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宠与巫术相结合,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宫闱斗争的一大特色。由于汉武帝本人一生都迷信神仙术,招神用巫的荒唐行为从未中断,使得天下尤其是京城长安和后宫中不断有人大搞巫蛊活动。
传说,巫是一种能用祭祀或者咒语驱使鬼神降祸于他人的女法师,而蛊则是一种神秘的有毒的虫子。这种虫子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据说蛊一旦进入人体,便百药无效,受蛊之人只能十分痛苦地死去。
在当时浓厚的迷信气氛中,嫔妃们为了争宠,往往制作情敌的木偶埋入地下,然后天天念上几声诅骂的咒语,希望情敌在痛苦中死去。当年陈皇后为了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曾请女巫楚服搞过巫蛊。事情败露后,有三百多人牵连被杀,邀宠不成的陈皇后也被打入冷宫,郁郁而终。
为了避免巫蛊的蔓延,汉武帝明令严禁采用巫蛊的任何方式。但这种风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因而愈演愈烈。到了晚年,汉武帝病魔缠身,耳目不灵,精神恍惚。这位雄猜之主总是疑心自己的病情是左右的巫蛊所致。
江充见状,猜想汉武帝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江充是直指绣衣使者,专门督察皇亲国戚和亲近臣僚的不法行为,曾因一件小事得罪过太子。他担心一旦皇上驾崩,自己会有灭顶之灾,决心先下手为强,利用巫蛊来除掉太子刘据。于是,他向汉武帝说:"陛下的病,一定是巫蛊在作祟!"
汉武帝本来就疑神疑鬼,一听此言,便任命江充为专使,处理巫蛊案件。
江充率领胡巫到处挖坑掘洞,搜取埋在地下的木偶,逮捕涉嫌放蛊之人,连夜间祭祀的人也被他们抓了不少。为了达到自己阴险的目的,江充有意栽赃陷害。他指使人预先把木头人埋在某地,上面洒上家畜的血。接着,由自称能看见鬼迹的女巫察看血迹。随即将木头人挖出,马上对附近居民大肆逮捕。对于被捕的人,他们无不进行严刑拷打,逼其招供。如果有人不承认,只要江充一声吆喝,手下人就用烧红的铁钳或钳肉,或烤灼皮肤。被拷打的人受刑不过,只好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并且供出江充等人指定的同党。
江充利用这种手段,把很多人定为"大逆不道"罪处死。这场巫蛊大屠杀,从京师长安波及到各郡国,因此丧命的达数万人之多。
六十六岁的汉武帝见江充等人揪出了这么多的危险分子,更加惧怕。江充这时教唆一个名叫檀何的胡巫对汉武帝说:"各地放蛊之人虽然清理得差不多了,但宫城上面仍然鬼气沉沉,这说明后宫里面肯定还埋有不少木头人。要是宫里的鬼气不消除的话,皇上的病是没有办法治好的。"
汉武帝听信了他们的鬼话,便派江充率领原班人马进入宫城搜蛊。汉武帝对这次搜蛊很重视,不久又派案道侯韩说、御史章赣、宦官苏文作为江充的助手。
江充对付的主要目标是太子刘据,但他并不敢肆无忌惮地先拿太子开刀。江充率领他的搜蛊队伍,先从嫔妃中不太受宠的那些人下手,一个宫殿接着一个宫殿,依次向前搜去,把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宫室放在最后搜查。
最后,轮到搜查卫皇后和太子的宫室了,江充等人搜得特别仔细,宫内坑、沟纵横交错,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翻了起来。到处都是泥土,最后弄得皇后和太子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由于栽赃,在皇后和太子宫室里的木头人就特别多,太子宫中的木头人身上还缠有帛书,上面写的都是些悖逆犯上的词语。
江充得意洋洋地把这些证据在众人眼前一晃,然后快步离开东宫,扬言要奏报给皇上。
太子刘据根本就没有埋藏过什么木头人,现在凭空被人家挖出这么多罪状。他又惊又怕,急忙找老师石德商量对策。
石德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一向谨小慎微。他知道如果太子倒台,自己就要牵连被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于是,他向太子献计说:"前丞相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和卫伉等人,都因为巫蛊之祸而丢了性命。现在江充和女巫手持诏旨,在东宫里挖出了这么多木头人,这分明是他们栽赃陷害,但别人并不知道事情真假。这要是报告到皇上那里去,恐怕你有口难辩,无以自明。"
太子忙问:"那我该怎么办?"
石德道:"当今之计,只有假传圣旨,先把这些人抓起来,才能查明其中的奸谋。况且,皇上远在甘泉宫,已经病了数日,皇后和你派出的使者连他的面也看不着。皇上是死是活,我们一点都不清楚,怎能知道其中不会有诈?"
太子沉吟片刻,又道:"江充是奉父皇之命前来搜查的,我怎么能擅自对他们进行逮捕和审讯呢?"
石德阴沉着脸说道:"这些奸臣嚣张狂妄到何等地步了,你怎么还婆婆妈妈的?倘若再不火速动手,恐怕你就会重蹈秦公子扶苏的覆辙!"
