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谢泳:鲁迅读过的教科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今年四月间,我在南京大学参加董健先生主持的一个中国百年文学启蒙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胡星亮先生送我一册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其中有一篇李寄先生谈鲁迅留日期间科技文本编译的论文,通过详细考证,大体说明了鲁迅早期科技文本的编译情况,并尽可能给出了相关的线索,特别是提到了当时这些编译文本与晚清白话文的关系,很给人启发。

     

      由李寄先生的论文,我想到了鲁迅研究中如何扩展史料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鲁迅研究是最成熟的,文献积累也最完整,最有体系。一般说来,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再发现直接史料的可能性虽然还存在,但在事实和经验中是极少了,这种发现只能建立在偶然性上,所谓可遇不可求了。不过在直接史料以外,还有没有可能从间接史料中,再扩展出与鲁迅研究相关的史料呢?我以为还是可能的。我想到了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学习过的教科书。

     

      如果我们能寻找到比较准确的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所学习过的教科书,然后从这些教科书中的语言和现代知识方面,结合鲁迅的作品,细读文本,比较鲁迅文体的变化,分析鲁迅现代知识建立的获得,就有可能更深入理解鲁迅白话文的最初来源,以及他的一部分思想和知识的来源。

     

      我在太原的时候,经常去南宫旧书摊闲逛,因为阎锡山是早期的留日学生(他和鲁迅留学日本的时期非常接近,大体是同期),山西近现代官员中有留日背景的学生非常多,所以旧书摊上常见散出的日文书、日文教科书一类的东西,我有一年就买到了许多当时宏文学院编制的《普通科、师范科讲义录》,虽然不很完整,但大体可以看出全貌。据“东亚公司发兑新书目录”记载,这套讲义的全称是《普通科、师范科讲义录》,初版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是由原来宏文学院各科的讲义翻译成汉语的,前有当时中国驻日本大臣杨枢、曾做过日本首相的大隈重信和日本知名政治家长冈护美的序言各一篇,宏文学院院长嘉纳治五郎也专门写了一篇《刊行讲义录要旨》,专门介绍出版讲义的意图。讲义前面附有当时宏文学院校舍的多幅照片,特别是有当时中国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照片。当时宏文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分为普通科和师范科,鲁迅在普通科,两科的讲义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肯定有些科目是相同的,而这套讲义可能是两科所有讲义的合辑。中国早期留日学生多和宏文学院有关,如黄兴,如陈师曾、陈寅恪兄弟等,所以从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可以寻找早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思想来源,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类似的日文学习教科书比较有名的还有《东语完璧》和门马常次主编的《文法应用东方汉译规范》,宏文学院也用过这个教本,本书前也有院长嘉纳治五郎的序言,因为这个教本中有些课文是关于政治学方面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类型等,所以这些早期现代政治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会有影响。

     

      《普通科、师范科讲义录》中有松本龟次郎讲述的《日语日文科》,这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学习日文的基本教材。松本龟次郎曾回忆过,当时周树人、陈介和厉家福诸氏虽都还不满二十岁,但他们的汉文根底都很深,协助他解决了许多问题。松本龟次郎说:“周树人就是后来中国有名的文豪鲁迅,他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在这方面的特长;他所译的日文,不但简练,而且还充分体会原文的风趣,译得十分稳妥而且流畅。当时他们同学间对他都极为推崇,目为模范。”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曾回忆说,1902年初秋他到宏文学院时,鲁迅比他早到半年,也正在那里预备日语。

     

      根据相关历史人物的回忆,可以确认鲁迅依靠《日语日文科》学习过日语,此书至少是同类教材中被他用过的一种。

     

      在鲁迅研究中,早期《日语日文科》讲义的重要性,我以为至少有两点:一是它例句中所使用的翻译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白话文,有些句式和词汇的使用,可能与鲁迅有关。松本龟次郎回忆中曾说过,鲁迅在这方面帮助过他;二是这本日文教科书的例句中,有很多现代政治的内容,比如关于议会的说明有好几处(主要是关于日本政治制度中的议会知识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体制方面的知识),作为青年人早期的思想来源,这些内容虽然是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偶然接触到的,但一般来说也会留在人的记忆中。

     

      上面的第一点,也就是说它们有可能影响了鲁迅对白话文的自觉,他最早能用白话写成《狂人日记》,与他早年学习日文的经历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松本龟次郎的这本讲义说得很明确,是要将“文语用例”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和口语结合起来。《日语日文科》中的语言实例,以采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例子为多,特别是《论语》《孟子》和《史记》中的语言材料。有些用法已相当口语化,如果我们把书中的例子完全和鲁迅文字中的行文习惯对应研究,或者能从中发现鲁迅文体的特征。

     

      我感到有意思的是,讲义中还有这样的例句:

     

      君由何年留学于敝国乎?我从贵国明治三十五年四月留学……明年我弟亦将来日本。

     

      这完全与鲁迅的经历相合(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具体时间就是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即19024月,当时鲁迅就有让弟弟周作人也来日本的打算)。还有——

     

      此船回航再归来日本之时,想上野向岛之樱花当满开矣……

     

      这个句子很让人联想到《藤野先生》起始的名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希望上述的这些感想和建议,能引起鲁迅研究专家们的注意。

     

        鲁迅先生专题请点击:

     

        鲁迅先生年谱请点击:

     

        “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请点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