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金朝后期第二种赐姓对象为边疆少数民族大族豪强。如贞佑三年九月癸酉,“赐东永昌姓为温敦氏,包世显、包疙瘩为乌古论氏,睹令孤为和速嘉氏,何定为必兰氏,马福德、马柏寿为夹谷氏,各迁一官。”[17]这其中确切可考的东永昌、包世显即为蕃族。“通远军节度使乌古论长寿及通远军节度副使温敦永昌,皆本蕃属,且久镇边鄙,深得人心。”[18]同样,乌古论长寿也为赐姓,“乌古论长寿,临洮府第五将突门族人也。本姓包氏,袭父永本族都管。……(贞佑)三年,赐今姓。”[19]包世显为长寿之弟,“夏人攻定西,是时,弟世显已降夏人。”[20]又如,“杨沃衍一名斡烈,赐姓兀林答,朔州静边官庄人,本属唐括迪剌部族。……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21]当时对归降的西夏蕃族将领也多予以赐姓,如“(贞佑四年四月)己亥,夏人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率其蕃户来归,以千羊进,诏纳之,优给其值。”[22]“遣纳兰伴僧招谕临洮菰黎五族都管青觉儿、积石州章罗谒兰冬及铎精族都管阿令结、兰州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等,皆相继内附。汪三郎赐姓完颜,后为西方名将。”[23]
(三)
金朝后期赐姓的第三种情况是后族。哀宗之母、宣宗明惠皇后一族都被赐姓,“母曰明惠皇后王氏,赐姓温敦氏。”[24]明惠皇后之妹也同样被赐姓,“后王氏,中都人,明惠皇后妹也。贞佑二年七月赐姓温敦氏。”[25]她们的父亲王彦昌在兴定三年三月也被追赐姓为温敦。[26]兄弟王七十五、七十五之子昌孙也被赐姓为温敦。[27]
(四)
金朝后期赐姓的第四种对象是归顺的叛臣巨盗。国用安是红袄军的余部,曾投降蒙古,后来占据了徐、宿、邳三州,又归降金朝。“未几,朝廷遣近侍局直长因世英、都事高天佑持手诏至邳,以安用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特封兖王,赐号‘英烈戡难保节功臣’。赐姓完颜,附属籍,改名用安。”[28]又如“张甫,赐姓完颜氏,初归顺大元。涿州刺史李瘸驴招之,兴定元年正月,甫与张进俱来降。……元光元年,……以功进金紫光禄大夫,始赐姓完颜。二年二月,张进亦迁元帅左监军,赐姓完颜。”[29]金朝赐予这些人以国姓,并未得到好的效果,国用安后来又依违于南宋与蒙古之间,屡降屡叛,最后为蒙古所杀。正如《金史》所论,“又甚而叛臣剧盗之效顺,无金帛以备赏激,动以王爵固结其心,重爵不 ,则以国姓赐之。名实混淆,伦法 坏,皆不暇顾,国欲不乱,其可得乎。”[30]
四、对金朝所赐姓氏的简单分析
根据陈述先生的《金赐姓表》分析,金朝所赐姓氏共11种,即完颜、夹谷、温敦、和速嘉、兀林答、温撒、必兰、颜盏、女奚烈、乌古论、蒲察。其中前10种全为白号之姓,只有蒲察为黑号之姓,且只有一人,即蒲察官奴。陈述先生认为《汝南遗事》卷一所载的本姓移剌的蒲察官奴与《金史》卷116有传的蒲察官奴当为一人。但《蒲察官奴传》载官奴少为蒙古所掳,后“自拔归,朝廷以其种人,特恩收充忠孝军万户。”可见,蒲察官奴本来就是女真人,当无赐姓之理。而《汝南遗事》所载之蒲察官奴原姓移剌,应为契丹人,蒲察可能是他所冒称之姓,并无赐姓的确切记载。因此蒲察一姓可从赐姓中排除。
金朝赐姓全为白号之姓,在白号83姓中占10姓,而黑号10姓无一赐姓。而且白号之姓所封的三个郡望都有分布,如完颜、夹谷封金源郡,温敦、和速嘉、兀林答封广平郡,温撒、必兰、颜盏、女奚烈、乌古论封陇西郡。那么金朝赐姓为何只有白号之姓,而无黑号之姓呢?以笔者粗浅学识认为,很可能所赐姓氏应为较尊贵之姓,而太祖登基时曾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化,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31]可见,金以白为贵,因而赐姓也就都为白号之姓了。
注释:
[1] 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
[2] [8][10][11]《金史》卷132《完颜元宜传》。
[3] 《金史》卷3《太宗纪》。
[4] 《金史》卷74《完颜宗望传》。
[5] 详见拙文:《身仕三朝郭药师》,《文史知识》1996年第2期。
[6] 王恽:《秋涧集》卷55《王公神道碑》。
[7] 《金史》卷5《海陵王纪》。
[9]《金史》卷82《郭药师传》。
[12]《金史》卷14《宣宗纪上》,同书卷103《完颜阿怜传》所载相同。
[13]《金史》卷103《完颜阿怜传》。
[14]《金史》卷101《刘英传》。
[15]《金史》卷103《完颜佐传》。
[16]《金史》卷103《传赞》。
[17][22]《金史》卷14《宣宗纪上》。
[18]《金史》卷103《完颜白撒传》。
[19][20]《金史》卷103《乌古论长寿传》。
[21]《金史》卷123《杨沃衍传》。
[23]《金史》卷101《仆散端传》。
[24]《金史》卷17《哀宗纪》。
[25]《金史》卷64《王皇后传》。
[26]《金史》卷15《宣宗纪中》。
[27]《金史》卷124《温敦昌孙传》及王鄂:《汝南遗事》卷一。
[28]《金史》卷117《国用安传》。
[29]《金史》卷118《张甫传》。
[30]《金史》卷16《食货志一》。
[31]《金史》卷2《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