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大陆近代商人之研究(1)-历史学
来源:  作者:冯筱才  点击:次  时间:2001-07-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格局分布不太合理。时间上研究者们的视线多集中於明、清两代(尤其以晚清为还)。在170余篇论文中,属于这个研究区间的占 70%强,有120余篇。而讨论191 2年后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商人的文章不到20%,共32篇。其余为通论性质或综述性文字。大致上,侧重於明清时期的多为讨论商帮或地方商人者,而属意於晚清者多为治商会史者,然而自 191 2年后的近代中国正是风质变幻、社会急剧动荡之时,考察商人於其间的心态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故亟待加强。

    空间上论者们多集中於几个特定区域,特别是对晚清商人之考察基本上以苏州、上海、天津、广东、武汉等几个地方为主。当涉及到北京政府或南京政府时期,则大多只能举天津、上海等地为证。这种现象固然与资料利用有关,但仅依靠一、二城市的观察,视野未免狭隘。

    3.微观考察过於欠缺。研究商人必不能离开对一个个单独的人的微观考察,但大陆学者似乎擅长於从宏观上去把握,於商人个案分析甚弱。除了「南张北周」及几位有名的「官僚或买办商人」(如盛宣怀、唐廷枢、虞洽卿)或被官方承认的「民族资本家」(如刘鸿生、卢作孚、穆藕初)外,别论者每每谈到具体的商人,只好去从「文史资料」中寻求帮助。

    对商办企业的个案研究亦极少,几乎找不到正式成果可供介绍,相对於1980年代初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对企业史研究所作的卓著努力,最近几年是大大忽视了这个领域。

    商人社团研究除了苏州、天津、上海等地外,其余地区亦有待加强。而且研究对象除了规模大之商会,宜将触角深入到更小的商人群体。

    3.方法仍嫌陈旧。虽然已有若干垃学者开始引用一些新的理论架构来阐释近代商人历史,但就整个研究领域来看,传统的解释框架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如关於「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下层论」、「两面性论」等。而受革命史观的支配,对商人在历次政治变助中的表现仍有人动辄以「革命」或「反革命」来作价值评判,离冷静、客观的标准尚远。

    四、 结 论

    综上所述,可以说现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商人研究在大陆还刚刚起步。1960年代后,商人一直被冠以种种特定名号或贴上形状不一的政治标签,而从中立的学术立场来作客观的研究基本上无从谈起。令人稍觉宽慰的是,最近20余年来大陆的学术研究环境渐趋宽松。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甚至开始影响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之形成;私营工商业亦正成为大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切无疑有利於近代商人研究工作的开展。从众多相关论文的发表我们可以感受此一研究领域正在升温。但研究人员的观念与素质、档案史料的发掘与开放程度、自由讨论空间的大小都在制约著此项研究工作的成效。我们期待著在未来的日子里,近代商人研究能获得更有意义的发展。

 


    注 释:

    [1] 1914年3月2日由北京政府公布的(商人通例》规定商人为商业之主体,而商业则包括以下 17类;买卖业、赁贷业、制造业或加工业、供给电气煤气或自来水业、出版业、印刷业、银行业兑换金镶业或贷金业、赡承信托业、作业或劳务之承揽业、设场屋以集客之业、堆褛业、保险业、运送业、承揽运送业、牙行业、居间梁、代理业。参看张士杰编,《商人宝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7月初版. 1935年 5月增订第1版),页425;陶汇曾编.《商人通例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O月),页13;刘绍基编,《商人要览》(南京:南京书店,1933年4月),页14-25。

    [2]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页 93-97。

    [3]同上书,页 206。

    [4]徐鼎新,(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面面观>.《档案与历史》.1988年.期 3。

    [5]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7月).页247-251;徐鼎新,<近代上海新蚕民族资本家深层结构的透视——从二十年代初上海商会改组该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期 3:徐鼎新,<从绅商时代走向企业家时代——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总商会>,《近代史研究》,1991年,期 4。

    [6] 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页 35。

    [7]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86;徐鼎新:<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面面观>。

    [8] 贺跃夫,(晚清绅商群体的社会构成辨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期4。

    [9]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7月),<序言>,页 4。

    [10] 即马敏著,《过渡形态:中团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月)及朱英著:《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

    [11] 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页28-38。

    [12] 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页 21.

    [13]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月),页128。

    [14]同上书,页147。

    [15]张亦工、徐思彦.< 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阳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采>,《近代史研究》,1992年期2.

    [16]马敏,<早期资本家阶级与近代中团社会结构演化>,《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期3。

    [17]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页4、336。

    [18]张亦工、徐思彦,<19世纪初期资本家阶圾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

    [19]桑兵,<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近代史研究》.1990年,期 5。

    [20]虞和平,《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自为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91年,期 3;朱英,<从清末商会的诞生看资产阶级的初步形成>,《江汉论坛》,1987年,期 2.

