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傅斯年“正名”——小学、中学、大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小学分初小、高小,中学分初中、高中,然后是大学。这几个名称代表的不同教育阶段,都经历过,却没有想过这名称是怎么来的。据傅斯年先生说,是“抄日本制度的时候,抄了些大、中、小、高、初等名词来”。

      傅斯年在《中国教育制度之批判》一文中论其弊端:如此一来,“谁肯安于初?谁肯安于中?”更不甘 
    于小。百余年来,逐渐生成社会潜意识,初、小、中之类,都不具备完成学业的程度。结果,众学生皆以考入更高一级学校为争,不以实用知识和技术为取。此风既成,越刮越大,于今尤烈,成了现行教育一大痼疾。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干将之一的傅斯年认为,在一个新的时代,有必要通过对学校的“正名”,重新塑造各级各类教育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改换学校名称的原则,是尽量避免初、小、中、高等概念,多采取与专业、技能相应的名称。例如:国民学校、通科学校、专科学校等,皆可取。(《深圳商报》12.11)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