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土楼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一开始就在此起彼伏的怀疑和批判中艰难前行。有一群人始终站在这项事业的对立面,他们被称为“反遗派”。 上世纪70年代,英国曾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辩论,争论的主题是究竟要不要保护“文化遗产”。以历史学家休伊森为代表的“反遗派”认为,文化遗产在英国雨后春笋般出现,揭示着英国人对国家和文化自信心的衰落。 休伊森等人还认为,关注历史和保护历史遗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大部分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是被扭曲了的历史。而历史的真相,则早已在它成为“遗产”的那一刻被遗忘了。这是“反遗派”另一个重要的论述,他们批判所谓的遗产并不是人民大众的遗产,而是少数“文化贵族”所控制的文化资本。他们用“文化银行家”来称呼这些人,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一类人的特征:他们掌握着文化资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遗产进行解读,将遗产变成了一种商品。而真正创造这些历史财富的普通百姓,却与历史渐行渐远。 “反遗派”的批判听起来很极端,但这些批评的声音却起到了正面的效果,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吸取了英国的过度沉醉于历史和过度“贵族化”的教训,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保护的主题,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样,“反遗派”的声音也很值得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