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信手翻开《全宋词》,就会看到一个个红粉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浓浓的沁香,从书卷从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徐来。

      宋词之美,美得足以让人沉醉,在杏花雨秦楼月间慢慢地感悟着那纤丽的精致,淡淡的忧伤。古人在论及诗词时会谈到“诗庄词媚”的说法,以为词之为体如美人,诗则为壮士,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词之语言如桃花源头的清水一泓,沁人肺腑,涤荡着那些孤独的心灵,使之在尘世做执着的守望。

      宋时歌与词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歌词须为玉人,檀口冰肤玉骨,语娇声颤,字贯珠玑,这是同宋词本身语言的绮丽所致。当然词的传播也是在歌妓舞女在舞榭亭台、花前月下、筵前酒边的浅斟低唱中实现的。宋词同这些落入风尘的女子有着深深的联系,使人对宋词也产生了深深的怜惜之情。

      人们对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值得相信的是由谪仙人太白开创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传有作品《菩萨蛮》、《忆秦娥》等。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其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句倍为推崇,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意境深远,格调之高,当为大手笔也,与肃杀中浸染了诗人心中那股浓浓的悲凉,不见咸阳古道,却只见陵阙。后柳永在《八声廿州》中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颇得太白之妙,在景物描写上更胜一筹,一向对柳词持鄙夷态度的东坡对此句也赞曰:不减唐人高处。苏轼作为上层文人,受着正统思想的影响,骨子里维护着封建的仁义道德,对藐视仕途、游戏青楼舞女、狂放不羁的柳永的行为感到不齿。当时柳词的流传非常深远,甚至有“凡有引水处,皆闻柳词”的程度。苏轼对柳永词的影响不能释怀,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对方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笑绝。

      豪放派的词人知名代表人为东坡与稼轩,豪放和婉约之分在宋时就有人言。宋词论者胡寅在《论酒词》中言:“词及眉山苏氏,一洗香泽绮罗之态,摆脱筹缪宛转之度。”苏词开一代豪放之风,但这种说法却受到了近人的质疑。吴世昌先生在《词林新话》中指出胡寅的评语实有误处。他提出苏轼并不是豪放之宗,他并没有走出婉约之境。就连他最有名的历来被人认为豪放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受到了他的质疑。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羽扇纶巾”,描绘了一副才子佳人温柔缱绻之情,当为婉约之属。并言东坡所存的词中豪放的也不过数篇,不足以成派。虽然这些只是个人所见,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

      另外稼轩词格调高远,给人旷达之感。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陈述慷慨激昂之情,稼轩词与他的个人生平是紧密联系的。他本是一世豪杰,曾领五十骑深入敌营中捉拿叛将为主雪仇,但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却得不到君王的倚重,终日也只能寄寓与诗意的江南,一身的豪气终被岁月所消磨殆尽。他无意成为一文人,但在书愤中终成为一轩昂的词人,也就有了他在词中的那些无可奈何的词句,“了却君王身后事,可怜白发生”。何等的悲凉,尽显英雄迟暮之感,这是政治造成的悲剧,却是词坛的大幸,哀哉、幸哉。在动荡的年代,文人往往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他只能独自一人、独上高楼、用文字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在天涯路中作悲情的低唱。试看他的“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英雄失路,壮志悲歌,动人肺腑。

      词坛上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父子同为词人在词坛中也并不鲜见,比较有名的为中主李瑾后主李煜,晏殊及晏几道。他们各在自己的时代里为词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李瑾词风延及花间词派,多抒发一些闲愁之感。据逸事流传,中主读到臣相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后暗怒,疑此句有影射南唐王朝不稳的意味,于是就责问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正中忙答曰: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龙颜大悦。静安先生看重词句,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一语中的。

      当皇位传到后主手上时,南唐已经慢慢地走向了没落。但后主依然失沉浸在奢靡的声色犬马之娱中,江山飘摇,却无意朝纲,后为宋所灭。后主是词学上的天才,却是政治上的庸才。宋兵兵临城下,不做好军事防备措施,却领全城百姓念经诵佛,成为一代笑柄。静安先生评价后主: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人人君之所短,而为词人之所长。后主的词以南唐灭亡为界,前期多为描写宫廷之中奢华的生活,但作为一敏感词人,其中也夹杂者一些惆怅及不安的情绪。

