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盛夏:两地传说刻画“孔子如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5-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依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之说,孔子并未“过叶”,他是在负函(今信阳)见的叶公,并与之论政。依司马迁之说,孔子“过叶”一次。但在叶县民间传说中,认为孔子“过叶”两次。“第一次是离卫去陈的路上,由北向东南方向;第二次是由楚回卫,方向是由南向北。”叶县旅游文化局局长董建立先生道。董先生在叶县地图上用笔勾画出了孔子过叶线路图,那是由一个个与孔子游叶相关的地名勾连而成。

     

    叶县传说,孔子离卫去陈,第一次过叶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他南渡黄河,经新郑转正南到叶县,雨下得很大,木轮车车轮上沾满了泥,塞得车子走不动了。他们勉强走到一个村子里,在树荫下停了下来。孔子从车上下来,看见弟子们满头大汗,满身泥巴,就亲自找到一根树枝,俯下身子清除车轮上的烂泥。弟子们看了,也不顾劳累,纷纷来刮泥。孔子边清泥边说:“溺车,溺车,可把你们累坏了。”

     

    后世的人便把这村子叫“溺车村”,就在今叶县邓李乡沙河南岸。

     

    孔子一生重礼,对于衣食住行都很讲究,他从溺车村出来,走不远,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绺头发乱了,很在意。走到一个村子时,就在村头重新盥洗,在风中晾干,将发型挽好之后,才和弟子们重新上路南去。后人便把他梳妆的村子叫做“妆头”,至今村名犹存。

     

    孔子离开妆头,继续南行。走了没几里路,看到一个村子,村头有几个小孩在路上用泥筑了一座城,城墙只有三寸来高,却筑得十分完整。孩子们看着马车来到,也不让开。赶车的子路吆喝小孩让路,其中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泥巴筑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孔夫子!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得出我让城让路,答不出您绕城而过。”

     

    孔子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我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说:“不对,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三字经》也写入了这个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筑城的这个村子村民以李姓居多,后世人们就把这个村子叫做“揽车李”。

     

    “子路问津”两地说

     

    我在河南游走做孔子系列时,已见到多处“子路问津”处。这次索性碰到两个,叶县和信阳各一处。

     

    《叶县志·古迹》记载:“问津村在县北十里黄山下,蚩水之南,即桀溺耕处。”历代文人题咏甚多。明代南京太常寺卿牛凤咏道:“世入春秋姬运颓,素王何事此徘徊。叶郊荒渡停车马,蚩水荒途迷草莱。”这个问津村就在现在叶县沙河边的问村,村头原本立有一通石碑“子路问津处”,现已不存。

     

    孔子一行忙着赶路时,子路掉了队。人少路荒村镇稀,子路看到一位老人用手杖挑着装满青草的竹篓走过来(荷躙\丈人),便很有礼貌地问:“老先生,看到我的老师孔子没有?”

     

    老者流露出很看不起的表情,说:“这人平时不参加劳动,五谷粮食都分不清,还算什么老师?”说完,老人把手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植其杖而芸”)

     

    子路感到他见识不一般,很恭敬地听着,并未动身。老者见子路很有礼貌,就笑着说:“天已经很晚了,你先住下来,等明天再找吧!”

     

    晚上,老人为他杀了一只鸡,做了小米饭。次日,子路赶上孔子,向老师说明情况。

     

    孔子说:“这是隐居在乡村不愿做官而很有学问的人啊!”让子路带些礼物再去拜访他。可是子路到门前一看,人去屋空无处寻。

    后来,子路留宿的村子就叫“留由处”。时间长了,人们讹传为“牛落铺”、“尤潦铺”,就是现在的田庄乡尤潦村。解放前,村头还立着两通石碑:一方是“荷躙\丈人墓”,一方是“止子路宿处”。今已不存。

     

    老人讲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从隐士的立场反对孔子干政,并非说孔子真的不懂生产劳动,分不清五谷。事实上,孔子自幼贫苦,长于乡野,所谓“少也贱,多能鄙事”,不可能五谷不分。

     

    而信阳的“子路问津处”,则位于信阳市罗山县。罗山县有一个乡因有子路山、子路河、子路问津处等古迹,故名子路乡。1986年信阳文物普查时,在这儿发现了“子路问津”石碑,由明嘉靖翰林何洛文书,原立于子路山北坡,距子路河仅70,并有石牌坊遗址,还有子路祠遗址,至今农民逢会期仍在那儿唱大戏。据明代《罗山县志》记载:“子路祠:嘉靖辛酉年知县陈思武申允建立,以子路问津、宿石门也。祭期用春秋二仲上丁祭。”

     

    乾隆年间的《罗山县志》还记载:“桀溺畈,在问津处北,相传桀溺旧居于此。”

     

    与叶县一样,信阳也画出了“孔子路线图”,这个路线是怎样的呢?

     

    “孔子一行从新蔡,经息县,来到罗山县子路乡问津处,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都去。但当时楚昭王救陈不在楚都。叶公诸梁等楚三大夫正驻守于负函,孔子一行自东向北拐个直角的弯,经信阳县五里店、九里店到负函,会见了叶公诸梁。正因这个直角拐弯,子路问津成了必要。孔子一行走到此处不仅问路,还在了解楚国情况后放弃入楚郢都计划,而去负函见名气很大的叶公诸梁。”信阳文物局副局长左超先生道。

     

    罗山县同样有个与子路遇“荷躙\丈人”有关的遗迹。明代《罗山县志》记载:“小石门在县南80里,子路宿于石门(今涩港乡南)。”这就是信阳版的“留由处”。

     

    信阳文史专家欧谭生解释“信阳罗山子路问津说”的可能性,他认为,“荷躙\”之“”,一般都解释作除草器,欧认为是南方用于遮阳避雨的草编器或竹编器。“以杖荷 ”之“杖”不是拐杖,是木棍或竹竿,因此“植其杖而芸”应指农夫立在水田中,以手扶棍或竹竿,用脚薅秧除草。这是豫南(包括信阳)、鄂北农村特有的农作方式,至今依然。子路等来自北方,自然感到新奇。欧谭生因此断定,遇“荷躙\丈人”应在罗山,而且时间为春末夏初水稻薅秧季节。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