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明季丽江土司势力向藏区扩张始末及纳西族遗民踪迹概溯(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杨嘉铭 阿绒  点击:次  时间:2001-07-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B 、我们在甘孜州康南巴塘、理塘、乡城等地调查期间,民间传说中的木氏土司,藏族称之为
“舶萨当杰布”,这个萨当杰布是实有所指的,他的名字叫“四郎罗登”。四郎罗登何其人也?便
是木氏十九世知府木增。《理化县志稿》载:“印经院在县治长青春科耳寺之左,呼作巴孔者是也,
清康熙时所建,置《大藏经》版十余万块,相传为松弄热登(四郎罗登的异译)所赠。经卷首有汉
文《三藏圣秩序》。三藏原颂大明天肇三年佛道成日,领顿首书及十方五觉诸灌顶授记佛长子不动
金刚木增等字。禄天肇三年上距万历八年已四十年,正第三世达赖创修长青春科儿寺,之后宜为所
刻赠。所谓松弄热登者其木赠之译名舆欠”。明万历五年时木增尚末出生,万历二十六年保勘袭职
时,年仅十二岁。到天启年间,已正方弧超他最后完成了对甘孜藏区康南的扩张和统治。据传其势
力范围东达雅砻江畔(今雅江县)直接威胁到明正土司(其时称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属地安危,
明正土司一面隔江严阵以待,一面飞报朝廷,要求干预。由于雅砻江天险阻隔,明正土司的强大力
量的对峙,才阻止了木氏土司的继续东进。再则因木增崇佛,故藏区民间传说中的木氏土司叫“绎
杰布郎四登”。
    C 、刘龙初《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乡纳西族调查报告》,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
“纳西是数百年前,从丽江、中旬等地迁入的,至今已有十九代了,它主要分布在俄亚乡。”俄亚
是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的一个乡,全乡共有529 户,4219人,分属藏汉、纳西等民族,纳西族有
2490人,是该乡的主体民族。“”俄亚是由俄亚大材而得名,乡政府设在这里。俄亚大村位于苏达
河中部与苏达河上游的克米局,据说是纳西族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两个村子。传说俄亚大寨已有四百
多年的历史。现有130 户人家,占全乡总户数的22%,人口有106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除一
人是上门的藏族外,全部是纳西族。“”大约在四百年前,即明嘉庆到万历年间,丽江木上司在明
皇朝的支持下,与吐蕃进行争夺地盘的斗争,先后占据了巨甸、维西、中甸、德钦、巴塘、理塘等
地。蒙番畏而敬之为‘舶萨当王’“。万历五年左右距今四百一十多年,与上述”四百多年前“”
至今已有十九代“是基本吻合的。同时亦证实了木氏土司向藏区扩张的势力范围除了甘孜州整个康
南外,还有四川木里藏区。    关于西藏昌都芒康县南(旧盐井地),今天仍与木里俄亚一样,
境内”尚有一百九十五户,一千一百余人住的纳西乡。“宣统元年段鹏瑞著《盐井乡土志》自序中,
除引余庆远《维西闻见录》语外,还叙:”土人谓木氏为木天王,今尚有此名称。予于光绪龙集
丁末之岁,奉橄司榷其地,甫至聆听其语音,讶与丽江相近,问之通事,则曰丽江之麼些语也。惟
以地当川藏之交,故又杂以藏话,且土音稍别耳。然则盐井向归木氏为可证亦。“《西藏自治区概
况》第一章第三节中简言道:”西藏自治区内,除了以上民族外,在昌都地区南部还居住着少数纳
西族“。    木氏土司何时结束对康南的统治,一般都未言确切年代,泛曰”明末清初“《木氏
宦谱》中记叙其在结束迪庆藏区的统治时间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中所叙大体一致,为清康熙
四年(1665年)。”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木氏在结束川康南的统治时间应在康熙四年以前。至于以
前到什么时候,笔者认为是在清初顺治十年(1665)左右。其理由是,巴塘著名寺庙丁林寺(又名
噶丹彭德林)建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藏历第十一绕迥土猪年)该寺寺址原为木氏土司在巴塘
建立的一个纳西官寨,寺庙建在纳西官寨遗址上后意味着木氏的统治在该地已经彻底瓦解。寺庙建
筑一般需要数年时间。客观一些,定为清顺治年间是可信的。