      如后主的“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廊南畔见,一向偎人颤。”这里描绘的是后主同大周后娥皇的妹妹女英偷偷约会的情景,一番君意浓、妾意浓的景象。传言李煜时夜晚宫中禁止点灯,只在中庭中悬一夜明珠,并建一连花台,命宫娥舞女在台上翩然起舞。南唐的灭亡让后主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他的词境蓦地提高,带来了词的内容和风格的改变。后期词作基本的感情基调为一种悔恨之情。故国不再,佳人不保,愁肠满怀,还被宋太祖封为耻辱的违命侯,终日幽禁在深宅之中。词人追忆着南唐故国,对江南风物的强烈的思念,使他夜夜梦回。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无限囚徒的生活中,词人流露出来的不再是对生的眷念,渐渐地他心灰意懒。在一次生日宴会上,后主招来前朝的伶人歌女共聚,并命之歌新作《虞美人》,声闻于外,传到宫中,宋太宗怒不可遏,闻之“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遂起杀心,赐牵机药毒死后主,一代词主就这样悲情地陨落,空给人满腔的遗憾。

      晏殊从小即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受到朝廷臣相张知何的举荐,好风凭借力,送子上青云。相传当年,晏殊十四岁就与千名参加科举的仕子们同场竞逐,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气概,征服了当朝圣上而赐予了进士出身。晏殊受到那个时代的限制,创作主要以小令为主。格调细腻婉约,后人评价为“温蕴秀藉,一时莫及”。晏殊的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飞卿的影响,摆脱不了香泽之势,但凭着他得天独厚的艺术禀赋,将小令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晏殊一生宦途平稳,官至臣相。他的词作中,我们很难见到因受到宦场失意挫折的痛苦,有时也很难看到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常见到的是一种在幽静氛围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哀愁、莫名的伤感以及挥之不去的寂寥之感。

      晏殊及其惜才,相传在他三十七岁时到杭州办事,途经扬州大明寺。古代在著名的楼阁及寺庙中都会有一种诗板,供过往的文人题诗所用。江都县慰王琪的《扬州怀古》咏史诗让晏殊为之动容,并亲自召见。语于王琪:偶得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久思不得下句。王琪沉思片刻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同叔大喜,以为知己,后重用此人。

      晏殊词意境优美,思想内容深刻。如他的《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静安先生将之睿智地比喻成为古之成大事者、做大学问者所要经历的第一种境界。感情苍凉,给人回味无穷。另外他对青春少女心思刻画的小词极为清新隽永。有名篇《采桑子》,“凝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描绘出春色下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使人无端愉悦。

      风流才子晏几道,一生落魄放荡,性格傲慢疏放,虽然是臣相之后,但因不善为人,终不能得其道。时人评于他“才有余而道不足”,晏几道为人真诚,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言他有四痴:即不傍贵人,不意仕途,不顾家人,不恨负人”。相传有一次苏轼慕名求见小山,小山言之“皆为父旧时之门人,让家童称其很忙,改日再见。”就这样让大名鼎鼎的苏轼吃了闭门羹。

      其实小山最惹人动情处还是他的痴情,他和歌儿舞女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忆者萍鸿莲云四位红颜,甚至有的成为了生死之交,足以看出小山为人的真诚,他不以门第身世看人。和歌女有很多欢娱的场景让小山生死犹记:斗草阶前的含羞初见、曲水侧旁的微笑相迎、琵琶弦生的诉说相思,都从成为了他一生的绝唱。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言:“淮海、小山皆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也有味,其浅语也有致”,这是极有见地的评语。由于家道的中落,晏几道从富贵的巅峰上跌了下来,但是他不思改变,还是整日沉湎于花前月下、歌舞酒楼之中,他将满心的矛盾和苦楚寄寓到词作中,如“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两同心》,他的词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他把自己满身的感情寄托在红袖间,不去理会世事,无论是相思还是追忆,都可见他的一段愁肠。他最倾心的是一位叫小萍的歌女,“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代当时非常著名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程颐也非常欣赏此句,为之打动,称之为鬼语,称小山为鬼才。小山对梦格外地珍爱也极为爱惜,只因为现实中不能得到,只好在梦中祈求得到片刻之欢娱,果真是古之伤心人也。

