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夫之的八股文观(1)-历史学
来源:  作者:田子爽  点击:次  时间:2001-08-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第三。王夫之反对八股文的过分格律化。对偶和起承转合是八股文格律化的两大要素。在对偶方面,八股文无法回避出股与对股之间的对偶,即使是高品位的八股文也是如此。王夫之说:“经义以引申圣贤意立言。初非幕客四六之比。”清楚表明了他反对机械对偶的激烈态度。他认为不能强求对偶而以文害意。应使出股与对股因内容的需要而水到渠成,无生拉硬扯之弊、刻意求工之迹。高手之文因厚积薄发,出之自然,所以虽对而不觉得其对。主要以意取胜。而庸滥八股文将对偶视为八股文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刻意追求对偶,瞎扯乱谈。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填腔换字”的一套功夫。他说:“有意之词,虽重亦轻。词皆意也。无意而着词,才有点染。即如蹇驴负重。四蹄周章,无复有能行之势。故作者必须慎重拣择,勿以俗尚而轻泚笔。”作八股文而仅仅求助换字,正是无意而着词,所作之文必如蹇驴负重,无复有能行之势。他又说:“文字至撮弄字面,而秽极矣。黄葵阳已启其端。至万历壬辰而益滥。陈懿德宪章文武出题曰:‘国宪王章,本朝为重;阐文绎武,昭代为尊。’此是何等语,而一时传诵为警句!嗣后效之以不通者三十余年。崇祯间诸名人力为洗涤。然犹有云日:‘天无子,人之圣者为其子;海无内。人之圣者居其内。’如此迷惑丧心之语,犹拔作南宫首卷。文字安得不陋?士习安得不偷邪?”可谓是一言中的。这样“秽极”、“陋甚”的换字文句,“国宪”四句竟“一时传诵为警句。嗣后效之以不通者三十余年”,后四句所属的八股文竟被“拔作南宫首卷”。“功名八股文”训练的换字法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只要念念不忘功名富贵,八股文训练永远不可能象王夫之所说的那样:“以龙跃虎踞之才。左宜右有。随手合辙,意至而词随。更不劳其拣择。”
  八股文作为格律之文,对起承转合布局的讲究更甚于其它文体,王夫之主张起承转合之法初看似有,细看似无,出神入化。泯然无迹。若作文者时时刻刻以此为理念,逐段凑合,所作之文又怎么能浑然一体呢?“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即起承转收以论诗,用教幕客作应酬或可。其或可者,八句自为一首尾也。塾师乃以此作经义法,一篇之中,四起四收,非蜇虫相衔成青竹蛇而何?两间万物之生,无有尻下出头。枝末生根之理。不谓之不通,其可得乎?”王夫之将机械起用起承转合之法的八股文比喻成“蜇虫相衔成青竹蛇”,讽刺可谓尖刻。
  第四,在八股文的章法上。王夫之抨击“死法”。倡导活法。死法者,“循章演句,讨取虚神语气。近日村里教书、坊问选手、三等秀才皆云云”。“功名八股文”作者作“截搭题”,擅长使用钓、渡、挽之类的“死法”。无论是长短搭、隔章搭、有情搭、无情搭,均以钓、渡、挽之法敷衍成篇。截搭题实际上是由互不连属的两部分组合而成。钓、渡、挽之法说到底就是要将两部分拉扯在一起。使之发生关系。王夫之对截搭题不屑一顾,对钓、渡、挽之类的为文之法更是嗤之以鼻。截搭题割裂圣贤经典。为之服务的钓、渡、挽之法又有何意义?对包括钓、渡、挽在内的钩锁之法。王夫之一概斥之为“魔法”,予以辛辣的嘲讽:“如‘哀公问政’章,于‘知仁勇’之仁,钩上‘仁义礼’之仁:‘不动心’章。以‘勿求于心’之心,钩上‘不动’之心:但困死呼应法中,更不使孔孟文理得通,何况精义?魔法流行。其弊遂至于此!”在迄今为止所见到的高品位八股文理论中,对八股文截搭题和依附于截搭题的钓、渡、挽之法的抨击中。没有超过王夫之的这些理论的。王夫之说:“无法无脉,不复成文字。”“且法者,合一事之始终,而俾成条贯也。一篇之中为数小幅,一扬则又一抑,一伏则又一起,各自为法。而析之成局,合之异致,是为乱法而已矣。谓之脉者。如人身之有十二脉,发于趾端,达于颠顶,藏于肌肉之中。督任冲带,互相为宅,萦绕周回,微动而流转不穷。合为一人之生理。若一呼一诺,一挑一缴,前后相钩,拽之使合,是傀儡之丝,无生气而但凭牵纵,讵可谓之脉耶?”“能无束湿之法而有法,无分析钩锁之脉而有脉。”这是王夫之对八股文“活法”最确切的解释,从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与诗文理论所说的“法寓于无法之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相通之处。王夫之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倡导八股文写作的活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王夫之所提倡的高品位八股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八股文程式化的进程,它与“功名八股文”对峙,不断抵消和降低八股文标准化的程度。在这种特殊文体中争得了相对的自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王夫之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他“只是个儒教异端,而不是彻底的叛逆者”(任继愈语),毕竟不可能彻底地扔掉传统的枷锁,然诚如鲁迅所言。从旧的营垒里来,情形看得较分明,反戈一击,往往能击中要害。他敏锐地发觉庸滥八股文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建议,的确难能可贵。同时,他的诸多八股文写作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写作课教学也不无裨益。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