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回忆1899年考进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情形时写道:“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文中所说的这个思想开通的“新党”即是后来亲自送鲁迅一行去日本留学的老师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山阴人。俞明震一生中可圈可点的经历甚多,仅从几个历史片断便折射出那个大动荡时代中一位爱国官员和杰出诗人的报国情怀与思想光芒。 片段之一:抗击日寇侵略,奋起保卫台湾。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局势吃紧,时任刑部主事的俞明震由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朝庭请调来台,负责督办全台营务。《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军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丘逢甲血书“抗倭守土”,率领全台绅民三次啮血上书,请求朝庭废约再战,俞明震坚定地参与这些爱国行动。光诸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写道:“得台湾门人俞明震、丘逢甲电,字字血泪,使我无面目立于人世矣!”日军进攻台湾,自基隆北五十里之澳底登陆,俞明震受命亲赴基隆前线督战。由于台湾义军兵员不足,武器落后,且各自为政,互不服气,互相争功,致使日军精锐主力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在战场上有机可乘,屡屡得手。俞明震坚守前线,激战中有兵勇临阵脱逃,局势万分危急,他当即手刃一逃兵,指挥亲兵立斩二逃兵,才稳住阵脚。激战中他被日军炮弹击伤头部,血流满面,被部下抬至狮球岭。基隆、狮球岭相继失守后,负伤的俞明震依然坚持去面见唐景崧,立劝退守新竹,依靠刘永福、林朝栋的力量争取东山再起。然而平庸无能的统帅唐景崧此时已完全丧失信心和斗志,哪里听得进俞明震的意见。直至晚上溃兵入城,城中大乱,抚署起火,各局、所皆不见人影,俞明震住所的行李也被抢掠一空,局势已彻底不可收拾之时,已竭尽全力的俞明震带上历次电奏朝庭的草本,在烧毁与各地往来的密电后,只得含恨内渡厦门。来台时他曾给李鸿章的公子李经迈写过一诗曰:“君家忧乐关全局,天下低徊想中兴”;而此时离台情景,恰如丘逢甲诗中所慨叹:“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片断之二:主持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路学堂,以开明进步的思想造就一座新型学校,培养众多杰出人才。戊戌变法时,俞明震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的新政,协办矿务事宜。变法失败后,他出任江苏候补道转任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路学堂总办,一扫迂腐陈旧落后的办学方针,使学生接触欧美先进国家的新文化新知识,开创了崭新的学习风气。俞明震坚持让子弟远涉重洋出外留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显示了远见卓识。他在《通天岩》一诗中说:“豁蒙即治理,闭关皆弱民。” 片段之三:在清末《苏报》案中,以巨大的勇气同情和庇护革命党人。1903年,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要求查封鼓吹推翻清政府的《苏报》,并委派俞明震到上海捉拿章太炎、邹容、章士钊、吴稚晖、蔡元培等数人。俞明震内心同情革命党人,于是阳奉阴违,以其子俞大纯的名义约见吴稚晖(俞大纯与吴稚晖在日本求学时相识有旧谊),一面婉言相劝,一面出示两江总督捕人公文,“奉上官条教,来捕足下。但吾辈办事不可野蛮,有释足下意,愿足下善为谋。”旨在透露清廷捕人消息,让对方及时躲避。结果章士钊、吴稚晖等人逃脱成功。章太炎因吴稚晖没能及时转告,得此信息稍晚,但他决意以自己的被捕来唤起民众,故不愿躲避;邹容更是抱定为革命牺牲之宗旨,大义凛然前去巡捕房投案。章太炎、邹容被捕后,激起民众极大义愤。俞明震办理《苏报》案不力之情形,引起了清廷中封建顽固派的怀疑。结果,《苏报》案未处理完,俞明震即因纵犯逃逸被撤回南京,清廷另行派人负责此案。 1914年,俞明震担任民国平政院肃政使,这是个虚职。他于1916年参与弹劾袁世凯的亲信、号称“陆屠伯”的陕西督军陆建章,事未成,愤而辞职。 俞明震曾在《长夜吟》一诗中对时政直抒胸臆:“空江夜坐云崔嵬,合沓群山如马来。眼前瞬息恣万变,胡为墨守相争猜?新民有术不能道,沧桑一剧悲者笑。鬼神毕竟误苍生,迷信何曾有宗教?达官解事但形模,宪法不启愚民愚。百年积弱有天意,朝三枉自尤群狙。滩头水寒千丈落,颓波散尽趋大壑。洗涤山川有雨声,莫诉烦怨向寥廓。盘空大地如车轮,日光所被物态新。若使地轴不自转,谁是茫茫长夜人?繁霜夜陨乌啼苦,荒江此境成终古。错怨东方不肯明,那识西天日方午!”诗中对中国百年积弱之病根,对清廷统治者玩弄立宪形式以欺骗人民,对必须向如日当午的西方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然而他毕竟囿于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道德的束缚,只是一个欲求维新变革的有良知的封建知识分子和爱国官员,不可能成为引领风气的时代先进人物。当形势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急风暴雨来临之际,他无可奈何地转向保守,寻求一条隐遁的道路,与革命派人士已无共同语言。今人当然不必苛求前辈,从俞明震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我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演变、分化的心路历程。其实,放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每一代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局限,今日倘若轻率嘲笑前人,焉知后人不嘲笑今人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