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敬天,凡事都有天意,虽然说“天意从来高难问”,但也有“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的说法。我们看孔尚任《桃花扇》的时候,其《试一出•先声》中就有这么一段:
尧舜临轩,禹皋在位;处处四民安乐,年年五谷丰登。今乃康熙二十三年,见了祥瑞一十二种。〔内问介〕请问那几种祥瑞?〔屈指介〕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件件俱全,岂不可贺!老夫欣逢盛世,到处遨游。……
这十二种祥瑞,有大家很熟悉的、也有大家很陌生的、还有一些是似懂非懂的。今天,我们就挑一种大家似懂非懂的祥瑞说说,即“甘露降”的甘露。 (一)、露 说“甘露”之前,我们先说说“露”。 露水,大家在夏日的清晨都经常遇到,在草叶上、树叶上、花瓣上,都有这种亮晶晶的小水珠。我们现在都知道,露珠是夜晩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凝结于物体上形成的水珠。可是古人没接受过正确的自然科学教育,并不知道这就是简简单单的水珠,把这种从天而降而水滴神化了,认为它有神奇的作用,《庄子》中说:“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穀,吸风饮露。”神仙不吃饭,就靠露水过活,想来露水也是神丹妙药。《洞冥记》则记载:“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语国’。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山海经》说:“仙丘降甘露,人常饮之。”这个更神奇,这露水里面得含多少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才能养活人呀?东方朔《神异经》曰:“黄父以雾露为浆。”《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实。”《楚辞》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采秋菊之落英。”本来也就是几个人在吹嘘,经过这么着一渲染,大家也都觉得这露水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连汉武帝都被忽悠了,据《汉武帝故事》中说:“帝作金茎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之以求仙。”又曰:“作铜承露槃,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汉武帝不惜重金,在长安建造了30丈高的铜柱仙人承露盘,以承接上天赐予的露水,搜集来露水以后,混和着玉屑,当作是路易十三,或者说是张裕解百纳,就这么喝下去了,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可惜事与愿违,还是难逃一死,七十一岁的时候驾崩了。这汉武帝的承露盘,读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序》就知道一些后继情形: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至于魏明帝到底有没有非法拆迁汉武帝的承露盘呢?估计是拆了,但是没有自己中饱私囊、贪污挪用,因为曹植《承露盘铭叙》中有记载: 夫形能见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气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盘,乃诏有司,铸铜建承露盘于芳林园。 那就是说,明帝是自己重新铸造了一个承露盘。曹植是魏明帝的叔叔,应该不会瞎说的。不过这露水还是没啥用,明帝年纪轻轻,三十五岁就挂了。 有着两个皇帝作榜样,后面的皇帝应该不那么傻了吧?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举个例子,号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岛上建造了一座承露台,用铜铸了一个如同真人大小的太监,手捧铜盆,祈求上天赐露,梦想“长生久视”。可见这露水确实是不同凡响。 (二)、甘露 至于“甘露”,那就更了不得了。甘,就是甜。“甘露”,顾名思义,就是甜美的露水。这甘露具体是什么东西呢?代表着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功用?这个史书、笔记中也是多有记载。我们下面就依次谈谈。 1、形质 甘露、甘露,那自然是甜的。所以《晋书》说了一件事儿:“皇甫谧幼时,有甘露降其柳树,谧母以食之,谓蜜也。”虽然这是欺骗,可见这甘露确实挺甜的,至少吃起来口感跟蜜有几分相似。 那么甘露外观是什么样子呢?《晋中兴书》说:“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瑞应图》也说:“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说明甘露是“脂”一样,白的。《宋书》有:“文帝元嘉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王子年《拾遗记》则说:“昆仑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则皎然如霜雪,宝器承之如饴……”甘露既然是“状如细雪”“皎然如霜雪”一样,可见它是很小的白色结晶,估计形状还很不规则。至于《洞冥记》记载: 东方朔游吉云之地,汉武帝问朔曰:“何名吉云?”曰:“其国俗常以云气占吉凶。若吉乐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云五色露可得以尝不?”朔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黄、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 这里说甘露有“玄、黄、青”诸色,难道这是被污染的?当然,《洞冥记》是小说家言,不是实录,有杜撰成分,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2、祥瑞 露在古代中国已经被赋予了神秘色彩,那想破脑壳也想不出由来的甘露,更是作为罕见的祥瑞来看待,往往作为君主圣德、盛世降临的征兆。我们来看看一些观点: “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王所以为顺而弗悖也,天降甘露。”