    木氏土司从开始向康南扩张到实行全面统治的时间,从明万历五年左右算起至清顺治年间止,
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木氏土司向康南扩张的路线,据调查分析,主要分两路。一条路线是:“丽江木氏土司进攻木
里以及木里以北地区,据说是从丽江宝山东渡金沙江,沿冲天河面上,经木里西部直抵甘孜州康南
稻城、理塘等地。至今在冲天河沿岸还残存传说是木天王进兵时修筑的碉堡。……俄亚乡扼守金沙
江、冲天河和东义河要冲,传说是进兵宁菠、木里、盐源等地的战略要地。”我们在丽江调查期间,
丽江地区志办的杨启昌同志也谈到这条路线的相同看法。第二条路线是以迪庆藏区为据点,争夺的
焦点是今德钦县的奔子拦渡口一带,强渡金沙江入得荣、乡城、巴塘等地。至于占领盐井则可能是
从这第二条路线的分支,至盐井并非是从那里继续北上,主要目的是控制那里的盐。盐井的盐是迪
庆藏区、西藏昌都地区,四川康南以及更远地区的藏族的生活必需品。木氏认为只要控制了盐井,
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更有利于对上述地区的统治。《木氏宦谱》中曾有在崇须年间重建盐井寨的记载,
说明木氏土司与当地藏族部落的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拉锯战。
    三、木氏土司势力向迪庆藏区扩张和统治的手段、措施1 、武力征服。军事扩张是木氏土司向
藏区扩张的最主要并最基本的手段。可以说,木氏土司向藏区和其它地区的扩张史,是一部血淋淋
的战争史。战争使无数纳西族青壮年男子颠沛流离,战死于疆场;也使得无数藏族人民流离失所,
家破人亡。无论给纳西族人民,还是给藏族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不幸,客观上亦造成了历史
上的民族隔阂,而木氏土司家族却世世显赫。以“丽江王”而声名远播。前面对于武力征服多有涉
及,故不再赘述。
    2 、移民。木氏土司为了巩固在扩张区的统治,每当战胜一地,都要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若
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因海拔高,气候严寒,不适宜于纳西族人生产、生活,则将其归附顺诚之土
酋封为“舶白色”、“木爪”等职,来管理当地藏民;在气候较好、海拔相对较低之农区,特别是
战略要地,则“徙摩些戎之”,建立纳西人聚居村寨。被迫迁的纳西人平时为农,战事为武,同时,
木氏还派遣自己的亲信,在聚居区建立官照,管理镇抚当地纳、藏人民,被称之为舶绎本“。例如
在巴塘县内,民间既有流传又可考证的比较大的纳西族酉聚居区就可举出三处,一处是巴塘县城,
原丁宁寺址就是一个很大的纳西族官寨,在巴塘县城附近的架炮顶有很多被当地居民称为埋藏”浆
若“(即纳西族尸首)的坟墓,相传也是明代纳西族入侵时留下来的,随葬品中有纳西族爱吃的红
米”。另一处为被称之为小巴塘的中咱,那里的山岗上至今还残存着纳西族官寨的遗址。再就是今
天仍然居住着纳西族移民的白松乡,那里的纳西族官寨设在日麦村附近,残迹犹存。其实仅巴塘一
县而言,纳西族聚居村寨远不止此,木氏土司移民措施,是其统治能在所辖的藏区维持一个多世纪
的关键措施。这些地区距离丽江最近处亦在数百里之外,最远处便在千军之遥,战线长,军队调遣,
粮草接济都十分困难。就藏区出产而言,也不能长时期供养成千上万的移民,于是大量移民,“平
时是木氏土司的农奴,要开垦土地,交纳赋税,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又是木氏土司的土兵,要日夜
守护在山顶上的碉楼中”。由于木氏土司派出的“绎本”横征暴敛,曾激起过藏、纳西族人民的共
同反抗,在巴塘白松就曾发生过砍“绎本’官头的事,这个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详见《巴塘白松纳
西族调查》)。
    3 、宗教怀柔。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崇佛的民族,宗教势力和影响力极盛,自元代西藏纳入祖
国版图后,推行土司制即采取“僧俗并用”之策。木氏土司深黯以教固政之理。为了巩固其封建统
治,取信于藏族民众,抬高声望,极力扶持和拉拢藏传佛教各派势力。明季,噶举派在西藏昌都地
区和康南的实力雄厚,举足轻重。座落在西藏昌都县噶玛区的噶玛丹萨寺,曾与楚普寺一样,是噶
玛噶举派的著名的祖寺之一,系塔波拉杰的门徒都松钦巴于公元147 年主持创建。十三世纪时期,
木氏曾捐资并派遣工匠参与过该寺主殿的修建。“大殿面积,2244平方米,高三层,石木结构。前
