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户力平:北京地铁10号线地名掌故趣闻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北京新建的地铁10号线贯穿京城东南至西北方向,其中不少车站的名称历史悠久,多有掌故与趣闻。

     

    巴沟站因临近巴沟村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个多泉水的地带,万泉庄的泉水由南向北流去,其中沟渠最大的有八条,人们在水边台地上聚落成村后称八沟村。《长安客话》中云:“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八沟”被谐音为“巴沟”。后因地下泉水枯竭而使八条水沟里的水流中断,只留下巴沟村这一地名。

     

    苏州街站所在地历史上曾有一条商业街,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苏州的街景兴建的。该街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长达数里,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漫步于此,使人仿佛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咸丰十年(1860),此街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无其形了。近十几年来,才重新修建了一些楼堂店铺,使这条街道逐步繁华起来。

     

    黄庄站因临近海淀黄庄而得名。明朝时的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官田最初叫皇庄、宫庄,是皇室成员所经营的庄园,遍布京畿,占尽高腴之地。在今天的海淀镇东南部也有一个皇家的庄园,因临近土城不远,故称“土城皇庄”,也称“海淀皇庄”。嘉靖初年(1522)明朝财政出现危机,于是世宗朱厚熜“改皇庄为官田”,从此京畿不复有皇庄,皇庄虽废,但作为地名却流传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取消帝制,于是以“皇”字相称的许多地名,被改用“黄”字代替,“皇庄”也就改称了“黄庄”。

     

    健德门站因地处老北京元大都的西北门健德门旧址附近而得名,该城门曾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大将徐达攻占了元大都后,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城墙。元大都旧城墙被废弃后,健德门也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个地名。

     

    北土城站因临近元大都北城墙遗址(俗称土城)而得名。元大都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顶宽约8,高约16,故称土城。明初时将京城的北城墙向南推了五里后,元大都的城墙逐渐被废弃。经过几百年的沧桑,而今只留下土岗子,被称为北土城。

     

    安贞门站因位于元大都的东北门安贞门而得名,明初时将元大都北城墙向南推移五里后,安贞门逐渐消失,其地名被人们淡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北三环路时,在安贞门旧址附近兴建了一座立交桥,并依老城门之名而得安贞桥,而安贞门站的设置,更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

     

    芍药居站因附近有芍药居小区而得名。这里原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无名小村,地处元大都北土城北面。相传早年间此地家家户户种芍药,专供宫中使用,并被皇帝赐村名为“芍药居”,以后“芍药居”的地名沿用至今,但史料上并没有关于当地种植芍药的记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随着芍药居小区的兴建,才被人们所知。

     

    太阳宫站因附近曾有一座太阳宫庙而得名,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游路过此地时,正值太阳东升,见阳光下的村落非常好看,兴致大发,便赐名此地为“太阳宫”。村里得知后为感谢“皇恩”,便建起了一座庙宇,得名“太阳宫”。二百多年过去,如今,太阳宫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地名。

     

    三元桥站地处三元桥附近,此地曾有三元庵,始建于清代,为两进院式殿宇,毁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元庵的“三元”是根据天关日赐福、地关日消灾、水关日解祸而来。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大帝”,其中的“天官赐福”最为民众喜闻乐见。1984年在三环路东北角转弯处兴建了一座菱形互通式立交桥,因临近三元庵而称三元桥。但也有人认为三元桥的得名源于水源八厂,因该厂与此桥相距不远,同时该桥位于三环路上,又是三条交通干道的交会处,以“元”代替“源”字,得名为三元桥。

     

    亮马桥站因位于东直门外的亮马桥而得名。东直门外有一条小河,相传早年间来京客商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条小河里给马匹洗涮,冲掉一路的征尘,洗完马后,便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把马身上的水渍晾干了,再进城,以图吉利,于是将此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也有人认为历史上的亮马河一带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永乐年间皇家的御马苑就设在这里,于是将临近的河流称为牧马河,又因牧马在皇家使用前要清洗和晾晒干净,所以又将此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清朝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称亮马桥,以后在桥的西北形成村落称亮马河村。

     

    金台夕照站因临近“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而得名。相传历史上此地曾有“黄金台”,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燕昭王所筑,目的是“置千金于上以延天下士”,即在此用重金广纳天下豪杰。但此台是不是燕昭王所筑,历来争议很大。但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此处确有一座人工建筑的高台,高三丈有余,清代时被毁。金朝时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称“金台夕照”。

     

    双井站因位于广渠门外大街的双井而得名,过去广渠门外是大片的农田,并以菜园居多。其中以姚姓人家的菜园面积最大,有四十多亩,菜园里有两口水井,相距只有20多米,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又因菜园的南侧有一条乡间大道,进出广渠门的行人多从此经过,并在井旁的大柳树下歇脚,于是将这里称为双井。后来菜园消失了,井也没了,但双井作为地名却保留下来。

     

    劲松站因位于劲松小区而得名,其所在地原叫“架松村”,因村内有清代肃亲王墓,墓旁有一巨松,枝杈横偃,满目苍翠,并用木架支撑,称“架松”,村名由此而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古松枯死,但村名却流传下来。1981年此地成立街道办事处,因境内有架松村,由此派生出“劲松”,取“古松遒劲”之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