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以火为兵 中国人使用枪炮的历史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4-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至顺三年火铳

     

      据《宋史·兵志》记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始造突火枪。这种“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kē)”的突火枪,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竹筒为管,以火药推动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火器,可以看作是现代枪炮的雏形。

     

      元代时,突火枪的枪管改以金属制作,用以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称为火铳(chòng)。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qiōng)构成,通常分为单兵使用的手铳以及城防和水战中使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其中大碗口铳、盏口铳等口径较大的火铳又称为火炮。

     

      手铳轻巧灵便,铳身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内置弹丸。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门,供安放引线及点火使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发射者操持。大碗口铳和盏口铳都因铳口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只是形体短粗,可容纳较多的弹丸。多管铳则是一种由多根铳管平行组合形成的复合铳,点火后可实现连射或齐射。

     

      元明时期(12711644),火铳被大量使用,逐渐发展出一些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新战术,明永乐年间(14021424)还组建了专门使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大约16世纪,西方的鸟铳和火炮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火铳。

     

      欧洲鸟铳身管长,口径小,因而射程较远。鸟铳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更高。

     

      传入中国的欧洲火炮主要是佛郎机铳和红夷大炮。佛郎机铳是一种身管细长,口径较小的轻型炮,而红夷大炮则是一种广口巨型火炮。《明史·兵志》中形容红夷炮“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就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城下丧命于这种红夷大炮。

     

      清代前期,仍然大量制造并重视火炮的使用,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力下降,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世纪5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购买及自行制造西方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西方近代火炮取代。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