廊和经堂为藏式平顶建筑,后面主殿为木结构,顶部贯以歇山式玻璃瓦顶,殿顶檐下全系斗拱承托,
风格独特,做工精巧,结构合理,宅与殿顶饰形的玻璃瓦顶高低错落,合谐统一。它是藏汉、蒙、
纳西四族工匠聪明才智的合壁之作”。广明正德年间,明廷派遣太监刘允往请的噶玛派中的黑帽系
第八辈活佛弥觉多肌超亲自来丽江,备受木氏土司的尊礼。自木增在位(1597一1647),噶玛派在
丽江一带更为得势。崇祯十二年(1639)徐霞客旅滇到木氏家作客,也说到大法王、二法王,应即
红帽系和黑帽系,且说‘庚戎年二法王曾至丽江“,面红帽系第六辈活佛却吉汪秋确应本氏邀请,
来过丽江……明末和硕特部蒙古族自青海进入喀木(康区)、卫、藏,支持黄教,几乎统一了全藏
区,当时反抗颇为激烈的有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肌超他因力不能支,遂间关避难,逃来丽江”。
噶玛派与木氏土司交往甚深,故丽江的五大寺庙福国寺、指云寺、文峰寺、普济寺、玉峰寺皆为噶
玛噶举派寺庙。后来,因噶玛寺司徒活佛移居德格土司辖区内的八邦寺,八邦寺遂取代了噶玛噶举
派寺庙。后来,因噶玛寺司待活佛移居德格土司辖区内的八邦寺,八邦寺遂取代了噶玛丹萨寺的宗
教地位,成为康区噶玛噶举派主寺,丽江上述寺庙便成为八邦寺的分寺。这种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
现代。
    明代,格鲁派崛起,中叶后逐渐向康区传播和发展。木氏顺应其潮流,采取并蓄态度。明万历
八年(1580)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应本氏邀请,来到康南,并为理塘寺主持了开光仪式。木氏土司在
宗教上的这种特殊的微妙的关系和取得特殊地位,除了本身的虔诚和信仰外,其政治目的便是“此
地无银三白两”了。这个家族中的典型代表可算是木增了,木氏世受浮屠法,而君独渗最上乘,期
于六根不动一念无生,顿见本来面目,盖已造共堂,而窃其奥矣!今城中上大夫无不谭禅,无不安
佛,作礼案,置经轴,沾沾然若净界可攀,而果真可结“。藏文《大藏经》是藏族文化的大百科全
书,著名的理塘版就是木增”捐资雕板,广结善缘“积极支持由却英多吉主持完成的,故又名丽江
版。木增还曾取法名”不动金刚“,取藏名”四郎罗登“(又译为斯那罗丹),故此人在政治上的
声威,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因素来促成的。
    纳西族崇信东巴教。唐代吐蕃东渐时,藏族文化对纳西族也产生过一定影响,故有信仰藏传佛
教的传统和社会基础。在木氏土司的倡导下,这一信仰日渐强烈,这就为其扩张时期迫迁的纳西族
到藏区后,与当地藏族团有共同信仰,人乡随俗,并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
    康南纳西族历史足迹及其贡献
    时至今日,云南纳西族迁入康南已历时四百多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代,已经逐渐演变为藏
族,成为当地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乡城、得荣、稻城、巴塘等县的广大农区的一些村寨,历史
上曾经系纳西族聚居地,他们的后代,今天无论在语言上、服饰上,乃至婚、丧、嫁、娶诸方面已
经同当地藏族没有什么区别,在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平等的政策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已经形成,所以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族别,成为藏族。但是每逢农历十一月初一,村寨属于纳
西族后裔的藏族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按传统方式过纳西族年,以表示对其祖先的怀念。例如乡
城县的黑达区青德乡热公村等地,至今都还保存着过纳西族年的习惯。据一九五四年开展民族识别
时,有人提到纳西族曾经在甘孜藏族地区最少有五千户以上,这个估计丝毫不过分,尽管现在居住
在这一地区的纳西族人数不多“。现在还有一些地名都还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据《乡城县地名
录》载:”热公(应该为绎岗)意为纳西族居住这地。相传在很早以前纳西族来到这里定居,故取
名热公“。又据《稻城县地名录》载:”巨龙,系藏语(应读为“绎让”)的译音,意为纳西族,
历史上为纳西族地“”四川省稻城县的东尼乡(东义)。直到解放初期,还延续着纳西族统治时期
