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顾行伟:过云楼与顾荣木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

       

        中国的清流名士,文人墨客,自古文脉相承,冷眼俗世。魏晋时期竹林茅舍便可扪虱而谈,沿至明清,商贾富豪,一掷千金,修堂筑园,念诗作画,只求清名留世,传承有序。宁波的“天一阁”,南浔的“嘉业堂”,同里的“退思园”,苏州的“过云楼”……世道沧桑人去楼空。一切如先人所料,人世如过眼烟云。物化的文明承载的历史信息,徒教后人追忆先人的依稀往事。

       

        姑苏小巷,粉墙黛瓦,你可寻觅留园、狮子林、怡园,但很少再有人去寻觅和怡园一墙之隔的过云楼了。它如一位世纪老人,栖息在姑苏深巷之中,悄悄地抖落最后的繁华,一袭落英的清香却是那么的醉人。

       

        顾文彬,过云楼主,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曾任浙江宁绍台道,后辞官归隐,与其三子顾承斟酌筹划,购得尚书巷废地,垒石为山,坎地为池,添造亭台,广搜树石,渐拓渐变,遂成怡园。怡园宛若浓缩山水盆景,久为后人称道。只是少有人知,和怡园融为一脉的上下二层的过云楼,实在却是怡园的魂魄。发生在楼主及家族后生的传奇故事,使怡园名震四方,也使过云楼独秀于世。我们还是走进这座古宅深处,把压在箱底的家谱翻找出来,从已经焦黄的册业中,品味那并不如烟的过云楼旧事……

       

    2

       

        “庚申之乱,铁瓶巷房屋无恙,尚书里只隔一街,房屋尽毁,余在任时,开拓住宅东首两落,其一改造‘过云楼’上下两层。”这是楼主顾文彬留给后人有关过云楼的文字。当时他正在浙江任上,后告病辞官,回归故里,在上下两层的过云楼里开始了比他在官场更著声名的雅士生涯。

       

        庚申年时,顾文彬倾其白银,广收湖石、字画、古籍。仅宋元明清大家字画就达千件以上。和史上很多商贾收藏,只藏不用,落得个聚聚散散的结局全然不同,顾文彬以文会友,赏画,雅集,授徒,传艺,教子。并告诫子女:“孙辈于举业之暇,讲究书画,乃切要之图,万勿蹉跎过去也。”一方面作为藏家,他总结了庋藏十四忌法则,来来去去皆是一种缘分,当呵护有加;一方面冠藏画楼以“过云楼”,意为“过眼烟云”,重之轻之两由之,只由得你的境界罢了。当初吴昌硕在过云楼学画,风格不定,迷不知返。过云楼主出手送了一幅八大山人的《白鹿图》,嘱他走八大写意之路。吴昌硕一改画风,终成大师,此为后话。顾文彬以严谨大气之风范,为人师表,家学渊源,其子孙辈艺事颇兴,人才辈出。他的三个儿子皆精绘事,通赏鉴,善音律,擅金石,其中尤以三子顾承为其倚重。不料三个儿子均早逝,幸而顾承之子顾鹤逸不负祖望,享誉画坛,成为吴门画派重镇过云楼的新掌门人。更让世人惊叹不已的是:清末民初,从过云楼走出了一批画坛大家,将吴门画派推至巅峰。他们是吴大征(吴湖帆之父)、倪宝田、陆恢、费念慈、吴子琛、颜文梁等。而家族中以顾鹤逸为代表的,还有顾公柔、顾彦平、顾公硕、顾公雄、顾季文、顾荣木等,于是成就了“过云楼”几代人传艺治学成才的梦想。正是这批人,诠释了近代画坛大师辈出的密码所在。

       

        “过云楼”绝非是过眼的烟云,它的淡泊、怡静、风雅,恰似一缕淡淡的云彩,永久地漂浮在历史的窗前。

       

    3

       

        人说富不过三代,艺不能遗传。过云楼却演绎了薪火相传的历史。现在,好多人的目光都凝聚在顾鹤逸的孙辈顾荣木的身上。顾荣木年方十八时,便露不凡天赋,与顾鹤逸同赴日本办展,为画坛瞩目。1930年初主办东方美术会,同年五月顾鹤逸大师谢世,顾荣木参与重组了怡园画社。1931年顾荣木闯荡上海,立身商界,同时不弃艺事,与徐邦达、江寒汀等组织了“绿漪艺社”,并任社长。年届七旬后,摆脱俗务,闭门谢客,专心绘事,自号“古稀艺徒”。二十年沉寂江湖,九十岁老枝新发,顾荣木老年戏笔,结集问世,用老先生的话说,是以一生愧疚,重理绘事,承继文脉,权作回归。

       

        顾荣木的山水以空灵大气的构图,变化传神的笔墨,诗意清丽的意境,将中国传统山水与近代文人画风兼收并蓄,去燥留清。他的水墨山水直逮宋元,青绿山水颇具乾嘉遗风,浅绛一路同清末民初的文人画取舍难分,那种枯木斜阳山外山,空灵涓翠楼外楼的场景,配之以竹林茅舍亭台里,三五知己话窗下的细笔,于近百岁老人而言,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心境。走过凡尘万丈,当寻静土一方,顾老最终归顺艺事,不忘祖训,虽自诩戏笔,实乃旧梦再圆,重拾了怡园和过云楼雅士云集、群贤毕至、饮茶吟诗、舞墨论画的遗风。当年“过云楼”所藏千余幅宋元明清的大家书画早已悉数捐赠国家,让世人见识了姑苏小巷富贾的博大胸怀。正是这种胸怀,当可再造山水。透过顾荣木老年戏笔的画册,不难读出文脉和遗风,很多血液里的东西是消逝不了的。香火在延续,绘事在传承,文脉仍在延伸。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