也曾经聘用过许多没有进过学府高门的人,比如钱穆自己,就是经过顾吉刚介绍聘用到北大教书的,当时人家胡适可是北大的文学院长,乃钱穆的顶头上司,还有那个在南洋公学教书的年轻文人沈从文,也是被当时就任南洋公学校长的胡适举荐。
     
      钱穆比较认同的文人为陈寅恪的学问和梁漱溟的作人,似不看好冯友兰,结果在其去香港办新亚学书院时曾几次聘陈寅恪,陈的妻子一度曾到了香港,陈还是坚持留在大陆。另有,梁漱溟先生,内战以后他对时政失望,去四川重操教鞭,钱穆曾书信致函梁去香港,终不得音信。钱穆叹道,也许是那些人对新政府有诸多的希望,如果他们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就好了,最终,一个朋友一个个在文革中非难。
     
      一个人在不同的文人笔下就会有千手千面孔,比如鲁迅,在他的好友许寿裳先生笔下就是一个刚直的朋友,一个孝子,一个爱弟如父的兄长,一个因贫困和疾病没有完成长篇故作的遗憾作家。但是,鲁迅到了蒋梦麟笔下就是一位去弟弟家吵闹的人,他写道,鲁迅本来是要继承绍兴的祖业作师爷的,结果他反抗了祖训去了水师,后来去北洋教育部做一名小官,住在会馆里,因为贫困只好卖文补贴生计,做出了“呐喊”、“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他说,从鲁迅的文字中可以找到精神的压抑。他对鲁迅似有不懈,但是对其弟弟周作人似乎很欣赏,尤其散文的平实名士风格。他写道,抗战前期他委托周作人留在北大,因其与日本人熟悉,可以利于保护北大文物。后来在南京政府审判周作人时,他还书写过证据材料,后来对监狱里的周作人给与过金钱接济。不过,他的证明材料唯恐不能盖过周作人随日本人去伪满游厉,参加日本人的诸多活动等问题。
     
      蒋梦麟的随笔写陈独秀、李大钊,他认为他们研究的共产党纲领,似有杀富济贫的思想和后来江西暴动的毛泽东不太一致。他在任校长期间,李大钊介绍毛泽东任北大图书管理员,他批准每月大洋18块(有说17-19块)。后来有美国记者在台湾就此事询问蒋梦麟,记者说,如果您当时能多支付给毛泽东一些月薪,估计他就不会做共产党了。蒋梦麟此时的回答很客观,他说,那个时期受苏俄思想影响,且社会问题多,不出毛泽东也会出现别人。
     
      最有意思的是,蒋梦麟在追忆一番北大文人之后,他认为北大好比水泊梁山,那些文人好比梁山好汉,他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做什么都不专,好比梁山最没有用的宋江。哀,百无一用是文人,为啥?文人多自负且天真。自负因为其有知识,天真因其有理想,无用乃不能找到知识和理想嫁接的桥梁。蒋先生的比喻让我失笑良久,看了这么多文人的随笔,终于找到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