的‘白色’制,东尼白色(一九五八年叛乱时被击毙)就是最后一个‘白色’。
    今甘孜州原康南的纳西族,主要分布于巴塘,而在巴塘又主要聚居在白松乡。我们调查期间
(1990年1 月)全乡总人口为915 人,其中纳西族638 人,占全乡人口的21.88 %。该乡共四村,
纳西族居住在相邻的白松村和门扎两行政村,俄堆、木差二行政村则皆为藏族。
    明季迁徙到藏区的纳西族,一方面由于受木氏统治集团的强制,以戎守军身份驻扎藏区,在当
时,相互之间的对立情绪和隔阂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亦是被统治者,同
样遭受剥削和压迫,在与当地藏族的相处中,逐渐结成友谊,并促进了藏、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
流,这是主流。纳西族对甘孜州原康南农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纳西族是一个农业民族。
云南丽江、鹤庆等纳西族聚居区,属云贵高原,海拔相对较低,又受金沙江暖流影响,气候温和,
农业生产较藏区发达。“木氏土司在统治中甸后,派大批徭役,开挖水沟,造梯田教种稻谷,裁种
核桃等。因不顾地理条件,结果以失败告终。至今在大、小中甸还保留着好几处稻田湾的地名。”
木氏在统治甘孜州原康南后,吸取了这个教训,注意在金沙江流域的移民区开发农业。纳西族移民
和当地藏族一道,开沟挖渠,推行灌溉;改造平整土地、梯田;实行条播,种植旱稻(即红米)巴
塘有“塞外江南”之美誉,凝结着纳西族的辛劳。据《巴安县志》载:“本县在未置以前,所产有
的小麦、大麦、青稞、碗豆、乔子、黍米、红米等,其小麦以临城附近为佳。每年收上等小麦四百
石,中等三百余担,红米可收百余石至二百十有奇”。粮食产量高,质量好,旱涝保收,均与纳西
族推广排灌,精耕细作是分不开的。据民间传说,明季,当地藏族多数使用用硬质木做成的犁铧犁
地,纳西族带来了丽江铁犁,使耕地的深度和速度都有了明显改变。当地人叫这种犁样叫“绎肯”
即纳西犁铧)在巴塘白松的门扎村,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纳西人开挖的大水渠,两岸的大树古老而苍
劲,树干需两人合围。纳西人引水开渠之事,在甘孜州原康南金沙江流域地区广为流传。红米则纯
属纳西人引进品种,其种植技术和要求高于其它作物,清末,在巴塘东、南两区的种植已十分普遍。
现引《巴安县南志》,附宣统三年粮中有关红米租税情况加以证明。
    附宣统三年粮(本例只列红米租税数和出产地,其余小麦、荞麦、大麦、青稞等省略)
    一、东路:收岛仲村红米八斗九升收洛饶仲村红米一石三斗零五合收独秉仲村红米二石三斗二
升五合收列打丁村红米五百九斗六升收吉塘仲村红米二百零七升收噶戈仲村红米一石七斗六升收羊
汤仲村红米三石五斗二升收江哑仲俄付红米二十百零五升收玉摆仲付红米八石斗四升收江孟扎仲村
红米九百二斗一升收噶号安伙村红米一斗五升收江岗仲村红米七斗八升四合收约日仲村红米二斗五

    二、南路:收执雍安伙村红米七斗六升五合收徐多村红米一石零七升收冷惜村红米二百零九升
五合收思热通村红米一石九斗六升五合收波察村红米二石收鱼空仲村红米一石收合丁俄村红米一石
    三、北路:收娘打丁村红米六斗收丁无通村红米一石二开收放隆村红米九升几个有关称谓辩释
    在甘孜州原康南民间,人们在谈及纳西族在本地的人和事时,常提及“绎”、“萨当”等藏语
称谓,藏、汉史籍中亦有其记载。弄清这些称谓的出处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含义,是十分有必要
的。笔者之辩释,仅供参考。
    1 、绎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其不同含义的。
    在唐代系指南诏。《丽江府志》载:“(唐贞观时期)九隆之裔,曰细奴逻者,耕于巍山(今
蒙化人数有异样,白国王龙佑那十七世孙张东进求,因以国让之,细奴逻遂立为奇王,国号大蒙,
白国世绝。时渠师有六,号曰六诏为王,皆九隆苗夷裔。细奴逻居蒙氏川(今蒙化)称蒙合诏。余
为越析诏(即同江府)。浪穹诏(今浪穹县)邓败诏。(今邓川州)施浪诏。(今浪穹弥茨河)。
蒙隽诏(今建昌)。独蒙合诏居五诏之南,故曰南诏”。唐开元年间,南诏“率种归诚,累代如此”,
积极向唐王朝靠拢。唐王朝为了打击吐蕃在南线的势力,极力扶持南诏,封其王皮逻阁正二品台登
郡王,任命其子阁逻凤为阳爪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六年又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先后讨平了浪穹、