但是,太子刘据还是不敢擅自诛杀,他想前往甘泉宫晋见老父,希望能当面说清情况,这样或许能侥幸脱难。但他刚想动身,就听说江充已派人飞马前去甘泉宫奏报去了。他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狠狠心,壮着胆子采纳了石德的建议。刘据假传圣旨,派人前去捉拿江充等人。
江充没想到太子会铤而走险,一点防备都没有,只好束手就擒。案道侯韩说出身行伍,很有些膂力。他怀疑诏书是假的,便拔剑和捉拿他的武士格斗起来,终因寡不敌众,伤重而亡。胡巫檀何平日只会装神弄鬼,哪见过这种阵势,早已吓得瑟瑟发抖,武士们没费什么劲就把他捆了起来。宦官苏文却乘着混乱之机逃了出来,一直向甘泉宫方向逃去。
太子刘据见了江充,气得两眼冒火,指着江充的鼻子大骂道:"大胆狂徒!你把赵王父子害得不浅,还不满足,又想要挑拨我们父子的关系吗?"一边骂着,随手一刀,将江充劈作两半。这个奸佞小人,连哼一声都来不及,便作了刀下之鬼。接着,太子又喝令手下将胡巫檀何拉到一棵树下,用火活活烧死了。
太子刘据杀掉江充和檀何后,派舍人无且手持符节,连夜敲开未央宫长秋门,将事情经过报告给卫皇后。又征发中厩(皇后车马所在地)的车马和射士,打开长乐宫武库,集结宫中卫士,大肆收捕江充党羽。一时长安大乱。
苏文连滚带爬地逃入甘泉宫,奏言太子造反,擅自捕拿江充。汉武帝对一向谨慎的太子很放心,听了苏文的报告,只是淡淡地说:"因为在宫中掘出了木头人,太子定然迁怒于江充,所以才会发生变故,将太子召来问明情况就是了。"于是,汉武帝打发一个内侍去宣召太子。
不料,那内侍是苏文一党,他不敢也不愿去见太子,只是到别的地方躲了一会儿,便回来报告说:"太子已经造反了,他不肯来,还要杀臣,臣只好逃回来了。"
汉武帝这才信以为真,不由勃然大怒。
在长安城内的丞相刘屈氂听说太子造反,吓得拔腿就逃,连丞相的印信都丢掉了。他连忙派长史乘驿站的快马,赶到甘泉宫汇报。
汉武帝见丞相长史的狼狈像,便责问道:"丞相现在干什么呢?"
长史战战兢兢地回答说:"丞相在封锁消息,不敢擅自行动。"
汉武帝吼叫着说:"事情已经闹大了,整个长安都乱哄哄的,还有什么可保密的?丞相难道没听说过周公大义灭亲,诛杀管叔和蔡叔的事吗?"
汉武帝担心局势恶化,百官不辨真假,便用正式诏书,加盖皇帝玉玺,命令丞相刘屈氂说:"擒斩谋反者自有重赏!当今之计。应用牛车堵住街道,避免短兵相接式的肉搏,以免滥杀无辜。关闭所有的城门,不要让谋反者漏网。"
丞相刘屈氂正在惶恐不安的时候,接到汉武帝的诏书,便壮了几分胆量,令人先将诏书颁示出去。
不久,汉武帝又下令征发三辅地区各县士兵,全部划归丞相刘屈氂调遣,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也由他指挥。刘屈氂有兵有权,便放开胆子,调集人马把内城团团围住,一心要擒拿太子。
大军压境,太子刘据无路可走,只好硬着头皮抵抗。他假传圣旨,将监狱中的囚犯全部赦免,分给他们武器,派少傅石德和宾客张光分别率领。同时,又宣告百官:"皇上病危,困居甘泉宫,奸臣乘机作乱,社稷危在旦夕。大家应随我起兵,共诛叛贼!"一边是手持诏旨的当朝宰相,一边是储位东宫的未来天子,弄得百官毫无头绪,也不知道听谁的好,只好暂时观望。但听得长安城中,喊杀声震天动地。太子刘据和丞相刘屈氂各自督兵交战,打了三天三夜,死了几万人,还是胜负不分。
到了第四天,有人传来消息,说汉武帝仍然健在,现已移驾城西建章宫。这时长安城中才得知是太子谋反。于是太子的部下军心涣散,胆大的反而倒戈帮助丞相。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知道是太子造反,因而没人敢去帮他。
太子见寡不敌众,便派长安囚徒如侯持符节前去征调长水和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此事恰好被侍郎马通侦知,他拍马便追,将如侯诛杀。
太子刘据逃出长安后,一路东奔,不久到了湖县(今河南灵宝北)境内一个名叫泉鸠里的地方,一个农民收留了他。这个农民很同情太子的不幸遭遇,虽然家境贫寒,仍然督促家眷昼夜编织草鞋,卖钱供给太子父子三人的生活费用。
久而久之,太子觉得过意不去。他猛然想起有个家道殷实的朋友住在湖县,就想把他召来商议个办法。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封求助信,派人前往投送。不料,竟因此走漏了风声,泉鸠里有几个来路不明的京城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地方官吏的耳中。
新安县令李寿闻风而动。为了得到重赏,他连夜率领精干的吏役,前往泉鸠里捉拿太子刘据。
霎时间,小小的几间民房被一班如狼似虎的吏役们围得水泄不通。太子刘据见逃生无望,便返回里间,紧闭房门,自缢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与这家主人为了保护他逃走,与吏役们展开格斗,三人都死在乱刀之下。事后,李寿因功被封为邗侯。
刘据的尸体被运回京城。汉武帝看到后又觉得自己有些犯傻,杀了自己儿孙的人反而被封了侯,这不让天下人耻笑他的愚蠢吗?
太子之死,,使老皇帝的头脑清醒过来。于是,他下令调查这起大案的内幕。
一年后,真相大白。卫皇后和太子宫中根本就没埋过什么木头人,原来都是江充他们从中捣鬼,用来陷害卫皇后和太子的。汉武帝也逐渐了解到太子刘据的确是被江充一伙人所逼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铤而走险的,本意中并没有丝毫的谋反之意。汉武帝懊丧不已。
(摘自《天变:中国历代宫廷政变全景》 作者:张惠诚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