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谢少萍:文人自挽联摭拾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4-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各族人民里,喜欢在喜庆佳节里贴上一首对联,但是也喜欢在葬礼上送上一比挽联。自清代以来,开始有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欢写作自挽联,目的是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给后人留下警示。

     

        曾在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的大学士纪晓岚,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闻强记,知识丰富。他曾说自己从四岁起,直到晚年,没有一天离开过文房四宝。生前,他曾撰一比自挽联。

     

    联曰: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上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比写他的治学生涯。精辟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业绩,也写出了对人生遭际的由衷感叹。

     

        无独有偶,还有清代道光年间进士俞曲园,任官编修,家居吴门,平生以著书自娱。他精研经学,旁及诸门,著有《春在堂全集》一书,章太炎亦曾师事于他。俞老夫子也曾撰写过一比自挽联,

     

        联曰: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此联总其一生成果,道出坦荡胸襟,归之于旷达,可谓独擅其胜。

     

        还有清代名士鲍觉生,他一生狂放,在临终前,也自撰一自挽联。

     

        联曰:

     

    功名业绩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

     

        此联真实地体现鲍氏一生不屈性格,怀才不遇,嬉笑怒骂、满腹牢骚。体现他与世俗、偏见、流弊抗争到死的精神。也在自挽联中检讨自己一生,为的是摆脱愧疚的心情,把希望寄于后人。

     

    北宋赵鼎临死前,自题挽联于灵柩的旗幡上,

     

        联曰:

     

    身骑龙背归天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联中气势磅礴,他并不把死当成一回事,把自挽联写得相当的豁达开朗,读后,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当然,写自挽联,母容置疑,其中大有自我开玩笑及玩世不恭之味道。这就极富浪漫的色彩。许多擅寄情寓志者,如警策、如晨钟,予人以教益。发人深省——

     

        清朝湘潭有一个医生,他一生为人正直,从不讨好权贵,也常给穷人治病不收钱,施医济世。临死时,他作自挽联兼示儿孙。

     

        联曰:

     

    我愧无能,卅载功夫,可谓深焉,终难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这比对联,内容不袭旧套,它道出旧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同时他主张丧事从简,移风易俗。难能可贵。

     

        还有广东大埔名医邓窗栅,老年病危,他面对亲属子女的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竟然起身挥笔,自撰一自挽联。

     

        联曰:

     

    这番与世长辞,穷鬼病魔,无须追逐到泉下,

     

    此日乘风归去,春花秋月,只当漂泊在异乡!

     

        在弥留之际,亏这位老先生还能开这自嘲的玩笑,可见这老医生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是这样胸怀豁达,视死如归。

     

        满清年代,还有一个无名小官,也为自己撰写过一比自挽联,

     

        联曰:

     

    做不完子臣弟友功夫,愿来生百行无亏,五伦克尽,

     

    尝遍了家忧国难滋味,到此日一肩可卸,两手空归!

     

        横批是“今生不算,下生再来!”

     

        此联道尽浮生五味的酸甜苦辣,他“愿来生百行无亏。”反过来说,他这一生,就是“百行有亏”了,也诉出他在碌碌无为中的懊悔。

     

        清朝有一穷秀才,衣食不周,夫妻贫困相守。

     

        妻将死,丈夫代作挽联云:

     

    算来半世夫妻,吃也无,着也无,今朝撒手就去,叹卿真命苦。

     

    放下千斤重担,儿不管,女不管,现夕闭目而归,比我还快活。

     

        这对联灰谐中饱含着人生的辛酸,是对旧社会泣血的控诉。读来让人饱含眼泪而喷饭。

     

    在革命队伍中,也有许多同志题联自挽。

     

        红花岗四烈士之一的钟光明,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1915年7月17日,他在暗杀袁世凯鹰犬、刽子手龙济光时不幸被捕,就义前撰写自挽联一副;

     

        联曰:

     

    国破家亡,千古英雄千古恨,

     

    身歼名在,万年史记万年春。

     

        自挽联表达了烈士对封建反动统治者的仇恨,对革命的热爱以及对正义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堪称是“自挽联”的佳作。

     

        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家杨度,1932年,他在上海病逝前,也为自己撰过一比自挽联。

     

        联曰:

     

    帝道真如,而今却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此联说明他对革命充满着坚强的信心。

     

        1929年,共产党员熊亨瀚,被国民党反动派禁于狱中,临刑前,也写过一比自挽联。

     

        联曰: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于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此联道出烈士的忍辱负重,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坚贞不渝的情操。

     

        还有革命烈士俞作豫,在被叛徒出卖临刑前,也挥笔写下一比自挽联。

     

        联曰: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叛徒!

     

        此联彪炳出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也是革命一定胜利的预言。

     

        还有抗日名将谭天觉,黄埔六期毕业,抗战负伤被俘,日军将其押送南京,汪精卫汉奸政府逼诱其投降,谭严辞拒绝,殉难狱中。死前,他自撰挽联一副:

     

        联曰:

     

    有四亿炎黄子孙,誓洒血抛头,何难杀敌挥戈,踏平瀛岛;

     

    集万千中华雄鬼,仗英魂烈魄,正好随征助战,收复神州。

     

        此联写出作者惊天地,动神鬼,热血报国的赤子胸怀。

     

    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史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惨遭迫害,当时已届八十高龄,又身罹重病,在牢中,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写了一副自挽联,代赠给夫人,自挽联是这样写的:

     

    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这副自挽联,上联是说,面对被打成“牛鬼蛇神”,身系囹圄,屡遭残酷的批斗,所穿的衣服,是充满对人格侮辱的写着号码和“牛鬼蛇神”四字的囚衣,不禁令人伤感。下联是说:“以自己的病残之躯,很难再活下去了,我们夫妻一场,只能到九泉之下再见上一面。这里的“隐豹”语出《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择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世把“隐豹”比喻隐居,联中字字血,声声泪,把作者彼时地的凄楚境遇,悲愤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此联作罢不久,陈教授果然然含恨而逝,一个月后,其夫人也郁郁而终,竟真应了“九泉稍待眼枯人”之句。这副对联,也是对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血泪的控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