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经济史著作。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富人阶层和商人群体开始崛起,国内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更加频繁,货币需求量急剧增长。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严守则《通商集》3卷,洪遵《会稽和买事宜录》7卷,赵勰《广南市舶录》3卷,李德裕《黠戛斯朝贡图》1卷,崔峡《列国入贡图》20卷,宋敏求《朝贡录》20卷,高少逸《四夷朝贡录》10卷,李清臣等《元丰土贡录》2卷,佚名《安南土贡风俗》1卷,佚名《西南蛮夷朝贡图》1卷,李孝友《历代钱谱》10卷,封演《钱谱》1卷,张台《钱录》1卷,于公甫《古今泉货图》1卷,陶岳《货泉录》1卷,杜镐《铸钱故事》1卷,董逌《钱谱》10卷,洪遵《泉志》15卷。
治河赈灾经济史著作。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粮食物资供给之地。为保证漕运畅通,北方的黄河诸水与南方三吴水利得到有效治理。兴修水利还与救荒赈灾相关联,成为唐宋朝廷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张动《直达纲运法》并《看详》131册,王章《水利编》3卷,佚名《水部条》19卷,沈立《河防通议》1卷,李垂《导河形胜书》1卷,章惇《导洛通汴记》1卷,佚名《宣和编类河防书》192卷,李注《李冰治水记》1卷,佚名《大禹治水玄奥录》1卷,郏亶《吴门水利》4卷,单锷《吴中水利书》1卷,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2卷,富弼《救济流民经画事件》1卷,董煟《救荒活民书》3卷、《活民书拾遗》1卷,刘珙《江东救荒录》5卷。
上述各类经济史著作的增多,反映出整个社会对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给予自觉重视和普遍关注,标志着当时学者对经济史著作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唐宋时期经济史著作的勃兴,对中国传统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有关治河、漕运、农贸、工商、财政、救荒之类关系国计民生的历史撰述,有的萌生于唐代,有的兴起于宋代,至元明两代呈现出明显增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史家的高度重视。以正史《经籍志》和《艺文志》的“史部·故事类”记载为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两《唐书》无一记载,《宋史》占据十分之一以上,《明史》则占据半数之多,说明关注与撰写经济史著作的人数日益增加,成为“史学走向社会深层的又一个重要标志”(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第二,自从杜佑《通典》确立“以食货为之首”(《食货典序》)的撰述思想和撰述体例以后,历代典制体史书奉为圭臬,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宋白等《续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通考》、清代官修《续通典》、《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文献通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诸书均以食货内容居首,自觉地从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中考察历史,对社会经济发展史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三,经济史著作的蓬勃发展,为唐宋以后历代正史《食货志》的撰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两《唐书》以前的历代正史,《食货志》绝大部分记载与农业经济相关的田制、赋税、户口、徭役诸方面内容,而自《宋史》以后的历代正史,《食货志》记载的与国民经济相关的货币、商税、市舶、会计、漕运、水利、赈灾各方面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极大地拓宽了史书《食货志》撰述的内容。
第四,唐宋以来经济史著作的勃兴,把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一史学思想的影响下,宋、元、明、清学者撰写了大量的农政、盐政、茶政、马政、船政、漕政、荒政等经济史著作,不但清晰地反映出上述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而且形成关注社会历史与国计民生的传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