      似乎词人对愁都有着特别的偏好,黄庭坚曾有诗言:“少游醉倒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而今唯有贺方回”。少游同小山一样皆为古之伤心人。他的忧郁和憔悴简直让人心痛,一生在忧患意识中度过,这是历史造成的悲剧。他有很多写愁的名句,首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纱》,将愁点化成绵绵无尽的细雨,郁积在心头而不能去。又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里将愁化为滔滔不绝的春江之水,欲罢还休。又如“困倚危楼,过尽飞红字字愁”《减字木兰花》,于伤春中表现出来的闲愁万种。又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词人在这里已经完全绝望,无边的愁苦铺天盖地地压将下来,词情之愁苦,无怪乎郴州友人言“秦七将不久于人世也,岂有愁如海可存乎”,终被言中,东坡扼腕叹息:“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胡仔《苕溪渔饮从话》)。愁苦的一生,寄托了词人那忧郁敏感的心灵,终落得悲剧的结局。

      人称贺梅子的贺方回,此名就得于一首词——《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易安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心中充满了家破人亡的悲哀,也饱含着物是人非的愁苦。

      虽然说词描写的都是红粉佳人,但这都是从男性角度为之代拟的。真正的女词人并不多,细数来不过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及严蕊。

      易安用词记录了自己一生的情感历程,内容大胆直白,清新感人,她才气过人,却受到了当时一些封建卫道士的谴责,认为她失去了一般良家女子的蕴藉。她成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例,晚年再嫁的风波更是成为了一些人的笑谈。有人说“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文叔即李格非,易安之父),这是对她莫大的污辱。

      易安词分好几个阶段,有少女时期的纯真。《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显出了词人再少女时期的任性天真,及对大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又如《点绛唇》中“见有人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里又是一番少女怀春时的那种娇憨、羞涩。也有少妇的幽思,因为和丈夫赵明城聚少离多,经常一个人独守空房,词人内心倍感孤独,不能自已。如《醉花阴》中“东篱把盏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受到时人的称颂。明城得之,自叹不如。又欲胜之,乃谢客,三昼三夜作词五十阙,杂《醉花阴》于其间,寄于友人陆德夫,德夫赏玩再三,答言仅三句最佳,明城诘问,则为易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另一首《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下心头”。此处将闲愁描述地惟妙惟肖,表面上眉头展开了,但心头的愁结还是紧锁。再就是为老妇的凄凉。易安晚年南渡,栖居金华,丈夫离去,对她而言是莫大的打击,家园不再,颇有后主的心境。如《声声慢》中“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在风雨骤起的黄昏里到处寻寻觅觅,但却找不到一丝的安慰。终究还是只能凄凄惨惨戚戚。忧伤之情,愁绪之苦从字里行间渐渐地渗了出来,让我们读了也觉得心寒。垂老飘零,孤独无依,晚景凄凉,让人不禁对词人的处境产生深深的同情。

      另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词人陆游,他本以诗传世,但所作词也比容小觑。他既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情满怀。刘克庄在《后林诗话》中评价陆游词“放翁长短句,其慷慨激昂者,稼轩不能过;流丽绵密者,可出晏疏原、贺放回之上”,这一评语为陆游的词正名,虽然评价内容有待商榷,但也是有可取之处。

      放翁诗品和词品同样都为人敬重。他所处的环境同稼轩差不多,当时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统治者不思进取,放翁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施展,他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事业而奔波辛劳,当在现实中发现梦难圆时而投身村林,寄情山水。他的词也就有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如《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孤芳自赏,以梅自喻,冬日严冬,众芳凋谢,唯梅傲然开放,表现除了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放翁同时还有一颗痴情的心,他与表妹唐婉相亲相爱却被生硬地分开,一别就是生死。如《钗头凤》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词人始终活在悔恨之中,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白头偕老而一夕成为永别。词人也只有剩下满腹的幽怨含恨终生,直到八十耄耋之年,词人仍然不能忘情。他还在时刻想念着他的婉儿表妹,这正应了白居易的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人们说悲天悯人是宋词的风骨,感伤凄凉才是宋词的铅华,怀着一颗洁净的心来,去聆听那些浪迹尘世断肠山鬼的吟唱,在晨钟暮鼓中感悟宋词传世的精华。

