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方块壮字经久不绝却难成通行文字的原因(1)-历史学
来源:  作者:覃晓航  点击:次  时间:2001-08-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另外,方块壮字不是超方言文字,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字形体。例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feiz(火)的字,在靖西、德保等县写成“微火”;在陆边、隆安等县写成“门火?”;在武鸣县写成“微”;在龙州、百色等县则借用汉字“肥”来表示。又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mboq(泉)的字,平果、上林等县写“沓”;龙州、靖西等县写成“稾”;宁明、武鸣县写成“氵布”。有时候,同一个字在同一个县区内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haeux(米),德保县内就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成“餦口人?”,另一种写成“餦叩”。又如,同样标记壮语词goep(蛙),龙州县内也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写成“吸”,另一种写成“蛤”。方块壮字的这种严重的方言分歧,必然阻碍文字的统一。
  还有,方块壮字以汉字的读音去记录壮语词的读音难于达到准确性,因为汉语语音和壮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前者去记录后者,必然有误差,而这种误差则使文字在科学性方面大打折扣。⑦
  其二,汉壮文字在社会地位中的差异。方块壮字是壮族人利用汉字或汉字偏旁,并模仿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创制而成的,因此,要创制方块壮字必须在谙练壮语的条件下首先精通汉字,因为造字者要用汉字来作为创制方块壮字的材料,这就需要造字者具备熟练地把汉字偏旁拆开,然后再按照壮语词的读音和意义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或把两个汉字合为一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壮族人学习、掌握、通用汉字在先,创制方块壮字在后。覃乃昌先生说过:“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就十分密切,壮族地区长期在汉文化圈内生活,使用的是汉字”⑧“壮族地区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即办有以汉语文教育为主的私学,自唐宋以后,设有孔唐和书院,继之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和私塾。壮族文人还借助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创造了表达壮语音义的古壮字”。⑨“武鸣县的教育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教育基本上是通过汉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⑩由于汉文在方块壮字创制前就已经是壮族人的通用文字,在壮族社会中占正统地位,这样,携上述缺点的方块壮字就只能屈居民间辅助性文字的地位。这样的地位很难让它登上全社会通行文字的宝座。
  其三,没有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一种文字要成为统一的、通行的书写工具必须取得官方文字的地位,要取得这一地位首先要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青睐。这已为许多历史事实所证明。例如秦以前我国使用的汉字是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淘汰了繁难的大篆,以较简化的小篆为官方文字,小篆遂通行全国。又如越南在秦始皇征岭南并设象郡(越南中部和北部)之后的2000年间一直视汉语文言为正式文字,并通行全国。但1945年越南独立之后,统治者便以越语罗马字作为国语字,取代汉语文言的官方文字的地位,于是越语罗马字很快成为全社会的统一文字。而方块壮字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囿于民间小范围流行,从未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只是偶被汉史籍称为“土俗书”。究其原因,秦始皇攻占岭南,建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后,继续推行他的“书同文”政策,在岭南各级政府确立汉文的官方地位,并对当时还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壮族先民进行汉文教育,以利于他的统一领导,政令畅通。所以,两千多年来,汉文一直是壮族地区的官方文字,在广大壮族人民中根深蒂固。同时,岭南地区的历代统治阶级也一直视汉文为正式文字,不管朝代如何更迭。这样,汉文在壮族地区的官方文字地位始终固若金汤。在这种情况下,方块壮字想取代汉文的官方地位,成为全社会的统一文字,其难度系数不言而喻。
  
  注释:
  ①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②梁庭望《壮族三种文字的嬗变及其命运的思考》,《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1999年第1期。
  ③④郑始青《靖西壮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6年,第259页。
  ⑤⑧⑨⑩覃乃昌《试论拼音壮文推行困难的基本原因》,《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⑥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1页。
  ⑦陆发圆《方块壮字的萌芽和发展》,《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