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瑞士外交政策与中立问题(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1-07-1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瑞士在外交政策上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瑞士与欧洲一体化问题。随着欧盟的崛起,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新的形势,迫使瑞士重新对其欧洲问题的外交政治立场作出基本评估。瑞士加入欧洲联盟的问题已成为内政和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不仅是出于经济原因,而且涉及到瑞士未来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由于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于1995年1月1日加入了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所剩无几(除列支敦士登等小国)。对瑞士来说加入欧盟可以进入欧洲联盟的庞大市场,促进瑞士经济的长期繁荣,可谓是一举多得,但瑞士人也担心本国的中立受到影响。一般认为,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5] (P20)瑞士人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欧盟从它建立时起就不仅仅局限于要实现经济目标,而且也要实现政治目标。随着欧盟的扩大和货币的统一,其结果必然将是共同的外交政策,共同的安全政策,以及共同的防卫政策,这些与中立所应承担的义务相抵触。永久中立国家的中立义务有主要的中立义务和次要的中立义务之分。战争期间中立国家所应承担的中立义务一般称为主要的中立义务,如防止和阻止交战国任何一方利用自己的领土,不给交战双方以任何支持,在应用国际法和国内法实施细则时对交战双方要不偏不倚等等。[5] (P19)而和平时期中立国家所应承担的中立义务一般是次要的中立义务,主要是避免卷入第三国之间未来的战争,如不发动战争,不参加第三国之间的战争,武装保卫中立,实行普遍的中立政策,不缔结军事条约和参加军事集团,原则上也不参加集体安全体系等等。(注:参见《瑞士国际法年鉴》第14卷,1957年。)
  在加入欧盟问题上,瑞士考虑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永久性中立问题,而关键是主权问题,瑞士不愿意把相当大的一部分主权交给多国机构。瑞士的观点是,欧盟是统一市场和统一货币的同盟,最后实现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权几乎都交给欧盟理事会去决定,欧盟法律成为国内法律,成员国的主权明显减少,这与中立原则极可能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6] (P37)而中立法范围内的主权对永久性中立国家来说是不可转让的。随着欧盟机构权限的扩大,成员国的主权转让也相应增加,同时欧盟机构在很多方面采取多数表决或绝对多数表决原则。随着成员国的增加,这种表决方式更能增加工作效率,否则,如果主权转让的同时,采取协商一致的表决原则,那么,许多事情将很难协调一致,最终结果只能是议而不决。如欧盟的贸易政策是由欧盟领导决定的,与其它国家的关税协议也由它出面签署,而且还可以对其他国家采取单方面的经济措施,包括经济制裁,当欧盟决定对非成员国的第三国进行经济制裁时,中立国家根本不能例外,如此一来,永久中立国就可能违反中立义务。
    还有一个使中立国瑞士望而生畏的问题,就是欧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关系。欧盟成员国大多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根据北约协定,一旦北约或者它的成员国同非成员国的第三国发生战争,北约除了采取军事手段外,必然也会采取政治和经济措施对付敌国。欧盟内的北约成员国必须采取共同行动。这时即使永久中立国的成员国可以免于参加军事行动,但是,对于政治制裁和经济制裁,它是不能不参加的。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等战争表明,现代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战争、经济战争和高科技战争。欧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合作越密切,永久中立国家在欧盟内的处境就会越发艰难。同时,瑞士人也担心在欧盟内部大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国,而瑞士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如果加入欧盟它也将不得不接受大国强加的意志,被大国牵着鼻子走。永久中立是瑞士长期实践而且证明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瑞士人民也对中立政策十分留恋。所以,不愿使中立政策在加入欧盟后受到巨大冲击是瑞士至今徘徊其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因素。
    瑞士至今不愿加入欧盟,除了害怕与中立政策相抵触,还与其“淡交如水”的传统思想有关。由于中立外交历史成因不同的原因,在不结盟前提下,瑞士的外交不如瑞典那样显得更自由、更灵活和更广泛。根据瑞士宪法,对外签定条约以及加入国际组织,联邦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交付全民公决,取得选民及各州的双重多数。多年来瑞士全民公决投票多次否决政府提出的加入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 中立外交政策对瑞士的影响

    瑞士中立政策是符合本国人民利益的,其永久中立外交政策最直接地反映着瑞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其一,永久中立政策带来了国内的政治安定。因为瑞士恪守中立,避免了邻国的干预,从而使得本国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致于发展到激化的地步。所以虽然瑞士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多种文化的国家,但瑞士各州仍然能够凝聚在一起,结成一个比较紧密的共同体,从而保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瑞士的一位政治家这样评价中立政策:“中立是正确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这是经过许多世纪的实践所证明了的,这表明它是维护我们国家自由和独立的最好手段,奉行中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我们置身于小国不幸的政治纠纷之外。”[7] (P89)
    其二,中立政策为瑞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中立带来的政治安定局面极有利于瑞士的经济发展。从欧洲30年战争结束的1648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瑞士农村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农村地区,富有的农民还会写字、算数,瑞士几乎没有城乡差别。[8] (P12)特别到了20世纪初以来,瑞士人均收入居于世界前列,以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屹立在西欧中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6年,瑞士人均国民收入是世界第一位,为44350美元。在对外经济上,瑞士世界上主要资本输出国,它主张自由贸易原则,目的在于保护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在国外的大量投资,保证其能源、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基于这些原因,瑞士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废除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也反对国际上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这对于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的瑞士有相当大的作用。