(《礼》)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 “尧时甘露降。”(《尚书中候》) “君治政,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礼斗威仪》) “恩及於物,顺於人而甘露降。”(《春秋繁露》) “圣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膏露下。”(《鹖冠子》) “甘露味如饴,王者之太平应则降。”(《论衡》) “露色浓甘者,谓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王者德至於天,和气感则甘露降於松柏。”(《瑞应图》) “昆仑山有甘露……人君圣德则下。”(《拾遗记》) “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於松柏,尊贤容众则竹苇受之。”(《晋中兴书》) …… 以上都说 都尉高懿厅前槐树有白露,类甘露。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郑)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因称疾而去。 可见太守贤明仁政会致甘露一说,确实所来有自。当然,人性至孝会有甘露,《隋书》记载:“李德饶,赵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忧,单縗徒跣,后甘露降其树,白鸠巢其庐。”还有与天象扯上关系的,《列星图》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润,则甘露降;不然,则否也。” 虽然有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原则上还是以“君主圣德、天下太平”说为主。而且屡次出现在正史中,我们挑选一些常见来看看,比如《汉书》有: 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天下。 平帝永平十七年,自春迄夏,多甘露降。谒元陵,太常丞上言陵树叶上有甘露,令百官采之。 成帝幸河东,祠后土,甘露降京师。 宣帝诏曰:“乃者,凤凰集太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宜赦天下。” 《后汉书》中有: 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东观汉记》曰: 光武帝时,甘露降四十五里。 明帝永平十七年,梦见先帝、光烈皇后,梦中喜觉,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树,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魏志》曰: 明帝铸承露盘,茎长一十二丈,铜龙绕其根,立於芳林园,甘露乃降。 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於仁寿殿前,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於芳林园仁寿殿前。” 这些资料是实在太多,大家以后看史书自然会遇到。因为“甘露”是祥瑞,所以皇帝很重视,不仅要堂而皇之的记载在史册中,有时候还会用其作为年号。“甘露”作为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有六次之多,堪称之最,它们分别是: ①甘露(前53年-前50年),汉宣帝刘询的第6个年号,共四年。 ②甘露(256年6月-260年5月),三国曹魏魏高贵乡公曹髦的第2个年号,共计5年。 ③甘露(265年4月-266年7月),三国东吴末帝孙皓的第2个年号,共计2年。 ④甘露(359年6月-364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 ⑤甘露(约525年—约530年), ⑥甘露(926年-936年),东丹国人皇王耶律倍的年号,共计11年。 3、功用 甘露这种祥瑞,虽然听起来有点儿神神秘秘的,可是毕竟还是世界上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自然也就会有一些作用。李时珍就把“甘露”收入到了《本草纲目》中,一种叫“甘露”,认为它“甘,大寒,无毒”,效果呢?“食之润五脏,长年不饥,神仙。藏器。”听起来有点儿像是江湖郎中的大力丸。另一种叫“甘露蜜”,“生巴西绝域中,状如饧也”,味道“甘,平,无毒”,可以治疗“胸膈诸热,明目止渴。藏器。”这还有点儿靠谱。不过这“明目”的说法,可不是李时珍的杜撰或者首创,而是来自《述仙记》,书中记载曰:“ 以上关于“甘露”的功用,或多或少有那么点儿玄幻的色彩,我们来看一些有神话色彩的功用。《山海经》曰: 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洞冥记》记载: 东方朔游吉云之地,汉武帝问朔曰:“何名吉云?”曰:“其国俗常以云气占吉凶。若吉乐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云五色露可得以尝不?”朔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黄、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 一个是“不寿者八百岁”、一个是“老者皆少,疾病皆愈”,比如今的基因技术都先进。不过这反映了汉人认为甘露可以祛病延寿的普遍心理。这还是单纯治疗人的。据说,这甘露不仅对人有效果,对其他东西治疗功效也不含糊!《白虎通》中就有:“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完全变成是“万能药”了。 以上关于甘露功效的说法,大家听起来,肯定觉得是不以为然。不过还有一种很现实的作用,很多人都没有提到,那就是可以用作“杀人的借口”,用好了,可以杀自己想杀的人;用的不好,自己会被反杀。那可绝对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呀!这种用法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用过一次,效果很是惊人,死者达几千人: 十一月……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邪!”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宦者既去,训遽召郭行馀、王璠曰:“来受敕旨!”璠股栗不敢前,独行馀拜殿下。时二人部曲数百,皆执兵立丹凤门外,训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独东兵入,邠宁兵竟不至。