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玉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在凤姐的上房里,听到自鸣钟“咯当咯当”响起来,被吓了一大跳。那时候,乡下人不知什么钟啊表啊的,因为洋货,是属于城里人,而且还是属于特权阶层才能享用的消费品,她只有目瞪口呆了。 在清代,在京城,家中有洋货者,倘不是具有政治地位,就是具有经济实力,所以,曹雪芹写《红楼梦》,笔下就出现了许多洋货,一个丫环伤风感冒,能吃到一种“依弗哪”的西药,便可想而知贾府在其鼎盛时期,是怎样的不可一世了。 文学作品也许有渲染的成分,其实现实生活更有过之无不及。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为例,嘉庆上台,抄他的家,在籍没的物品中,竟有大自鸣钟十座,小自鸣钟一百五十六座,桌钟三百座,洋表八十个,可见洋货在这些权贵心目中的地位。 外国人,称为“洋人”,外国货,称为“洋货”,是明清以后的说法。汉唐盛世,丝路大开,开放格局,不亚于今天。李白的诗《少年行》中,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句,可见当时的长安都城里,还有西域女郎经营的酒吧呢!那时,称外国人为“胡人”,凡来自外国的货物,都冠以一个“胡”字,以区别于中原产物。例如,直到今天还在中国人嘴边挂着的,胡椒,胡琴,胡葱,胡芦,胡瓜,胡豆,胡桃,胡萝卜,乃至于菠菜、玉米、番茄、番石榴等等物品,都是一两千年前中国人眼中的洋货。 所以,汉唐时,从西域来,通过丝绸之路,故曰“胡”;明清时,从海上来,漂洋过海,故称“洋”。我记得小时候还有一个与“洋货”同义的词:“舶来品”,就是因为通过船舶运来,而不是通过骆驼背来的缘故,不过,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了。 西汉张骞,辗转十数年,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率三十六骑,打通丝绸之路,这些古代的外交家,真是值得后人敬佩,在增进邦交联系、加强中外友谊的同时,还将异域他乡的土特产品,设法移植中华本土,落叶生根,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人们脑海中对冠以“胡”的食物或用品,已毫无“洋货”的感觉了。 我一直以为晚香玉这种花卉,大概是中国本土所产。读了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方晓得大谬而特谬,敢情也是舶来品,而且引进中华已是晚至清代的事了。徐珂在笔记中是这样写的:“晚香玉,草木之花也,京师有之。种自西洋至,西名土必盈斯。康熙时植于上苑,圣祖爱之,赐以此名,后及于江、浙矣。暮开朝敛,香颇烈,入夜尤馥郁,故有此称。亦谓之月下香。”此花到了夜间,就会散发出浓烈馥郁的香味,在北京植物园里种有此物,可惜它散发花香时,已经闭馆,只好孤芳自赏了。“倚栏小摘幽芬袭,簪入云鬟正晚妆”,这是清代诗人对这种花卉的描绘,看来,旧时那些深宅大院,颇有种植者,现在的单元楼里,怕是找不到这种花卉了。 鲁迅说“拿来主义”,毛泽东说“洋为中用”。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是绝不怕对外开放,更不怕引进“洋货”。但是,生产性的引进,开发性的引进,是对民族有利、是对国家有益的。相反,也应该看到,像贾府里满坑满谷的洋货,像和珅府上堆积如山的舶来品,这种消费性的引进,也是咸丰以后的满清政权,急转直下、走向衰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别看“洋货”与“国货”,只有一字之差,还是很有值得琢磨的道理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