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与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变化(1)-历史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1-07-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殷墟的考古工作始于1928年。在迎接殷墟发掘70周年庆典的前夕,我们就殷商时期安阳地区的古气候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兹将结果简述如下:
  
        一、遗址位置与样品采集

    安阳盆地位于太行山东麓,约处36°N,144°E。西部所依山区内的最高峰赵掌尖老海拔高1856米。南北两侧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盆地范围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由130米逐渐降至80米左右。由太行山发源的洹河(又名安阳河)自西南流入,先东北行,后东南行,再汇入卫河和海河,最终在天津附近注入渤海。盆地中堆积了冲洪积物和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现今盆地周围丘陵山地分布有落叶阔叶林。盆地内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殷墟位于安阳盆地与华北平原交汇处的洹河二级台地上。面积约30平方公里。因历年来人类活动频繁,以至殷墟遗址的中心区较难找到未经破坏的商代古地面沉积物以进行商代气候研究。故我们选择了殷墟以西的水冶镇姬家屯遗址进行采样分析。
    姬家屯遗址距殷墟约10公里。与殷墟遗址一样,分布在洹河岸边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部堆积的主要是商代文化层,西部则为西周文化层。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层在中部有所交错(西周文化层叠压于商文化层之上)。
    通过观察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地层剖面,我们注意到姬家屯遗址西部堆积的是单纯的西周时期文化层,西周层下是自然堆积的红褐色“生土”。由于西周文化层与其下伏生土是大面积非打破性地层叠压关系,故可认为该层红褐色生土实即西周文化层形成以前的古地面。其中包含有殷商时期及殷商以前的古代气候信息。
    采样方法:选择文化层对其下伏生土无打破关系的地段,剥去风化外表,直至露出新鲜剖面。自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的顶端开始,向下分两段采50厘米的柱状样品。每段25厘米。用洁净的韧性纸包裹起来,标明柱状样品的上端方向。再携回实验室测试。

        二、磁化率测定

    中国的黄土在气候冷干或温暖的影响下,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表现为含超微磁粒多少的变化,即冷干气候下磁粒减少,而暖温气候下磁粒增加。由专用的磁化率仪顺序测定样品的磁粒含量,以高斯质电磁单位(CGSM)量化。然而将各样品的磁化率做成联线图,即成磁化率曲线。该曲线能较好地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我们将在姬家屯遗址所采的柱状样品送至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古地磁实验室,用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WCL-1磁化率仪每隔5厘米测1个磁化率,共测定了9个样品的磁化率。并将所得结果做成。
    从中可知磁化率呈现出双峰夹一谷的曲线变化。即剖面底部深1.3-1.35米处磁化率形成首个峰值,达230×10[-]6CGSM,然后磁化率减少,曲线次第下降,至剖面深1.2-1.1米处,形成磁化率低谷,其磁化率为130×10[-]6CGSM,到剖面深0.90-0.95米处,形成磁化率另一峰值,其磁化率为180×10[-]6CGSM,到剖面深0.85-0.9米处,即红褐色顶层埋藏土的顶部,磁化率再次减少,磁化率曲线显示下降,磁化率为160×10[-]6CGSM。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