仇士良等至左仗视甘露,韩约变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将军何为如是?”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士良等惊骇走出。门者欲闭之,士良叱之,关不得上。士良等奔诣上告变。训见之,遽呼金吾卫士曰:“来上殿卫乘舆者,人赏钱百缗!”宦官曰:“事急矣,请陛下还宫!”即举软舆,迎上扶升舆,决殿后罘罳,疾趋北出。训攀舆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兵已登殿。罗立言帅京兆逻卒三百馀自东来,李孝本帅御史台从人二百馀自西来,皆登殿纵击,宦官流血呼冤,死伤者十馀人,乘舆迤逦入宣政门,训攀舆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荣奋拳殴其胸,偃于地。乘舆即入,门随阖,宦者皆呼万岁,百官骇散出。训知事不济,脱从吏绿衫衣之,走马而出,扬言于道曰:“我何罪而窜谪!”人不之疑。王涯、贾餗、舒元舆还中书,相谓曰:“上且开延英,召吾属议之。”两省官诣宰相请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谋,怨愤,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帅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阁门讨贼。王涯等将会食,吏白:“有兵自内出,逢人辄杀!”涯等狼狈步走,两省及金吾吏卒千馀人填门争出。门寻阖,其不得出者六百馀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闭宫门,索诸司,讨贼党。诸司吏卒及民酤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馀人,横尸流血,狼籍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又遣骑各千馀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 宰相李训、郑注等人被杀并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班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这次事变,也以“甘露”而借口,所以史称“甘露之变”。 4、其他 上面都说甘露是祥瑞,中国历史上还有与之很类似的东西,称作“雀饧”,也是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同样也是甜的,但却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据宋王陶《谈渊》记载: 翰林侍讲学士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辈惊喜,白于镐。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曰﹕“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 这是一种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杜镐的又一种说法: 杜镐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将枯,精华顿发于外,谓之雀饧。” 李时珍对此,给与了“于理甚通”四字评价。我们这些后人自然不知道“雀饧”与“甘露”之间的区别了,难道是所降落的地点不同?还是味道不同?……估计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古代的那些人也不愿意放着“祥瑞”不要,而当成是“祸兆”,于是和稀泥,认为“雀饧”就是甘露,也就是祥瑞之兆。宋王钦臣《甲申杂记》就说:“冬月常出木醴,后主以为甘露之瑞,俗呼为‘雀饧’。” (三)、真相 甘露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那是了不起的“神物”,被认为是“太平之兆”、“德惠之泽”;也是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食后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无论从哪个角度,那都是古代帝王将相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不那么迷信。但是,甘露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为什么露水是甜的呢?我们都知道有酸雨,还真不曾见过有“甜露”。 其实,“甘露”这个东西确实存在,也确实想文献中描写的那样“其凝如脂,其甘如饴”、“状如细雪”、“皎然如霜雪”。那它是什么呢?原来呀,它只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蚜虫怎么会产生“甘露”呢?原来,蚜虫吸取了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把多余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色“皎然如霜雪”,状“其凝如脂”,味“其甘如饴”。原来,神乎其神的“甘露”并非什么天赐“祥瑞”,只不过是蚜虫的一种排泄物。 据专家们研究,蚜虫的排泄物确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其中碳水化合物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糖精占百分之二十以上,蛋白质占百分之三。因此,它也确有那么一点儿滋补作用。凑巧的是:蚜虫茂盛的季节,是在有露水的夏天;而蚜虫排泄的地方多在树叶上,时间也多在夜晚和早上。这样难免就和露水混为一物了,而被称为“甘露”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本草纲目》中引用的两则资料,一则来自《方国志》,说: 大食国秋时收露,朝阳曝之,即成糖霜。 一则来自《一统志》,说: 撒马儿罕地在西番,有小草丛生,叶细如蓝,秋露凝其上,味如蜜,可熬为饧,夷人呼为达即古宾,盖甘露也。 如果结合着“甘露”的制造者是蚜虫的事实来看,是不是描述的比较客观? 不过其实甘露是“多虫之所,叶下必有露,味甘,乃虫之尿也”,在想想古代“甘露”的神圣地位,大家是不是觉得了解事实的真相的重要性,以及愚昧无知的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