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描写的苏轼,诗词书画俱佳,堪称北宋才子中的“全才”,在政治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作者独辟蹊径,选取了另一种视角,向我们呈现了一位不修边幅、不惧鬼神、智勇双全的东坡居士。 向山神“叫板” 宋英宗治平元年腊月,二十九岁的苏轼三年任满,从凤翔回京都。路上,忽然有一个侍从中邪了,大冬天的,走在路上,就把身上的衣裳一件一件脱下来,直到脱了个精光。苏东坡吩咐从人强迫他穿上,但是他还是要把衣裳脱下来。苏轼不得已,只好把他绑上。走了一段路,看见有一座山神庙,大家都说:那个士兵刚才中邪,一定是因为来的时候没有拜庙,去的时候也没有辞庙,触怒山神了。苏东坡似信不信地走到庙里,写了一篇祷文,在山神面前烧化了,文曰: 某昔之去无祈,今之回也无祷。特以道出祠而不敢不谒而已。随行一兵,狂发遇祟,而居人曰:“神之怒也。”未知其果然否。此一小人,如蚁虱耳,何足以烦神之威灵哉?纵此人有隐恶,则不可知。不然,人其懈怠、失礼或盗服、御饮等小罪尔,何足责也,当置之度外。窃谓兵镇之重,所隶甚广,其间强有力富贵者,盖有公为奸意,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某小官,一人病则一事缺,愿恕之,可乎?非某愚,其谅神不闻此言。 这篇文字的意思是说:我的小卒,值得你山神这样责备他么?那些执掌兵权的重镇,公然做坏事,你不敢去显示你的威灵,却对我的小卒发脾气,这算怎么回事情?我是个小官,从人不多,一个人病了,就有一摊事情没人管。请你饶了他吧。 这可真是古往今来祷文中的“另类”。这简直是“叫板”。祷告完毕,苏东坡刚离开山神庙,一阵山风扑来,转眼间,飞沙走石,令人无法睁眼。侍从建议他回庙去向山神求饶。苏东坡坚定地回答:“我的命由天帝掌握,山神发怒,不去理他。我依然要往前走,且看山神他能拿我怎么样!”他这一抗争,风力果然逐渐减低,那个发狂的小卒也清醒过来了。 这当然是后人的“八卦”记载。不管是“事出有因”也好,“空穴来风”也好,总之,写这篇记载的人,是为了显示苏东坡坚强的性格,也显示他不屈于鬼神的性格。 高俅为他“打小工” 凡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徽宗时有个太尉叫高俅,而且知道他是被“小苏学士”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的。而后因为善于踢球,被端王看中。不久端王当了皇帝,高俅跟着发迹。 但是这么一个重要人物,《宋史》中居然没有传。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知道他确实是宋徽宗的“幸臣”,罪名主要是“败坏军政”——因为他主管军事,却没能阻止金兵入侵。但他没有被列入“宣和六贼”中,可能与蔡京、童贯等相比还不算大奸大恶。并且史书上并没说高俅善于踢球。因善于踢球而受宋徽宗知遇的是李邦彦。把高俅说成“善踢球”,有可能是沾了他名字中“俅”的光,经过联想,就把李邦彦的本事移植到他身上了。 按三苏排名,“小苏学士”应该指苏轼的弟弟苏辙,但是据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後录》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的记载看,这个“小苏学士”却是苏轼。 《挥麈後录》中说: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出帅”——实际上是被贬到中山府,曾把高俅推荐给曾布。据学者考证,王明清的外祖父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王明清记载外公家的事情,应该比较可信。不过曾布可能知道高俅的人品,“以使令已多辞之”,谢绝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才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 据王明清说:高俅在苏东坡那里当的是“小史”,也就是仆役的意思。据我看,既然说高俅“笔札颇工”,那就绝不是只管伺候笔墨纸砚的“书童”,很可能是个“书记”,也就是秘书的身份。像苏东坡那样的文豪,即便用不着高俅帮他“起草文书”,大概用他抄抄写写总是免不了的。他推荐高俅也是临走前帮他找个糊口的差事。如此看来,历史上宋徽宗宠信高俅,导致误国,和苏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巧为学生解围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一面躬耕,一面召集四邻孩子来读书。朝廷派来一名官员巡视,他总想为难为难东坡。 一天清早,他趁苏东坡给学生上课时,来了个突然袭击,要考考大家。那官员清了清嗓子,说:“今天只要你们对副对子。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说完,指着外面的宝塔说: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这些学生因为没思想准备,一个个都很紧张,大汗淋漓。那官员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没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那官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问:“你呢?”那个学生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没有一个人能对上。这时官员带着嘲讽口吻说:“苏学士,这……” 东坡却哈哈大笑:“这怎能难住他们?大人,这么多人一起面试,他们不方便说,担心影响后面的人,只好打手势。其实这就是他们对的下联。大人,你的上联是: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他们对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不对上了吗?” 这时,学生如释重负,周围看热闹的人更是赞叹不已,那官员只好苦笑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摘自《苏东坡的杂耍人生》 吴越 著 东方出版社2008年6月 |