施浪、邓赕、越析,蒙西五诏,成为川南及滇西北地区霸主。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在“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的同时,发动了向东南的攻势,“进
及西等州”,即今之川南及滇西北地区,南诏王阁逻凤屈从,并倒戈与吐蕃结成同盟,对抗唐王朝,
企图进取雅州、黎州等地。“赞普(都松芒布结)又推行政令及于南诏,使白蛮来贡赋税,收黑蛮
归于治下”。“南方之东(下)部,南诏地区,有谓白蛮干者,乃一不小之首长部落,赞普与谋略
封诏赐之,南诏王名阁逻凤者,前来致礼,赞普封之为‘伯钟’(弟)民庶皆附庸”《敦煌本吐蕃
历史文书》是吐蕃早期除金石铭刻、竹木简犊外,又一重要的藏文历史文献。文中的“绎”即指南
诏。这便是藏文中“绎”的最初出处。在民族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名物证疏”中,对“绎”字作
了如下的解释:“绎”(即南诏),在云南以乌蛮、白蛮为主体建立的地方奴隶主统治政权。中心
为丽江、大理一带,藏人称之为舶绎“或做‘三赕’吐蕃与南诏结盟事见《南诏德化碑》、《纳西
古王国》”。故藏文史书中的“绎域”在唐代时期是指南诏统治区。
    自明季木氏土司侵入藏区后“绎”又出现多义,成为纳西族的藏语专称了。纳西族,在汉文史
书中的称呼较为复杂,例如越析、么些、摩些、乌蛮等;纳西族则自称纳黑、纳日;藏语则称之为
“舶绎”,称纳西人为“舶绎巴”。藏族为什么用唐时南诏的称谓来给纳西族定名呢?是因为纳西
族与南诏在历史上和地域上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唐时的六诏中的越析诏是今天纳西族的直系先民,
他们世居云南丽江一带,后被南诏兼并,成为南诏的组成部分,亦即当时被吐蕃称为“舶绎”的组
成部分。“(唐)昭宗天复二年(公浴彻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杀其主舜化真,遂灭蒙氏而
自立,借号‘大长和国’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 )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买图孙)立侍中
赵善政,改国号曰:大天兴。三年,杨干贞废善自立,改国号‘大义宁’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 ),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兴师讨杨干贞,思平自立,改国号大理”。整个宋代,“垂三百年间,时丽江
为么些醋醋蛮所据”元代,元世祖征云南大理,丽江木氏主阿宗良“迎兵于刺巴江口”,率先归附,
功授茶章管民官士职。至此,元、明两朝,木氏家族统治长盛不衰,其核心地仍为南诏时之丽江一
带。故藏族据此,以称南诏之名称纳西族。
    至于认为舶绎谓古代差人的说法,是否成立,值得商榷。藏族对古代人一般称之不“相”或者
“桑”则倒是常见的。
    2 、萨当萨当这个词是与“绎”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藏汉大辞典》这样注释:“萨当:绎萨
当的缩写”,而对“绎萨当”的解释又为“南诏国,藏音译作三赕。指唐代云南白族、纳西族、卫
族和僳族建立的地方联合政权。历世传蛮罗阁、阁逻风等十二王,历253 年(649 -902 )。其王
室曾受唐封南诏王。一度与吐蕃联盟,称‘赞普钟’,义谓义弟或王弟;明代以后称木天王”。在
藏文中“绎”与“萨当”合用有之,但将二者分开使用者,亦常有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笔者认
为超“萨当”与“绎域”应为同义,有地域的概念,绎则指在“绎域”或“萨当”区域内的人的群
体或地方政权。由于藏语地方发音上的差别,“萨当”在云南地区普遍译为舶三赕。
    “萨当”的藏文写法目前有三种,一种是出现在类似敦煌吐蕃藏文书那样的,吐蕃早期文献中,
写为;第二种为;自藏文创制以来至公元九世纪初藏文厘定前,和,和等字母之间是可以互换的,
之后则以法典形式厘定,不再互换,故早期,后为,其实是一个字。第三种写法为在藏文中为平原
平坝之意。在藏区以地形来命名的地名很多,例如中甸为结塘,小中甸为洋塘,还有四川甘孜藏区
的巴塘、理塘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丽江地处于玉龙雪山下一大平川,故名“萨塘”所以应实指丽江,
与上述“萨当”是有一定区别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