    瑞士因以中立著称,给人以信任严谨诚实放心的感觉,几百年来它从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小山国变为世界的保险箱和钱袋子,目前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资本存放地。全世界私人资本的36%存放在瑞士的资本管理银行里,粗略估计达30000亿瑞士法郎以上,有价证券超过10000亿瑞士法郎。[9] (P9)另外,伦敦金融市场每年赢利的三分之一资金都存入了瑞士。自1991年苏联瓦解以来,光从俄罗斯非法转移到瑞士的资金就高达1000亿瑞士法郎。瑞士银行业是受中立政策影响最大的一个行业,每年的直接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税赋占联邦税收总额的11%,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支柱产业如机械、化工、钟表、旅游等行业,遥居首位。[9] (P9)银行业为增强瑞士国家经济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瑞士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中立政策是分不开的。
 其三,永久中立政策使瑞士在国际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欧洲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瑞士的中立地位,它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中,如维和、裁军、缓和紧张局势、加强国家间的信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永久中立的瑞士,在国际关系中往往给各国以“良好服务”“和平使者”的形象。瑞士的这种良好服务可以归纳为:中介和调解争执的作用;参加国际仲裁;履行国际委任;参与维护和平的行动;向国际谈判各方提供服务;向国际组织及各国提供谈判的场所地址。[7] (P90)
    其四,瑞士因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永久中立政策,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成为国际机构总部之国。瑞士的巴塞尔市既是世界“药都”,又设有国际结算银行总部;苏黎世市除了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以外还是国际足联的总部;达沃斯村是世界经济论坛的所在地;伯尔尼是世界钟表之都;洛桑是国际奥林匹克的总部;日内瓦是世界名城,它不仅是旧国联和现在的联合国欧洲总部,而且是世界上召开会议次数最多的国际会议城市之一。“世界分为五大洲: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和日内瓦。”这是法国外交大臣塔列兰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一句名言,以此极言日内瓦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10] (P218)联合国成立以后,日内瓦随即被联合国定为其在欧洲的总部。联合国除了在纽约召开安理会和成员国代表大会(联大)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大会均在日内瓦举行。日内瓦的国际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与联合国有关或有联系的机构。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议、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公署、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贸易组织(原关贸总协定)、联合国裁军谈判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电讯联盟、国际劳工组织。二、国际组织。如国际教育局、欧洲原子能中心、欧洲自由贸易组织、欧洲移民国际委员会等政府组织。三、民间组织机构。日内瓦有200多个非政府的民间机构,各国议会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民防组织、国际妇女联合会、国际警察协会、社会发展国际协会、社会科学术语国际中心、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登山协会国际联合会、公路联运国际联合会、世界滑水联合会、收入与财产研究世界协会、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宗教理事会、文学与艺术国际协会、国际法学家委员会、保卫儿童国际委员会等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总部均设在日内瓦。每年在日内瓦召开八万多场国际会议,处理有关裁军、人权、国际贸易、环境、难民、灾害、电讯、气象、知识产权、劳资纠纷、核扩散等几乎无所不包的问题。各国际组织和外交使团每年光是向日内瓦支付各种费用和社会保险费就高达36.5亿瑞士法郎。[11] (P25)瑞士既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为本国带来了巨额财富。
    其五,中立政策使瑞士成为世界的避难之国,为世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同时也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做出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瑞士的人道主义援救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由瑞士人亨利·迪南创立的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机构,每年为世界各地人道主义援助奔波,它成为瑞士中立政策的象征。信任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要诀,所以“比瑞士更中立”便成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流行的口号。[10] (P184)
    由于人道主义精神在瑞士处处得到体现,因此瑞士本身也成为各国人士的避难之国。瑞士从近现代以来接纳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政治犯”和难民,从一战二战中为战俘、犹太人避难到现在为前南斯拉夫难民的安置;世界上有许多著名人士都曾在瑞士逗留和避难,最著名的人士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列宁在1895—1917年曾三度出国,在国外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瑞士度过的。列宁之所以在瑞士逗留这么长的时间,这和瑞士国内的和平稳定、中立、以及人道主义有关。在一战前夕和期间,欧洲极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或限制列宁的逗留和旅行,但惟独瑞士却张开双臂欢迎列宁。瑞士高度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环境也给列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瑞士尽管从自然资源来说是属世界上最贫瘠的国家之一,但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位置,在政治上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在外交上采取永久中立的政策,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的原则等,使瑞士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伊甸园”。瑞士的永久中立外交政策是符合瑞士国家人民的利益的,因此,可以说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是正确的。党的十六以来随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在很多方面也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