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国门内大街附近,有贡院西街等胡同,明清时期,全国的会试、顺天府的乡试都在这里举行,考点就叫“贡院”。为什么叫“贡院”呢?因为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吃喝拉撒睡”都在号房里 明永乐十三年,北京元礼部旧址改成坐北朝南的贡院,作为科举考场。贡院中路有明远楼、公堂、聚奎堂等建筑,东西两路是低矮的考棚。考棚计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 考棚又叫“号房”,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考生饿了,也只好在考试时,插空给自己做饭吃。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 顶银胡同提供“金融服务” 顶银胡同,就在贡院的斜对面。胡同内当铺特别多,堪称“当铺一条街”。 考生参加科考,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既要带着“考试用书”,也要带着盘缠。如果考生带着一百两银子,那得多沉呀。带多了嫌沉,带少了又不够,要是让家里寄钱,通讯又不发达,等家里的银子到了,估计考生也快饿死了。于是很多考生手里缺钱,便拿手上的东西押给当铺,顶银子花。聪明的商人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在贡院附近的这条胡同里开设当铺,逐渐形成了当铺一条街,于是胡同也因此得名顶银胡同。 鲤鱼胡同提供“住宿服务” 贡院的科考,给附近的胡同也带来过繁荣,出现了有旅馆性质的会馆一条街——“鲤鱼胡同”。该胡同在贡院的南面,靠近古观象台,是一条口袋状的死胡同。 明代,这条胡同中开设了很多会馆,供往来的考生借宿。为了讨个彩头,祝愿赶考的考生能够“鲤鱼跳龙门”,取得功名,胡同遂取名鲤鱼胡同。不过也有人说取名鲤鱼胡同,与胡同中鲤鱼显灵有关。 传说有一位河南考生,来到京城住不起旅馆,就来到了离贡院很近的鲤鱼胡同住下。考试前三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一声炸雷惊起,紧接着从云端蹿出一条鲤鱼,落在河南考生住的胡同里。接着,惊雷又响,鲤鱼腾空而起,直朝着贡院飞去……三天后开考,河南考生一举高中。以后进京赶考的考生们,为了能够高中,纷纷住到这条胡同中。于是,各地为考生提供住宿而开设的会馆,也云集于此,形成会馆一条街。 “文西武东”的武学胡同 从贡院往北,经过禄米仓胡同,就到了武学胡同。该胡同也是因明朝武学设在此地而得名。 古代科举考试,不光只有“文学”的考试,还有“武学”的考试,但是大家往往关注“文学”考试,而忽视了“武学”的存在。因为“文学”的科考是贫穷人家子弟进身的阶梯,而武学基本上是富家子弟玩闹的游戏。 为了有备无患,明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下旨开办京卫武学,宣都督以下子弟中才器颇优、家道相称以及幼官一百四十余人入学。英宗本想培养一批栋梁之才,没想到开办以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富贵之家,大多不肯努力学习,到景泰三年(1452年),到学的学生只剩十余人。无奈之下,武学停办。 天顺八年(1464年),武学得以恢复。于是,把地处现在武学胡同的一所旧宅作为武学校舍。
(摘自《北京青年报》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