    [21]马敏, 《过渡形态:中国早期实产阶级构成之谜》,页191-206。

    [22]莫世祥,<孙中山与资产阶级在一九二三年>,(近代史研究),1987年,期1;温小鸿, <“商团事变”前后广东商人的心理变化>。《学术研究》, 1988年,期 6。

    [23]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期1。

    [24]朱英,<关於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历史研究》,1996年,期 4。又请参阅氏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 5章,页105-162。

    [25]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 283。

    [26]请参看胡光明,<论清末商会对长芦盐务风潮的平息>,《历史档案》,1994年,期 2;又<论北洋时期天津商会的发展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89年,期3;屠雪华,<论清末苏州商务总会的性质>,《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期 2;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期1。

    [27]如张守广,《明清时期宁波商人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 年第3期;黄逸平,(近代宁波帮与上海经济>,《学术月刊》,1994年,期 5;姚玉明,<近代“宁波帮”文化心态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期 2。

    [28]如范金民,<洞庭商人的经营方式与经营手段>,《史学月刊》,1996年,期 2;马学强, <一个传统商帮的近代变迁——苏州洞庭帮在上海>,《史林》,1995年,期 3;方志远、黄瑞卿,<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中国史研究>,1991年,期 4。

    [29]主要有<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期 2;<清代湖南的外籍商人>,《清史研究》, 1991年,期1:<清代广西的地方商人>。《历史档案》,1992年,期 1;<清代湖南商人的经商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期1。

    [30]如虞和平,(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行会的近代化>,《历史研究》,1991年,期5;朱英、马敏,<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及其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期 3;唐明锋,<清代行会的性质和作用>,《史学月刊》,1988年,期4;孔祥毅,<晋商行会:自治自束自卫的商人机构>,《文史研究》,1994年。

    [31]张亦工、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年,期 2。

    [32]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经济力量的手段问题>,《文史哲》,1992年,期 5。

    [33]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328-329。

    [34]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页 275;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还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月),页 298。

    [35]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页 281。

    [36]参看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页432-446;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页104;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 350:《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页136。

    [37]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页 179。

    [38]吴伦霓霞、莫世祥,<粤港商人与民初革命运动>,《近代史研究》, 1993年,期5;马敏,《宫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 356。

    [39]朱华,<一二八战争期间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党政权态度的转变>,《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 2期。

    [40]参考曹必宏,<九一八前民族资产阶级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关系>,《史学集刊》,1989 年,期1;《九一八后民族实产阶级与国民党政权关系>,《民国档案》,1989年,期 4;张义渔,<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史林》, 1992年,期1。

    [41]请参看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页254-276: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第 5、 7、 9、11章;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页241-290;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328-367;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页391-446;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页180-284;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经济力量的手段问题>,《文史哲》,1992年,期 5。

    [42]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页8-11;154-159。

    [43]马敏,<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期 3。

    [44]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页202-275、366-388;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页163-215、 587-589;赵洪宝,<清末民初商会对政府制订工商政策的影响>,《学术界》,1994年,期 2。

    [45]马敏,《早期资本家阶级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化>,《天津社会科学》, 1992年,期3;又氏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页234-242。

    [46]桑兵,<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近代史研究》,199O年,期 5。

    [47]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社团考察>,《东方》,1996年,期 2;张海林,<论本世纪初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江海学刊》,1996年,期4;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页159-165。

    [48]参看朱英:《早期资产阶级概论》,页236-237:又氏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页95-99;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页304-328;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页335-365;乔志强、赵晓华、<清末民初资产阶级心态初探>,《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期 4。

    [49]徐鼎新,<从绅商时代走向企业家时代——论1920年上海总商会改组>,《近代史研究》,1991年,期 4;马俊亚,<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型和精神境界>,《史学月刊》,1995年,期 4。

    [50]乔志强、赵晓华,<清末民初资产阶级心态初探>;朱英,<晚清商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兴学活动>,《长白学刊》,1996年,期 5,又<晚清商人尚武思想的萌发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3年,期3。

    [51]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月),页199。

    [52]朱英,<近世中国商人发展历程的新探索——评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历史研究》,1994年,期 5。

    [53]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页 410-422。

    [54]「南张北周」即张謇与周学熙。有关周学熙研究请参考《近代史研究》,1991年,期 5所刊<周学熙实业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关於张謇,请参阅伍贻业, <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历史研究》, 1989年,期2;马敏,<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士商”——张謇与涩泽荣一之比较>,(《近代史研究》,1995年,期1);林庆元、罗肇前,<比较”南张北周”的实业道路> 《史学月刊》, 1994年,期 2等。其他,盛宣怀请参考夏东元著,《盛宣怀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4月);唐廷枢可参考余德仁,(论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等;虞洽卿请参考金普森主编之《虞治卿研究》一书(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年 5月)。刘鸿生研究如王双,<刘鸿生改革招商局的回顾与思考>、《学术月刊》,1993年,期 5、张圻福,<抗战时期的刘鸿生>,《民国档案>,1995年,期 2:另卢作孚可参考凌耀伦,<论卢作孚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期 3。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