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京城胜迹 府学胡同63号文丞相祠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府学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二条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交道口南大街与东四北大街,长约680。胡同南侧与中剪子巷相通,北侧自西向东分别与文丞相胡同、北剪子巷相通。

     

    明代,即称“府学胡同”。因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今府学胡同65号)而得名。“顺天府学”是由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兴县学”升格而成,而今已演变为“府学胡同小学”;六百四十年的历史,在北京现有的各类学校中堪称第一。

     

    文丞相祠为纪念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建,在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西邻府学胡同小学,门牌是府学胡同63号。

     

    《帝京景物略》记载:“今顺天府学,因宋丞相义尽之柴市,祠丞相学宫中,曰‘教忠坊’。丞相,庐陵人。庐陵人祠丞相学宫外,曰‘怀忠会馆’。教忠,长上志;怀忠,臣子志也。洪武九年,北平按察使司副使刘崧,始请建祠。永乐六年,太常寺博士刘履节奉命正祀典,始春秋祭于有司。”据此可知,文丞相祠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于永乐六年(1408年)将其列入祀典,春秋致祭。

     

    文丞相祠主要建筑为大门、正殿、享殿:

     

    大门为牌坊式,宽3.2、进深1.5,顶覆筒瓦并饰以脊兽,门前一对抱鼓石,两侧砌有青砖反八字影壁①,门楣内外正中各悬一匾,门外匾额书“文丞相祠”,门内匾额书“浩然之气”。

     

    大门与正殿构成一进院落,中央立有文天祥画像碑。正殿三间为腰厅②,面阔10.8,前廊后厦,筒瓦屋面并饰以脊兽,廊柱上有文怀沙和大康书写的木质楹联:

     

    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华史;

     

    山呼海啸,齐唱千秋正气歌。

     

    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魂再明。

     

    殿内正中为一尊文天祥半身塑像,塑像后置一道屏风,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穿过正殿进入二进院,院内有一株枝干南倾的枣树,被称为“指南树”。传此树为文天祥所植,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之义。虽是传说,但我确信为真。二进院的主体建筑为享殿,享殿三间,前廊后厦,屋面亦覆以筒瓦并饰以脊兽。享殿的门楣正中悬有一匾,曰:“万古纲常。”享殿中间的须弥石座上置一木龛,龛上一匾,曰“古谊忠肝”,龛内供奉一尊文丞相手持朝笏的彩塑坐像。

     

     

     

    1979年,“文丞相祠”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其《指南录》可称史诗,《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有《文山先生全集》存世。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父、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而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殿试夺魁,中了状元,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后官至右丞相、加少保、信国公。在元军进攻面前,文天祥力主抗战、苦撑危局,曾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又在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曾进兵江西收复失地。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境内)被俘,自杀未遂,被押至元营。文天祥见元将张弘範“不拜,弘範遂以客礼见之”。张弘範让文天祥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随即为张弘範书写了自己的诗作——《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攻陷厓山(今广东新会境内),张世杰阵亡,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主赵昺蹈海殉国,文天祥闻讯失声痛哭。元将张弘範劝说:“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答道:“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于是,张弘範派人将文天祥押送京师。

     

    途中,文天祥“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到达大都后,文天祥先被安排在馆驿之中,“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送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文天祥不当“座上宾”,愿为“阶下囚”。

     

    文天祥在“兵马司土牢”被关押了三年多的时间,当年关押文天祥的“兵马司土牢”应在今府学胡同。正因为如此,才有文丞相亲植“指南树”之说,或许“指南树”正是确定“文丞相祠”选址的依据。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多求才南官”,知“南人无如天祥者”,多次派人劝降,并许以高位。然文丞相不为所动,坚守气节,并在狱中写了大量诗文,包括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身在缧绁之中,其诗文被世人传诵,其墨迹更被视为珍宝。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曾对奉旨劝降的王积翁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简言之,不死可以,事元不行。文天祥知道,元世祖需要的是朝廷干臣,而不是乡间隐士。这样回答既避免了劝降者的难堪,又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至元十九年三月,益都千户王著等人在大都城内刺杀权臣阿合马;同年十二月,河北中山抗元义军欲攻打大都城,解救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遂于十二月初八紧急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回答:“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219),文天祥在柴市(今交道口一带)慷慨就义。“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文天祥临刑前在衣带上题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帝京景物略》记载,文天祥就义之时,“风沙昼晦,宫中皆秉烛行;百官入,亦秉烛前导。世祖以问天师张,悔之,赠公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太保、中书平章政事、庐陵郡公,谥忠武。命王积翁书神主,洒扫柴市,设坛祀。丞相孛罗行初奠礼。旋风起,卷神主云中,云中雷啍啍(tun),如怒声,昼逾晦。乃改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天乃霁”。

     

    姚广孝作诗称赞:

     

    凛凛宋忠臣,赫赫元世祖。

     

    礼遇各有道,声光照千古。

     

    这位道衍和尚不愧为明成祖的心腹谋士,深谙历史的辩证法和人类的良知;而不像眼下有的学者那样,挖空心思地寻求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与千古罪人吴三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注:

     

    ①反八字影壁,亦称撇山影壁,在大门两侧,与大门成135度左右的夹角。

     

    ②腰厅,亦称过厅,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

     

    参考资料:《宋史·传》(中华书局)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 于奕正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谭伊孝编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