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近代人才辈出,其最著名者莫过于戊戌风云人物和后来的学问大家梁启超。而在史学界,还有一位与其并称“双子星座”的大家:陈垣。
1913年的陈垣 1941年陈垣与辅仁大学同仁合影 辅仁大学校长任命书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出生于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一药材商家庭。记者获知,陈垣出生地现称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他的故居是其祖父所建的陈宁远堂的一部分,为一厅四房两廊的单层平房,建筑面积仅140平方米。为纪念陈垣,当地政府斥资对其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2002年,陈垣故居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垣生前名声显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唯王国维与陈垣先生两人。”毛泽东曾称其为“我们国家的国宝”,陈垣晚年与陈寅恪并称“南北二陈”。陈垣一生跨越三个时代,经历丰富,而其一生最重要时期,则是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26年(1926~1952)。 “文不就范,十科不能售” 陈垣祖父陈海学于19世纪上半叶在广州创办的“陈信义”号是广州著名中药材店号。陈垣之父陈维启(号励耘)继承家业,生意兴隆,收入不菲。 陈垣5岁随父亲到广州,翌年入私塾读书。陈垣幼嗜读书,父亲也尽力保障其优越的读书条件,他读到张之洞《书目答问》后眼界大开,16岁起就自行购买《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二十四史》等书籍。陈垣后来以父亲名号“励耘”命名自己书屋,是表示对父亲的纪念与感激。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7岁的陈垣远赴顺天府参加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陈垣在京住新会会馆,同乡前辈翰林伍叔葆认为他文章虽好,但不符合八股规范,所谓“文不就范,十科不能售也”。 陈垣懊恼离京,回到广州后,发愤要把八股文做好。他买回十科的《直省闱墨》,一遍遍细读,并装订成四大册,认真体味。几年之后,他的八股文大有长进。但等他再准备北上乡试时,科举却被取消。 学医期间创办医学院 1904年起,陈垣与潘达微、剑父等人在广州筹办《时事画报》,这是一份美术与时事并重的刊物,他以此为阵地,撰写了大量反清政论文章。1905年,陈垣结识《时事画报》投资人梁培基,梁也是经营药材起家,毕业于博济医学院。不久,陈垣之父患肾结石,因西医手术得以痊愈,他因而对西洋医术产生兴趣,开始“西医救国”的实践。1907年,陈垣考入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博济医学院。 1908年,陈垣不满美国教师的傲慢无礼,与梁培基等广州医药界名人共同创办光华医学院,自己也转入该校,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陈垣是光华医学院创办人之一,也是该校董事,他于学医期间,撰写了不少医学史和近代医学知识文章,刊登在《医学卫生报》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上。 1911年,陈垣参与创办《震旦日报》并担任副刊《鸡鸣录》主编。“鸡鸣录”取《诗经》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意,陈垣以“大我”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时论短评。该报由广州圣心天主教堂副主教魏畅茂资助,陈垣家居近天主教堂,他不仅与魏副主教是朋友,还曾藉该教堂一法国神父介绍,前往上海徐家汇拜访马相伯。是为其与天主接触之肇端。 弃政从文十载读《四库全书》 民国成立后,陈垣以革命报人身份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定居北京,希望在政坛有一番作为。 在北京,陈垣得三水梁士诒提携,曾在其主持的全国税务处和公债局任职。陈垣从政10年,前后做过3届众议员,1922年甚至担任5个月的教育次长,但他终于弃政治学。梁士诒曾诗赠陈垣:“销磨一代英雄尽,故纸堆中问死生”,对其选择深感惋惜。 研读《四库全书》对陈垣一生治学有着深远影响。陈垣少时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自叹今生可能无望读到《四库全书》。1915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搬运至北京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位于国子监前街大方家胡同,在北京东北角,陈垣当时住在宣武门内象来街,在北京西南角,陈垣每天租一架驴车,天不亮就出发,到图书馆阅读《四库全书》,有时遇上风霜雨雪,来回要三四个小时。他总是图书馆刚开门就赶到,下午直到闭馆才离开。就这样,陈垣一读就是十年! 陈垣将《四库全书》著录的书名和作者作了索引,并写成《四库书目考异》和《编纂四库全书始末》。经过反复钻研,他对《四库全书》非常熟悉,对浩瀚的文史图书了如指掌,日后治史更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发愿研究中国基督教史 《四库全书》不录基督教书籍,使得陈垣对基督教史籍更感兴趣。他后来在《万善野人言善录跋》中说:1917年春,“发愿著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搜求明季基督教遗著益亟,更拟仿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之例,为《乾隆基督教录》,以补《四库总目》之阙。” 陈垣第一次考证出景教是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更正了前人对景教的误解。陈垣早期以“古教四考”而名震学界,所谓“古教四考”即四篇文章:《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和《摩尼教入中国考》(1922)。《元史》中屡见“也里可温”四字,但数百年来无人知其意,陈垣查阅元史有关笔记、典章和方志、碑帖,最终考订出“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各派的统称,从而了结了数百年的悬案。“开封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一赐乐业”是Israel的直译。火祆教是来自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也是来自波斯。 1923年,陈垣精心撰述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发表,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蔡元培曾赞其为“石破天惊”之作。这是讲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和外来侨民汉化的专著,材料丰赡,条理明辨。 出任辅仁大学校长 1923年起,陈垣开始在燕京大学任教,初为讲师,1927年升为教授。他同时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9年,因王国维、梁启超相继逝世,陈寅恪向清华大学推荐陈垣为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垣以“不足继梁、王二先生之后”为词恳辞。其时陈垣已在辅仁大学任职。 辅仁大学是由天主教创办的著名高校。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者马相伯均为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1912年,英、马二人同撰写《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受到马相伯大力支持。经过英、马二人不懈努力,1926年,“北京公教大学”得以顺利开办。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是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9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称“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早在1917年,陈垣在北京读到英敛之所著《万松野人言善录》,知其收藏甚多天主教史文献,便冒昧地给英敛之写信,英敛随即约见,两人一见如故,他又因此再遇马相伯。当时马相伯即有意延聘陈去他主持的震旦大学任教,但因故未果。1925年9月,公教大学成立,马相伯、英敛之共同推荐陈垣任该校副校长兼主讲教师。次年1月,英敛之辞世,临终前以辅仁社及公教大学事务交托于陈垣。1926年9月,陈垣受聘为公教大学副校长;1929年6月,辅仁大学立案完成,陈垣正式出任辅仁大学校长。 陈垣在辅仁大学二十多年,在他苦心经营下,辅仁从白手起家而成京师著名学府,聚集了朱希祖、邓之诚、马衡、罗常培等一批大师级学人。抗战期间,其他高校纷纷南迁,辅仁在沦陷区孑然屹立,陈垣仍谆谆教导学生修炼品行,刻苦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