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苏东坡称妒女为“河东狮吼” 有人因之丢官丧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4-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电影河东狮吼海报

     

      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中,很早就规定了男子的一妻多妾制度。《礼记·昏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周代开始建立礼制,不仅规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妻妾的数目,而且规定了同房的时间和顺序。等而下之,大夫只有一妻二妾,以三日为一轮;而士族只能有一妻一妾。与之相对应的是,女子须从一而终,谨守贞洁,对于男性的这种多妻制不仅要服从,而且不得有怨言,否则就是“妒妇”了。妒是女子的失德行为,是“七出”的条文之一。汉代以来的礼法中,七去、七弃、七出,指的是男子可以合理地休妻的理由,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项内容。唐以后,七出进入法律层面,女子的妒忌是一项极严重的罪过,是可以被休弃的。总体的原则上,女人是没有离婚的权利的,男子却可以多种理由抛弃妻子,只有在离异引起争议时,七出才会在诉讼中被拿出来作为休妻的理由。宋元以后,七出之条被更严格地执行,离婚的书契(元以后称为休书)中要写明休妻的理由,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妒忌成为休妻的理由,可见它是多么大的罪过。

     

      女性的妒忌也被称为河东狮吼,源于宋代陈慥的故事:陈慥字季常,喜好声色,其妻柳氏凶妒,陈颇惧之。苏东坡有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发源郡地,以此指柳氏,狮子在佛家语境中指的威严,陈喜好谈佛,所以苏东坡以佛家语言戏之。后来以之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妒妇被人们视为罪孽之人,而惧内的原因,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愦有违言,损其誉望也。”就是说士大夫功成名就之后,往往怕家中的这些小事,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其实也还有另一层因素,就是结发夫妻往往很多都是从困境共同走过来的,不愿意为妒忌这样一桩事而毁掉了多年的夫妻关系。

     

      清代社会生活中,妒忌当然仍视为妇德的缺失,并且将此种现象妖魔化。著名文人王士禛以隋代独孤皇后的妒忌为例,把此事上升到影响到国家大政、祸国殃民的高度:据说独孤后性妒,不仅对于皇帝本人接近其他女性颇有限制,对其他人纳妾及好色亦多有干预。如皇太子杨勇多内宠,她就进言皇帝把杨勇废掉了(当然历史事实上杨勇之废未必完全由于这个原因);宰相高颎有妾生子,她又进谗把高颎给杀了;其他如诸王和大臣,有妾怀孕、生子,她也往往劝皇帝把这些除去。王士禛说到这里,感慨道:“一妇人之妒,而其祸家国至此,异哉!”(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这实际上是从男权的角度把妒忌妖魔化的一种做法。

     

      实际社会中,我们看到,女性对于丈夫纳妾之类的事,虽然心中也颇不满,但在那种社会氛围下,一般也还是容忍的。我们在记载中见到这样两个例子,小京官在缺钱时,不好向家中的妻子开口,就以纳妾为理由向家中要钱。乾隆时袁枚的堂弟袁龙文,得州同之职要去广西,但手上实在没钱,就写信给在家乡的妻子,说自己要纳妾,叫她寄钱来京。其妻黄桢回了一首诗给他:“郎君新得意,志气入云霄。未筑黄金屋,先谋贮阿娇。”广东人顾莘耕要去河间,也以纳妾为名向妻子要钱,其妻伊氏所答诗也有意味:“当年曾赋‘白头吟’,此去何妨别梦寻。郎欲藏娇侬敢妒,只愁筑屋少黄金。”(清·刘声木:《苌楚斋续笔》卷1,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1页)两首诗与元曲中“再塑一个你来再塑一个我”的句子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也有含酸意,但妒忌这个名声却不敢承担,对远在京城谋取功名的丈夫,讽刺是要给的,牢骚也是要发的,但钱也还是要给的,否则妒忌这个罪名也是承担不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漂流在外的游子才会拿纳妾作幌子来要钱。可以从中看出纳妾与妒忌这事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

     

      无疑,生活中妒忌这事也是存在的。清人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4讲到一个穷家女子嫁到一富户,丈夫在外作狎邪之游并纳了一个娼妓为妾,女子告到公婆处,公婆却对她说:“汝小家女,眼孔浅耳。而夫大家子,东眠西宿,自是常事,岂如田舍儿止一妇哉!”有钱人家不会只有一个老婆,是当时一种观念,女子告状是得不到长辈的支持的。但另一方面,妒忌也是公开存在的:著名文士毛奇龄因为纳妾,他妻子就到处宣扬他的隐私,说他哪怕只是写几句小诗,也要找一大堆书来参考。毛奇龄擅长考证,每写一文或作一诗,资料“罗列满前,考核精细”。他妻子对外说,你们以为他很有学问,他写几句小诗还要考证半天。毛也没法子,只好自我解嘲说:“每动一次笔就展卷读一回书,才会典故纯熟嘛。”(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5,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8页)毛奇龄是与袁枚等人齐名的才子,据说能一心五用,一边给学生们讲课,一边与妒妻拌嘴,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算账,同时还能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交错进行,一丝不乱。其与妒妻的斗嘴故事,民间多有流传,与西方人讲的苏格拉底家有妒妻的故事,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妒忌也有致死人命的事件。《右台仙馆笔记》卷3载,穷家女子阿保,被卖给某姓为妾,而正妻性妒,阿保常常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也只能暗自饮泣。一日,正妻趁丈夫外出,把女子赶回了养母处。阿保给丈夫写信说明情况,也得不到回复,养母又逼她改嫁他人,最后阿保只好服药自杀了。正妻不能反对丈夫纳妾,就折磨做妾的人,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最夸张的故事是康熙时太傅明珠的故事:明珠权重一时,但因为与其妻和舍里氏曾共患难,感情很好。和舍里氏最恨他与女人接近,甚至与哪个丫環接近也不行。一天,明珠偶然对妻子提到,某个丫環的眼睛很好看,第二天一早,夫人就叫人捧了个盒子到明珠面前,盒子里装的就是那丫環的眼珠。传说这丫環的父亲恨和舍里氏入骨,某日乘明珠外出,夫人一人在家的时候,用刀刺死了夫人,传为奴杀宰相妻的故事。(清·昭梿:《啸亭续录》卷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9页)

     

      雍正时期,甚至有因为妻子妒忌而使丈夫丢了官的事情。钱塘人汪师韩为皇子的老师,赐居圆明园旁,离家很近。但汪管不住老婆,老婆性妒,把他的妾赶出了家门。有人把这事告到了皇上那里,结果汪被罢了官。此人倒真是很有学问,写过不少的著作,其中《辍学》一书,当时人评价就很高。但因家有妒妇这么一件事而丢了皇子老师这样的美差,而且从此未再被任用,被人认为是“士大夫生平之大不幸”。(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2页)妒忌是女子的失德,而中国人讲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一个男人连家也管不好,被人们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但汪师韩因此丢了官不说,从此未再起用,也算是够倒霉的了。

     

    摘自:《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潘洪钢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