      晓风残月,何以寄托千年不便的绮梦;小桥流水,堪能诉说百代流传的圣情。捧一掊泥土,捋一袖清风,在梦魂中回到那个让人百转千回的圣朝。

      本书打算分三章来写,《才子篇》,预拟三十人;《佳人篇》;预拟十五人,《集外篇》;预拟十五人。小生唯对诗词兴趣昂然,从小就喜欢流水落花此样天生的好句子,所以人亦显得多愁善感。不过乐善交友,终不至于沉郁。希望在这里能结实一些喜欢古典文学之人。

       夜船听笛雨潇潇
      
       ——唐宋词人的淡雅微吟

      【才子卷】
      
      【卷一】:温庭筠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卷二】 冯延巳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卷三】 韦庄 春日杏花吹满头 陌上年少足风流
      【卷四】 李璟 栖凤枝稍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卷五】 李煜 朝来寒雨晚来风 愁若江水向东流
      【卷六】 欧阳炯 树底纤纤抬素手 水远山高看不足
      【卷七】 王禹偁 平生诗句是风水 谪宦方知是胜游
      【卷八】 潘阆 倚天大笑无所惧 平生才气如天高
      【卷九】 钱惟演 瘦玉萧萧伊水头 尽是人间第一流
      【卷十】 林逋 清风千载梅花共 说著梅花定说君
      【卷十一】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卷十二】 张先 一身花月张三影 郎中桃李嫁东风
      【卷十三】 晏殊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卷十四】 宋祁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卷十五】 欧阳修 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卷十六】 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卷十七】 王安石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做尘
      【卷十八】 王安国 平地凤眼飞百鸟 半山云木卷苍藤
      【卷十九】 晏几道 今宵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卷二十】 苏轼 竹仗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卷二一】 秦观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卷二二】 黄庭坚 黄花白发相牵挽 付与时人冷眼看
      【卷二三】 李之仪 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长流无歇时
      【卷二四】 贺铸 解道江南断肠句 而今唯有贺方回
      【卷二五】 周邦彦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梦入芙蓉浦
      【卷二六】 赵佶 梦绕胡沙家何处 忍听羌笛吹梅花
      【卷二七】 叶梦德 笑谈独在前峰上 与谁同赏横烟浪
      【卷二八】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与疏狂
      【卷二九】 吕本中 恨君不是江楼月 待得团圆是几时
      【卷三十】 张元干 凉生岸柳耿斜河 疏星淡月云微度
      【卷三一】 韩世忠 劝君识取主人翁 万事尽在不言中
      【卷三二】 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卷三三】 陆游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卷三四】 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卷三五】 朱熹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卷三六】 张孝祥 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卷三七】 康与之 油壁轻车郎马騘 相逢约在九里松
      【卷三八】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身前身后名
      【卷三九】 陈亮 疏烟淡月正销魂 子规声断斜阳里
      【卷四十】 姜夔 自琢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卷四一】 史达祖 香迷蝴蝶飞时路 雪在秋千来往处
      【卷四二】 吴文英 落絮无声春堕泪 行云有影月含羞
      【卷四三】 王沂孙 几竿渔钓去已尽 一段晚云寒不收
      【卷四四】 蒋捷 悲欢离合总无情 阶前点滴到天明
      【卷四五】 张炎 前度刘郎归去后 溪上碧桃开多少
      
      【佳人卷】
      
      【卷四六】 魏夫人 泪湿海棠花枝处 东君空把奴分付
      【卷四七】 琴操 野梵幽幽石上飘 春风三月有时阑
      【卷四八】 严蕊 待到山花插满头 莫要问得奴归处
      【卷四九】 李清照 莫道相思不销魂 人比黄花瘦几分
      【卷五十】 朱淑贞 娇痴不怕旁人猜 和衣睡倒情人怀
      【卷五一】 吴淑姬 谢了茶蘼春事休 心小难着许多愁
      
      【集外卷】 预拟中,包括纳兰容若,五人左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